给孩子自由表达的机会(1 / 1)

在有些家长眼里,孩子终究是孩子,是永远也长不大的“小不点”,孩子没有发言权,只有听话的份儿。显然,家长的这种意识是错误的,孩子尽管还小,但毕竟是独立的个体了,有着自己的想法与行为方式,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卡住孩子的喉咙,消失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声音,还有亲密的亲子关系。

彭月容为女儿玲玲制定了一套学习时间安排制度,女儿也同意了按规定时间做游戏、做作业休息。

为此,彭月容终于松了口气。突然有一天,彭月容出差提前回到家,发现玲玲又在房间里聚精会神地玩玩具,而且没有完成功课。

“玲玲!”彭月容大喊一声,死死地盯住女儿。

女儿急忙把玩具藏了起来,试图做出一个笑脸,然后故作镇静地说:“我做了一个小时的功课,刚刚才坐下来休息一会儿。”

“玲玲,你真让我伤心,你怎么会这样对待妈妈,你懂不懂这样做会对你有什么样的影响?你不必解释了。”看见女儿似乎要申辩,彭月容急急忙忙地止住了她,“我不想听你的任何解释,你让我失望极了,你知不知道我这样做全是为了你?”

“那你不要管我好了。”玲玲顶了一句。

“什么?”妈妈的眼睛瞪了起来,声音骤然升高。

此时,玲玲的眼睛里开始出现恐怖的神情,她在寻找退路。“不管你!这是我的责任,我当然要管。你回房间去想一想,还有……”她忽然想起玲玲这个周末要同几个好朋友到同学家过夜,“还有这个周末不能去琳琳家过夜了。”

“为什么?”玲玲大叫,愤怒和绝望像洪水一样扭曲了她的五官。“我要去,我就要去,你是一个坏妈妈。”

看着女儿那种狂怒的表情,彭月容也有些不安了。她知道女儿是多么盼望着这个机会能与小伙伴一起过夜,但她的愤怒和自尊都阻止她收回这道“命令”。

“是你自己取消了这次机会的。”

“为什么?这与玩有什么关系呢?我就要去,看你怎么样!”女儿暴跳如雷,她此时困兽似的表情和姿态是彭月容最不愿意看到的。

“你马上停止,不然我要发火了!”

“你已经发火了,我就这样,怎么样?”

“啪啪”,彭月容狠狠地在女儿背后拍了两下。

“哇!”女儿哭着冲进自己房中,“哐啷”一声将门关上。

随着这两下,彭月容的气泄了,却感到十分内疚,有一种被击败的感觉。

一直在旁注视的保姆说:“这几天玲玲没有贪玩,今天的确是先做了一些作业,才央求我让她玩一会儿的,我觉得她是很看重你的规定的,你应该给她表达的权利才是。”

现实生活中,像彭月容这样的母亲并不少见,这实在是很不明智的做法。真正理解孩子的家长,总是在孩子开口发言时,能将他当成一个大人看待,认真地聆听他全部的讲话。假若孩子的观点对了,那就表扬他,假若孩子的话错了,那就和颜悦色地为他分析错了的原因。

这是一位小学一年级老师在某次全市教研会上的发言:

在上课过程中,我经常发现孩子喜欢小声在下面讲话,插嘴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当老师提出一个较感兴趣的话题后,孩子们不再等得到老师的允许,已经开始交头接耳七嘴八舌地说起来,像炸开了锅的豆子噼噼啪啪地说个不停。他们不管重复不重复别人的答案,更不顾老师要求举手说话的规则。

“安静!安静!举手说!”我的要求被孩子们的声音给淹没了,谁也没有理会。“噪音,这是噪音!”以为这样的提醒会管用,可是孩子们说得更高兴了。“表扬丽丽,表扬果果。”可是没有料到,只有几个孩子看着老师,更多的孩子并没有停止说话的意思。“等会儿不讲话的孩子可以做游戏!”部分孩子的声音小了,但还有几个说得眉飞色舞的孩子很忘我地在讨论。“批评民民,批评慧慧!”我很严厉地指着站起来讲话的“大嗓门”的民民和慧慧。可是,效果依然不佳。

后来,我静下心来想,其实,只要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孩子的心理,我们会发现,孩子有表达的欲望,七嘴八舌说话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处理孩子七嘴八舌问题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老师们的观念出了问题,方法欠妥当。在活动中每一个孩子都有表达、参与、交流的需要,他们需要释放自己的感悟、发现、想象、思考等。因此,遇到这样七嘴八舌的情况,老师只需要给予全体孩子几分钟自由表达、交流讨论的时间,每一个孩子表达的需要都会得到满足,而我们的老师这时候只需要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就可以了。

是啊,希望孩子独立就应解放孩子、尊重孩子,而给孩子表达的机会、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便是家长尊重孩子的一种方法。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发言权效应。任何一个人,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如果他所在的组织给予他发言的机会,他自己便会产生被重视、被关注的心理,继而,他将会表现得更加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