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1 / 1)

大多数成功人士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做事很有自制力,较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遇到挫折、不如意,忍耐力较强;做事有计划,并从按时完成计划中获得成就感;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情绪智力高,能了解、控制自己的情绪,能换位思考,了解并体谅他人的情绪变化……成功学家把这些因素统一归为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的提高、活动范围的扩大,孩子会意识到需要管好自己,也就是自我管理。但是,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由于经验太少,缺乏自我约束的意识,在自我管理上往往表现的不尽如人意。事实表明,大部分孩子没有自我管理的能力,一旦离开父母生活,他们将无法很好地管理自己。如果父母能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的自我管理习惯,就能增强孩子行动的独立性、目的性和计划性,这对于孩子今后生活的幸福和成功无疑是有着巨大的帮助。

有位母亲在儿童心理学专家面前这样“诉苦”:

女儿4岁学芭蕾,5岁学电子琴,6岁学朗诵,7岁学书法,结果是狗熊掰棒子,一样也没学到。在学校,老师反映女儿遇事3分钟热度,耐挫性差,课程的难度一上去,她就开始走神。而课堂上任何一点新奇的变化,都能抓住她的注意力,比如,书法老师上课上到一半,女儿要求举手发言,内容居然是:“老师,您的裙子真漂亮,上面的花朵是真水晶还是假水晶?”弹琴弹到一半自己跑到教室的走廊上去了,因为她发现走廊上飞来一只鸟儿。

显然,这位母亲为女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差的问题而苦恼。其实,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就是其成长能力的培养。

父母可以通过以下做法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做家务

对年龄小一些的孩子,父母可以让其帮忙分发碗筷、叠衣服、收拾自己的玩具和图书并把它们归位还原等;对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父母可以让其帮助晾衣服、择菜、到超市购物等。参与家务劳动将使孩子学会简单的统筹法——如何平行地做两三件事而不至于手忙脚乱。一般人认为,做家务只是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这显然是将做家务的目的狭隘化了。其实,做家务可以帮助孩子确立对家庭其他成员的责任心,使他与长辈有休戚与共的感受,这对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了解及体察父母的情绪变化,有着绝佳的效用。反复做同样的家务:擦地板、择菜、晾衣服……对孩子的忍耐力也是很好的锻炼。此外,与父母一起做家务也是一项极好的亲子活动。

·自助游

尽量由平时对孩子照顾管理较少的一方,单独带孩子出游,而且,父母带孩子出游时,尽量表现得“低能”一些,从而给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很多难题都可与孩子商议着办。比如,去一个景点怎么走才最经济?临行前应准备哪些东西?遇到迷路、超支、旅馆客满、订不到理想的车票应该找谁求助?这样的讨论会把孩子的做事计划性和生活自理能力一点点挖掘出来,他会知道出门要带上地图、帽子、防晒霜、饮用水,还要准备足够的硬币乘坐公交车;他也会知道拍摄所用的胶卷可以在旅馆附近的超市购买,质量有保障、价格还便宜,在景区购买的胶卷要贵很多。“出门在外,不如意事常八九。”自助游对孩子的耐挫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考验,比如衣服在宾馆里没法晾干怎么办?孩子也许会发现卫浴室里的排风扇是一个不错的“排湿烘干器”。再比如车子坏在半路就应该气急败坏吗?父母可以教会孩子,在等待拖车到来的过程中,可以把后备箱里的钓竿拿出来垂钓,并欣赏一下落日的美景。挫折经历的多了,孩子自然知道如何防止负面情绪的扩张,如何化苦笑为歌声。

·找伙伴

据说,现今的孩子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儿童行为分析家们认为,从孩子6岁起,“伙伴”的影响力将逐渐超过父母,而“不教而教”的根本,就是利用假期及平时的双休日,给孩子找一个“自我管理力”较强的伙伴,让孩子跟他生活一段时间。注意,在此之前父母切不要突出“榜样”的光辉业绩,而把自家孩子贬得一无是处。这里面有一个值得关注的“主场效应”——怎样才能使“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的孩子受到对方的影响而不是相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的孩子当“小主人”,保持自己的“主场影响力”。

总之,自我管理能力对孩子来说很重要,每个父母都要有足够的认识,并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经常训练并持之以恒。如此,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就一定能逐步增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