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孩子大胆地表现自我(1 / 1)

肖曼曼上小学五年级了。开学没多久,班里要选班干部,肖曼曼决定“秀”一下自己。

竞选开始了,根据民主推荐的办法,班主任在黑板上记下候选人的名字,当看到还没有人推荐自己时,肖曼曼急了,她把手举得老高。班主任问她推荐谁时,她说推荐自己。班主任大为惊讶的同时,给予了她很多的表扬。这样一来,班里的气氛就更活跃起来。受到鼓舞,很多小朋友也毛遂自荐起来。肖曼曼竞选的是班长的职务,她第一个冲上讲台,临场发表了一番挺有鼓动性的演讲。说什么如果我当上班长我要怎么怎么做,如果选不上我又会怎么怎么做。投票时她还投了自己一票,还振振有词地说,如果自己不投自己,差了一票怎么办?

结果,肖曼曼大力替自己宣传,获得了竞选的成功。这也为她后来竞选学校少先队大队长积累了经验,而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使肖曼曼的处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而说起自己当初的表现,肖曼曼坦承,是父母教她这样做的。原来,她父母在家里经常灌输诸如“是金子就要发光”、“该出手时就出手”、“关键时表演一点绝活”的思想,这让肖曼曼自小就学会了大胆表现自己。

诚然,每个孩子都有表现欲,只是强弱不同而已。面对孩子的表现欲,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施展、表现的机会,从而让孩子在满足感中快乐健康地成长。

有个英国人想买个橱柜,找到一位名气很大的中国木匠,问:“听说你的手艺很好?”中国木匠回答道:“哪里,哪里,和别人相比差多了,实在拿不出手。”那位英国人一听愣了,便转身去找美国木匠。美国木匠不停地夸耀自己手艺好,于是那位英国人最终买了美国木匠做的橱柜。数天后,当那位英国人再次经过中国木匠的小店,惊讶地发现这里的橱柜比美国木匠做的要好得多!他非常不解,为什么中国木匠要说自己手艺不好呢?

这个故事并不精彩,但它却给父母传递了一个信息:如果不给孩子表现的机会,孩子就会像中国木匠一样,永远不会被别人知道、认同。对孩子来说,即便原本拥有的天赋,也会因为没有表现的舞台而渐渐退化掉,更可怕的是,孩子的生存能力甚至会受到威胁。

有位记者到长江采访,那里的渔民终年守候在长江上,他们的孩子两三岁时便已经能在江水里自由自在游泳了。渔民告诉记者,当孩子可以自由行走的时候,他们就把孩子扔到比较浅的江水中,拿一块木板给孩子,让孩子抱着木板扑腾。尽管船上都有救生衣,但渔民从来不会给孩子使用,“穿上那玩意儿永远都学不会游泳。”渔民如此解释,“让孩子掌握最好的游泳技能,这就是安全。如果孩子是个旱鸭子,一点都不会游泳,那才最不安全。”渔民常年生活在凶险的长江上,翻船、落水的危险随时都会发生。“你不会游泳,就只有被淹死。”记者通过观察发现,当孩子能够浮水的时候,他们就把孩子赶到深水区域,逼着孩子在危险的江水中扑腾,只要不出现最危险的状况,坐在船上的父亲是绝对不会去救援的。渔民认为,求生是人的本能,把孩子抛到最凶险的江水里,才能学到最好的技能。

是的,在最凶险的地方,才能学到最好的本领。父母总是不给孩子展示本能的机会,总是处处替孩子把风险挡住,孩子求生的本能就会被弱化。

其实,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愿望,都希望父母肯定自己的成绩,这对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创造力、独立意识都是非常有益的。然而,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在有意、无意间剥夺了孩子的锻炼和展示的机会。他们总是一味地张开温暖的羽翼庇护孩子,幼时管孩子吃饭、穿衣、睡觉,上小学后管孩子接送、学习、作业,上中学时陪读甚至上大学时也陪读,可以说,事无巨细,均大包大揽。这样做,自己受苦受累不说,还让孩子难以学会自理自立,甚至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强,依赖心理严重,经受不住困难、挫折、失败、逆境的考验,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

11岁的袁静是家里的独苗,一家人对她疼爱有加。“十一”黄金周期间,袁静的父母要参加单位组织的旅游,而她由于明年参加中考,假期不能随父母同行。父母只好将年近70的奶奶接来照顾孙女的饮食起居,谁知在他们走后的第四天,袁静从同学家里玩耍回来,发现奶奶躺在**,脸色苍白,表情痛苦。见此情形,袁静马上搀扶奶奶下楼,叫上出租车赶到医院看急诊,挂号、拿药,楼上楼下来回跑,看完病回到家后,她让奶奶回房间休息,而自己则做起饭来。数天后,父母度假回来,奶奶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们,他们感慨万分,没想到,“黄金周”里发生的这起“偶然”事件,却给了孩子表现自我的机会。他们抚摸着袁静的头高兴地说:“看来,我们平时对你的干涉实在太多了,我们应该相信你才对。以后啊,还是让你多表现自己。”

现在的孩子都被父母宠爱着,而过分的担心、溺爱和无处不在的呵护约束了孩子的能力,遏制了他们创造性的发挥。所以,父母应该松开手,大胆地让孩子表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