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豪大仲马在成名前穷困潦倒。有一次,他到巴黎去拜访他父亲的一位朋友,请他帮忙找工作。
父亲的朋友问他:“你会做什么?”
“我没有什么本事,老伯。”“数学精通吗?”“不行。”
"你懂物理吗?或者历史?"“我不知道,老伯。”"会计呢?法律如何?"
大仲马满脸通红,第一次知道自己太不行了,说:“我真惭愧,现在我一定要努力弥补我的这些缺点。过一段时间,我一定会给老伯一个满意的答复。”
父亲的朋友对他说:“可是,你要生活啊!把你的住处写在这张纸上吧!”
大仲马无奈只好写下了自己的住址。他父亲的朋友一看便大声叫道:"你终究有一样长处,你的名字写得很好呀!"
大仲马在成名前,也曾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然而,他父亲的朋友却发现了他的一个看起来并不算优点的优点——把名字写得很好。
把名字写得好,也许你对此不屑一顾:这算什么优点!然而,不管这个优点多么“小”,它毕竟是个优点。你也可以以此为基地,扩大你的优点范围。名字能写好,字也就能写好;字能写好,文章或许就能写好。
每个人都不会“一无是处”,哪怕你看起来资质平庸、一无所长,也一定有连自己也未曾发觉的比较优势——就像大仲马也从未意识到自己的名字写得不错。人人都潜藏着独特的天赋,就像金矿一样埋藏在你看似平淡无奇的生命中。那些总是羡慕别人,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的人,是挖掘不到自身的金矿的。所以,请将羡慕别人的眼光收回来,来寻找自己的优势,很多时候,不是你没有优势,而是你不愿挖掘自己的优势。
著名的心理学家奥托指出,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还有96%的能力尚未发挥出来,持续不断地发现并发挥你的比较优势,终有一天,它会变成你的绝对优势,让你变成一个奇迹,被无数人羡慕。
1987年3月30日,第59届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仪式正在举行。在优美的乐曲声中,颁奖仪式的**终于到来了。
主持人宣布:玛莉·马特琳因在《上帝的孩子》中的出色表演,获得最佳女主角奖。全场立刻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玛莉·马特琳在掌声和欢呼声中快步走上了领奖台。她激动不已,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可人们没有看到她的嘴动,她把手举了起来,但不是挥手致意的姿势,眼尖的人已经看出她是在打手语,她的意思是:说心里话,我没有准备发言。此时此刻,我要感谢电影艺术科学院,感谢全体剧组同事……
原来,这个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获得者,竟是一个哑女。其实,玛莉·马特琳不仅是一个哑女,还是一个聋子。
玛莉·马特琳出生时是个正常的孩子,但刚满18个月的她被一次高烧夺去了听力和说话的能力。
然而,这位聋哑女从小就喜欢表演。8岁时,她加入了聋哑儿童剧院,9岁时就在《盎司魔术师》中扮演了多萝西。这些表演使玛莉认识到了自己生活的价值,她不断锻炼自己以提高演技。
1985年,19岁的玛莉参加了舞台剧《上帝的孩子》的演出。
女导演兰达·海恩丝决定将《上帝的孩子》拍成电影。为了寻找女主角的扮演者,她用半年时间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瑞典寻找,但都没找到中意的。
一次,导演偶然间观看了舞台剧《上帝的孩子》的录像带,发现了玛莉高超的演技,立即决定起用玛莉担任影片的女主角。
玛莉扮演的萨拉,在全片中没有一句台词,全靠极富特色的眼神、表情和动作,揭示主人公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自卑和不屈、喜悦和沮丧、孤独和多情、消沉和奋斗。她勤奋、严谨、认真地对待每一个镜头,用心去拍,表演得惟妙惟肖,让人拍案叫绝。
就这样,玛莉·马特琳实现了人生的飞跃,成为美国电影
史上第一个聋哑影后。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的成功,对每个人,不管是正常人,还是残疾人,都是一种激励。她用勤奋执着将自己的比较优势变成了绝对优势,成为无数个青年自强不息、奋进不止的榜样。确实如此,上帝不会把每个人身上所有的门窗同时关死,他总会留下一线希望,一线生机,等待我们去发现。当我们用辛勤+耐心+等待去寻找的时候,我们也一定也会找到这一线来自天堂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