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个人核心竞争力(1 / 1)

饶春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在一家外资公司任部门经理助理,月薪3000元。年轻靓丽的她,毕业两年里换了几份工作,但不外乎助理、秘书、文员、前台等。最近,她一咬牙又辞了职,报名参加茶艺师培训,决心做个茶艺师。很多朋友不理解,放着好好的白领不当,辞职去学什么茶艺?可饶春自有一番道理。"说是白领,可每天干的活不外乎跑腿、帮经理写英文邮件、打字、接待客人等,但凡有个大学文凭的人都能干。跳槽呢,最多挪个窝继续做助理,学不到一技之长。一晃我就要30岁了,还不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儿。”

生活忙忙碌碌,找不到出路,为何不选一种自己想要的生活呢?饶春准备学了茶艺之后,利用自己的英文特长,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她要在茶艺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

“3000元的薪水说高不高、说低不低,工作也没什么挑战性,每天原地踏步,知识一点点被‘折旧'。与别的白领相比,我的英语水平不算高,但在茶艺行业里,这就是我的优势。”饶春说,"找到自己的优势,就特别容易获得发展,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任何优势都是建立在比较基础上的,都是相对的,没有比较,优势就无从谈起。在国际贸易中有个重要的经济学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这个理论的定义是,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与比较优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绝对优势。比如甲和乙两个人,甲比乙会理财,那么,甲在理财方面相对于乙有绝对优势;中国的彩电制造技术比印度强,中国在彩电制造上相对于印度有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是否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关系或者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呢?我们进行了如下分析:

甲比乙会理财,在这两个人中当然是甲来理财;中国比印度会生产彩电,当然是中国向印度出口彩电。然而,经过进一步推敲我们就会发现这个推论并不一定成立。甲比乙会理财,但甲比乙更会推销产品,在这个团队中谁来理财,谁来营销?答案是为了团队的总体利益,甲只能忍痛割爱,将理财事宜让给乙。乙虽然不如甲会理财,但乙在推销产品上能力更差。将理财事宜让给乙,能够为甲腾出时间去搞推销。在这个团队中,甲的比较优势是营销,而乙的比较优势是理财。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建立在比较优势之上,而不是绝对优势之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种分配的前提是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尽管甲各个方面都比乙强,但甲不可能一个人承担所有的任务。因为如果甲选择什么都自己做,受时间资源的限制,甲的收益会少于和乙合作所得的份额。同样的道理,尽管中国在彩电生产上相对于印度有绝对优势,但在电脑生产上的绝对优势更大,那么中印贸易中会是中国向印度出口电脑,印度向中国出口彩电。两国的贸易关系是建立在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的基础上的。

比较优势原理告诉我们,对一个各方面都强大的国家或个人而言,聪明的做法不是仰仗强势,处处逞能,而是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资源用在自己最擅长的地方。反之,一个各方面都处于弱势的国家或个人也不必自怨自艾,抱怨自己的先天不足。要知道,“强者”的资源也是有限的,为了自身的利益,“强者”必定会留出地盘给“弱者”。比较优势原理的精髓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人力资源专家更注重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和规划,更关心职业生涯发展的可持续性,这就不得不要求每个人从动态比较优势入手,合理分配个人的时间和精力,用以增加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的"资产"。

如何获得这些资产?人力资源专家的建议是有计划地把收入中的一部分以自我投资的形式消费。具体来讲,就是把看似是支出的那一部分钱投入到对自己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充电上。培训充电的内容应该首要考虑自己的专业和工作领域,因为这更容易使自己建立个人核心竞争力,从而在职场上拥有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