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1 / 1)

(220年——280年)

这个时代出现了太多有风骨、有魅力的人,以至于遮掩了时代本身的光彩。魏晋人物,是一种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加上后世文人的想象,更因向往而生出许多浪漫色彩。他们是生于乱世的“艺术家”,笑谈烽火、无视繁华,呕心为纸、沥血为墨,书写了一篇摧心裂肺的绝世文章。

历史关键词

名称说法

三国包括了魏、蜀、吴,分别是曹操父子、刘备父子及孙权父子所建立。

曹魏的年代始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都洛阳,史称魏或曹魏。统治范围有整个黄河流域、淮河流域,以及长江中游的江北及甘肃、陕西、辽宁的大部分地区。亡于公元265年,共历五帝、46年。

蜀汉为刘备所建立的国家,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于成都,国号曰汉,史称蜀或蜀汉。统治区域有今四川、云南、贵州全部和陕西的一部分。公元263年为曹魏所灭,共历二帝、43年。

孙吴为孙权所建立的国家,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建都于建业,史称孙吴或东吴。统治区域有今长江中下游、浙江、福建和两广地区。公元280年为晋朝所灭,共历四帝、59年。

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晋武帝),国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秦汉以来的分裂,至此再度统一。统治疆域东、南至海,西至葱岭,西南至云南、广西,北至大漠,东至辽东。

但晋武帝死后不久,宗室之间爆发“八王之乱”,曹魏以来入徙塞内的游牧民族也乘机起兵称帝,全国又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

匈奴人刘渊建立汉政权(后改国号曰赵,史称前赵),公元316年,刘渊族子刘曜攻占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国,共历四帝、52年,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代。

五胡十六国,自公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北方各民族纷纷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国,直到公元439年被鲜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为止,共历135年。在此期间,共有六个种族各自建立王国,包括:运、匈奴、鲜卑、氐、羌、羯。这些王国的统治区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带,共计有成汉(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连氏)、前赵(匈奴刘氏)、后赵(羯族石氏)、前秦(氏族付氏)、后秦(羌族姚氏)、西秦(鲜卑族乞伏氏)、前燕(鲜卑族慕容氏)、后燕(鲜卑族慕容氏)、南燕(鲜卑族慕容氏)、北燕(汉族冯氏)、前凉(汉族张氏)、后凉 (氏族吕氏)、西凉(汉族李氏)、南凉(鲜卑族秃发氏)、北凉(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国。但另外还有汉人冉闵的魏、鲜卑族慕容氏的西燕、及北魏前身的代国等不被计算在内,此即史称的“五胡十六国”。

这时诸国彼此混战,仅有前秦苻坚时,曾经一度统一北方,但为时不久。

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四代。

宋,乃刘裕于公元420年夺取东晋政权后所建,建都建康,因皇室姓刘,故史称刘宋。

强盛时统治区域有今黄河以南、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是南朝当中疆域最大的国家。后来河南、淮北渐为北魏所夺。公元479年为萧道成所篡,共历八帝、60年。

齐,公元479年萧道成所建,建都建康。为了与北朝的北齐加以区别,史称“南齐”,也因皇室姓萧而称“萧齐”。统治区域为今长江抭域和珠江流域各省,公元502年为萧衍所篡,共历七帝、24年。

梁,公元502年萧衍所建,建都建康,皇室姓萧,故称萧梁。梁武帝时国力颇盛,统治区域为今长江及珠江流域各地,曾一度取得淮北和汉中。公元557年为陈霸先所夺,共历八帝、56年。

陈,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建都建康。统治区域有今长江、珠江流域各省,是南朝当中版图最小者,589年为隋所灭,共历五帝、33年。

北朝主要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北魏乃鲜卑族拓跋部所建,其前身在十六国时代为代国。淝水之战后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或称后魏、拓跋魏、元魏。公元398年建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9年改号称帝,逐步并吞十六国中的夏、北燕、北凉诸国。公元439年统一北方,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北至辽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方的刘宋对峙。

北魏国力颇强盛。孝文帝拓跋宏于公元493年迁都洛阳,进行一连串的汉化运动,但因种种因素,却造成汉化与反汉化两大阵营的对抗,引起“六镇之乱”,瓦解了北魏王朝。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隔黄河而治。东魏后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从拓跋珪建魏,到公元557年西魏亡,共历十七帝、171年,是所有魏晋南北朝王国中立国最长久者。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受权臣大将高欢胁迫,逃往关中。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孝静帝,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史称东魏。统治区域在原北魏领土洛阳以东的地区。公元550年为高洋(高欢子)所代,东魏共历17年。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入关中,将领宇文泰迎之。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宝炬为魏文帝,定都长安,史称西魏。统治区域在今原北魏领土洛阳以西的地区及益州、襄阳等地。公元557年,宇文觉(子文泰子)所代,西魏共历三帝、24年。

公元550年东魏大将高欢子高洋夺取东魏政权称帝,国号齐,建都于邺,为与南朝的萧齐区别,史称北齐,因皇室姓高,故亦称高齐,统治区域相当于东魏领土。公元557年为北周所灭,共历八帝、28年。

公元557年,西魏大将禹文泰子宇文觉夺取西魏政权称帝,建国号周,都为长安,史称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称宇文周。公元577年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并继续攻取江北、淮南,统治区域扩大到长江北岸。公元581年被隋所代,共历五帝、25年。

公元589年,隋灭南方的陈朝,结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全国再度统一。统治疆域东、南至海,西到新疆东部,西南至云南、广西,北到大漠,东至辽河。

亮点人物

诸葛亮

“身未升腾思退步,

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

星落秋风五丈原。”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军事家。蜀汉丞相。谥曰忠武侯。

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移居隆中,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以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门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以此为笑谈,乡间传有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诸葛亮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知识。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感于刘备三顾茅庐之诚,诸葛亮出山襄助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间武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诸葛亮一生主要的功绩在于促成了孙刘联合抗魏,形成蜀魏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但由于其智慧和忠义,而为后人敬仰,视为智慧的化身。清康熙帝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魏晋的伤痛。他们以纵横的才气出世,却不能享受玄音妙律、水墨丹青的文人生活。

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因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7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嵇康被杀后,向秀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至八王乱起,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

在文章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阮籍的《咏怀》诗82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等,也是非常优秀的作品。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建安诗人

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邯郸临漳)中,又号“邺中七子”。

孔融

孔融家学渊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曲阜人,后来为曹操所用。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在许昌,不满曹操雄诈,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孔融为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散文如《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辞藻华丽,骈俪气息较多;《与曹操论禁酒书》则有诙谐意味。其《杂诗》第二首,以白描手法写丧子之痛,哀婉动人。

陈琳

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袁绍使之典文章,军中文书,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为袁绍檄豫州文》,文中历数曹操的罪状,诋斥及其父祖,极富煽动力。建安五年(200),官渡一战,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擅长章奏书记。《饮马长城窟》为他的诗歌代表作,假借秦代筑长城故事,揭露当时繁重的徭役给民间带来的苦难,尤为深刻。

王粲

王粲幼时往见左中郎将蔡邕,蔡邕见而奇之,倒屣以相迎。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一次与友人共行,读道边石碑,观一遍而背诵之,不失一字。又曾观人下围棋,其局乱,王粲复为重置,不误一道。后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以其为上宾。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令归降于曹操。曹操至荆州,王粲赐爵关内侯。魏国始建宗庙,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同拜侍中,共议尊曹操为“魏王”;后因中书令荀攸谏止不行而后忧死,其议遂罢。 在七子中属他的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诗》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

徐干

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少年勤学,潜心典籍。汉灵帝末,世族子弟结党权门,竞相追逐荣名,徐干闭门自守,穷处陋巷,不随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军师祭酒掾属,又转五官将文学。数年后,因病辞职,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后又授以上艾长,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瘟疫流行,亦染疾而亡。主要著作是《中论》,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其情诗《室思》也写的一往情深。

阮瑀

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后徙为丞相仓曹掾属。诗歌语言朴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会问题。阮瑀的音乐修养颇高,他的儿子阮籍、孙子阮咸皆为当时名人,位列“竹林七贤”,妙于音律。

应玚

字德琏,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东南)人。擅长作赋,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玚为将军府文学(掌校典籍、侍奉文章),著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

刘桢

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以文学见贵。建安中,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与曹丕兄弟颇相亲爱。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建安二十二年 (217),与陈琳、徐干、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今存诗十五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与。

三曹

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父亲曹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曹操二十岁举孝廉为郎,后在汉末大乱中聚集兵马,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武装。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曹操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曹丕称帝建魏后,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

曹丕是曹操的儿子,他继承了父亲的魏王封号与丞相的大权,最终迫使东汉王朝的末代皇帝禅让,取而代之,成为曹魏的开国皇帝。生于“生于中平之季,长于戎旅之间”,多次随其父于金戈铁马间南征北战。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批评,皆有成就。中国的七言诗,直到曹丕的《燕歌行》创作才告成立。当代学者余秋雨认为曹丕的文学成就虽然在“三曹”中不及曹操与曹植,但是在中国历代皇帝中却能排名第二,仅次于南唐后主李煜。

曹植字子建,是曹丕的弟弟。卞氏所生第三子。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在建安文人中,他的作品留存最多,对当时及后代的影响最大。后人评价也最高。

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

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曹植的“七步诗”更是一段佳话,其意义已不再是此诗本身价值,它包含了深遂的政治内涵,成了兄弟反目、手足相残的一种写照。

南北朝大才子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便是“才高八斗”的由来。

大事件

三足鼎立

189年,汉灵帝驾崩,少帝刘辩继位。执政的何太后之兄何进联络袁绍,杀宦官蹇硕。绍、进等密谋尽杀宦官,并召董卓入洛阳为援。宦官杀何进,而绍又尽杀宦官,董卓率兵入洛阳,尽揽朝政。

他废黜少帝,另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董卓的专横,激起了东汉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对,酿成大规规模的内战。后来董卓被杀,经过多年激烈的混战以后,到196年时,全国形成许多割据区域: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操占据兖、豫二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公孙瓒氏辽东,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占据扬州的江东部分,士燮占据交州。此外,张鲁以道教的组织形式保据汉中地区,置祭酒以治民。

在这些割据者中,势力最强也最活跃的是袁绍和曹操。董卓入洛阳后,曹操逃至陈留,聚兵反抗,成为关东联军的一支。他在济北诱降黄巾军三十万众,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又陆续收纳一些豪强地主武装。建安元年,他把献帝迁到许县,取得了挟天子以令不臣之势,并屯田续资。200年,曹、袁两军进行官渡之战,操以弱胜强,全歼袁军主力。后又相继占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统一了北方大部。207年,曹军出卢龙塞,打败侵扰北方的乌桓。208年,曹军南下,攻占刘表之子刘琮所据的荆州。

依托于荆州的刘备向南奔逃。孙刘结盟,共抗曹军。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获全胜,迫使曹军退回中原,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曹操北归以后,用兵于关中、陇西,把统一范围扩及整个北方,不久曹操自封魏王。211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219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军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刘备相持。222年,汉军出峡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蜀中。猇亭之战以后不久,汉、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司马昭之心

魏文帝曹丕建立魏国时,得到大将司马懿的支持。他死后,由司马懿和曹爽辅佐曹睿执政。

战功卓著的司马懿与魏宗室为权势明争暗斗。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在洛阳发动政变,诛灭曹爽集团,从此魏国的实权为司马氏掌握。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也都握着军事重权,尤其司马昭。在位至大将军后,权重一时,大肆屠杀曹氏家族人员。

实为傀儡的皇帝曹髦忍无可忍,于是召集亲信大臣密商对策。曹髦愤怒地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朕不能坐以待毙,今日和众卿共商大计,铲除这个逆贼!”魏甘露五年(260年)夏,曹髦亲自仗剑,率三百余人向司马昭发起进攻。由于事先有人告密,司马昭早有准备,所以曹髦的人马倾刻间被瓦解,曹髦也被杀死,年仅20岁。

司马昭杀曹髦后,又立曹奂为帝。到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执政时,于咸熙二年(265年)废曹奂,自立为帝,建西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大举进攻吴国,吴国投降。西晋统一南北,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

八王之乱

太熙元年(290),晋武帝司马炎病重。临终前,司马炎命车骑将军、杨皇后的父亲杨骏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

继立的晋惠帝是个白痴,曾搞过“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的经典乌龙。即位后,皇后贾南风为了独掌大权,于元康元年(291)与楚王玮合谋,发动政变,杀死杨骏。而政权并没有如预想中的那样完全落到贾后手里,“碍事”的汝南王亮和元老卫瓘还在。贾后再接再励,继续铲除拦路虎。当年六月,又使楚王玮杀汝南王亮,然后反诬楚王玮矫诏擅杀大臣,将玮处死。贾后终于如愿以偿地执政,于元康九年废太子遹,次年杀之。

贾后的残暴手段及杀太子的行为,引起了司马室宗族的不满。趁此“机会”,诸王也为争夺统治权展开了残酷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先是统领禁军的赵王伦联合齐王冏起兵杀贾后。30 1年,赵王伦废惠帝自立。赵王伦篡位后,镇许昌的齐王冏起兵讨伦,镇邺的成都王颖与镇守关中的河间王颙举兵响应。洛阳城中的禁军将领王舆也起兵反伦,迎惠帝复位,杀死赵王伦。齐王冏以大司马入京辅政。太安元年(302)底,河间王又从关中起兵讨冏,洛阳城中的长沙王乂也举兵入宫杀齐王冏,政权落入乂手。太安二年,河间王颙、成都王颖合兵讨长沙王乂。司马颙命都督张方率精兵7万,自函谷关向洛阳推进;司马颖调动大军20余万,也渡河南向洛阳。二王的联军屡次为长沙王乂所败。次年正月,洛阳城里的东海王越与部分禁军合谋,擒长沙王乂,将其交给河间王颙的部将张方,被张方烧死。成都王颖入洛阳为丞相,但仍回根据地邺城,以皇太弟身份专政,政治中心一时移到邺城。东海王越对成都王颖的专政不满,率领禁军挟惠帝北上进攻邺城。**阴(今河南汤阴)一战,被成都王颖击败,惠帝被俘入邺,东海王越逃往自己的封国(今山东郯城北)。与此同时,河间王颙派张方率军占领洛阳,接着并州刺史司马腾(司马越弟)与幽州刺史王浚联兵攻破邺城,成都王颖与惠帝投奔洛阳,转赴长安。永兴二年(305),东海王越又从山东起兵进攻关中,击败河间王颙。光熙元年(306),东海王越迎惠帝回洛阳,成都王颖、河间王颙相继为其所杀,大权落入越手中,八王之乱到此终结。

16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无辜牵连者亦甚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

侯景之乱

侯景,原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南)戍兵,渐升为镇功曹史。北魏末年六镇起义时,侯景率部众投靠契胡族酋长尔朱荣,参加镇压起义,因大破义军、活捉葛荣之功被擢升为定州刺史。高欢灭尔朱荣,侯景又叛归高欢。景狡诈多变,残忍酷虐,但掠得财宝皆赏赐将士,故能得将士死力,所向多捷。历任东魏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司空、司徒、河南道大行台(即河南道最高军政长官),拥兵10万,专制河南,权力仅亚于高欢。东魏武定五年(547),高欢死,子高澄执政。侯景平素甚轻高澄,而澄则忌惮景叛乱,乃征调景入京,以剥夺其兵权。侯景惟恐被杀,于是投降西魏,但西魏亦调景入京,故景转而求降于萧梁。梁朝臣多表示反对,而梁武帝竟说夜梦太平,侯景求降,正符所梦,于是封景为河南王、大将军、大行台。

梁武帝又遣将率军救援侯景,结果被东魏大败于寒山堰,主帅萧渊明被俘,全军几乎覆没。东魏又进击侯景,景众4万余只剩下800人南逃,骗取梁寿阳城(今安徽寿县)。梁武帝覆信东魏说:“贞阳(指贞阳侯萧渊明)旦至,侯景夕返。”侯景本有作乱之心,遂暗中勾结野心篡位的梁武帝之侄萧正德作内应。梁太清二年(548)八月,侯景发动叛乱,领兵南下,直抵长江。梁武帝完全没有防范,命萧正德保卫京师,而萧正德却派船接侯景叛军过江,迎进建康,包围“台城”(即宫城)。侯景纵兵抢掠,又命北人被没为奴者,皆令放免,加以任用。“造诸攻具及飞楼、橦车、登城车、钩堞车、阶道车、火车,并高数丈,一车至二十轮,陈于阙前,百道攻城并用焉”。

侯景过江时兵不过8千,马不过数百。而当时台城中尚有男女10余万,甲士2万多,四方援军相继奔赴建康者30余万。但援军无统一指挥,多持观望态度,宗室诸王顿兵不前,只想保存实力以夺取皇位。太清三年(549)三月,侯景攻陷台城。城破之时,城中只剩下二三千人,尸骸堆积,血汁漂流,惨不忍睹。侯景又东掠三吴,使富庶的长江下游地区“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

侯景得势后,杀萧正德,软禁梁武帝。不久梁武帝忧死,景立萧纲为帝,又废杀萧纲立萧栋。天正元年(551),侯景终于废萧栋而称帝,国号汉。次年,梁将王僧辩、陈霸先大败侯景军,攻下建康。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杀死。

史上唯一的男皇后

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男皇后。虽然史家从来不曾承认,但他却确实存在。他叫韩子高,是陈文帝陈茜的“爱人”。

韩子高,野史称作陈子高,本名蛮子,出身微残,世代以做鞋为生。侯景之乱期间,蛮子寓居京城建康,时年16岁,长得容貌艳丽,纤妍清白,如美女一般。当时兵慌马乱,蛮子几次陷入绝境,但每次乱军兵刃就要加到他的头上的时候,总是因为惊叹他的美貌而不忍下手。蛮子靠看美貌死里逃生,后来正准备随同部伍还乡的时候,不意碰上了陈霸先的从子陈茜,也就是后来的陈文帝。

陈茜乍见如花似玉的蛮子,大为震惊,继而心中大喜,上前问蛮子道:“你可想享受荣华富贵?何不跟我走?”蛮子抬头见是一个英俊的年轻将军在跟自己说话,相信他能够为自己带来好运,便答应了。陈茜嫌他名字太俗,便让他改名子高。

从此,韩子高便作为陈茜的娈童,随陈茜起居出入,很受陈茜宠爱。陈茜性情暴躁,只要有所怨恨,马上便气得眼冒火星,牙齿咬得格格作响,好像要吃人的样子。但他只要见了子高,便怒气全消了。韩子高如此见爱,当然会加倍曲意奉迎,以讨陈茜的欢心。陈茜曾对韩子高说:“别人说我有帝王相。如若果真如此,到时我便册封你为皇后。”可见俩人情爱之深。当然,陈茜后来登上皇帝宝座的时候,并没有如愿封韩子高为皇后。阴阳结合,母仪天下,乃是“常理”,公众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一位男“国母”。于是,陈茜只能任他为右军将军,加散骑常侍。

陈茜病故以前, 子高端水送药,片刻不离,给弥留之际的陈茜以极大的安慰。偌大的皇宫,一切人等均被拒之门外,只有陈茜子高两人病榻厮守,度过了人生最后一段旅程 。

陈茜死后,子高被冤狱赐死,年仅三十岁。

玉体横陈

冯小怜是时代北齐后主高纬的贵妃。据说是个天生的尤物,肌肤吹弹可破,吐气如兰。玉体达到了最佳的黄金分割比例,曲线玲珑,凹凸有致,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在冬天软如一团棉花,暖似一团烈火;而夏天则润滑如玉,凉若冰块。内挟**技,宛若处子。与之交接承欢,无不曲尽其妙。

她原本是皇后穆盈身边的侍女,身份卑微。穆皇后为了抵制最受宠的曹昭仪而把冯小怜送给了高纬。结果自此之后,三千宠爱在一身,抢了皇宫所有女人的风头。

齐后主高纬,是个标准的纨绔子弟。整日只知享乐,一点都不把国家放在眼里。得了冯小怜之后,更是爱逾至宝,恨不得把星星月亮都摘下来给她。“坐则同席,出则并马”,还发誓说“愿得生死一处”。只要冯小怜一有所求,高纬没有不答应的。她身上的衣服首饰,动辄以千金计。高纬喜欢音乐,尝自作词作曲,谱入琵琶,与冯小怜一唱一和,其声嘈嘈,其语切切。艳舞狂欢,彻夜不歇。两人快活异常,神仙一般,时人号为无愁天子。就连与大臣们议事的时候,齐后主也常常让冯小怜腻在怀里或把她放在膝上,议事的大臣常羞得满脸通红,语无伦次,无功而返。

北周武帝继位之后,看到北齐后主高纬**昏庸,趁机攻打平阳(今临汾)和晋阳(今太原)。北周占领平阳后,北齐高纬说:“只要冯小怜无恙,战败又有何妨!”

最搞笑的是,这位皇帝居然搞了件“玉体横陈”的乌龙事件。他觉得像冯小怜这样可爱的美人,只有他一个人来独享未免暴殄天物。于是,他让冯小怜玉体横陈在隆基堂上,以千金一观的票价,让有钱的男人都来一览秀色。听着大臣们赞不绝口的赞美,高纬高兴得手舞足蹈,而“玉体横陈”的典故也由此流传下来。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这边还兀自荒唐,那边却战鼓响起,北周的军队攻占了他们的城池。

冯小怜怂恿高纬亲自带兵反攻平阳,高纬自然言听计从,冯小怜也戎装随行。北齐兵把平阳城团团围住。北齐兵士本来为收复失地,个个同仇敌忾,士气高涨。留守平阳的北周大将梁士彦虽然拚死守城,但在北齐兵奋不顾身的冲锋下已岌岌可危。眼看就要收复平阳,冯小怜却以天色已晚、无法看到攻城的盛大场面为由,而要求在第二天天明以后再行攻城。如是再三,北周的援兵赶到,北齐军大败,无功而返。

平阳之战结束后,北周武帝因为将士在严寒中作战特别艰苦,准备带军队退回长安休整。梁士彦叩马苦谏,认为机不可失,应该直捣北齐重镇晋阳。北周武帝采纳了梁士彦的意见,自统大军追迫齐军,直逼晋阳城下。

晋阳是北齐经营多年的北方重镇,城高壕深,守备严密,城中粮谷器械充裕,支持一年半载决无问题。周兵远来,又值严冬,要不了多少时日便会知难而退。高纬等着北周军队自动撤走。不料事出意外,北周的大军并没有撤退的迹象,也没有积极进攻的打算。于是齐后主高纬命人在城中建筑一座高耸入云的天桥,时常与冯小怜一道登桥遥望城外敌军的情况。有一天,木架搭成的天桥忽然垮了下来,风吹雨淋之下,这本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但冯小怜认为是不祥之兆,一再要求后主放弃晋阳返回邺城。又一次,高纬置国家利益不顾,听从了冯小怜的劝告,回到邺城。北周轻而易举地夺得北齐重镇晋阳。

北周直扑邺城。高纬慌忙将皇位传给太子高恒,自己带着冯小怜逃奔青州,北周顺利地取得邺城。北齐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