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朱熹智慧拾珠(1 / 1)

朱熹小故事集锦

朱子问天

南北宋交替时期,宋朝政权和北方金政权对峙、战乱不断,人们在战火纷飞中求生。有一个小官员的两个儿子都在战火中丧失了,只有第三个儿子还伴在身边。小儿子聪敏机敏,对于他来说倒也宽慰了不少。

绍兴3年的一天,一家人暂时抛却了国破家亡的愁苦,围坐在庭院里赏月。夫人给4岁的儿子讲述了嫦娥奔月的故事,说月亮上有一个美丽绝伦的月宫,宫中有蟾蜍和玉兔,这蟾蜍是嫦娥变的,这玉兔一年到头都在舂药。父亲将儿子抱在怀里,指着天上说道:“那是天,那是月亮。”儿子默默地听着,不发一言,却在心里想了很多。突然,一向沉默寡言的孩子向父亲发问道:“天之上何物?”父亲一听,感到十分惊讶,却又不知如何回答。儿子并没有就此打住,他继续追问父亲道:“为何太阳那么热,有为何月亮那么凉,太阳、月亮再上去又是什么?”父亲对此惊奇不已,隐隐地觉得自己的儿子非为常人,将来一定有所作为。

这个“问天”故事的主角,就是朱熹。

朱子遇下山

敖江北岸有一个名叫山下的村庄,这里人烟稠密,商旅云集,交通发达,物阜民丰。

朱熹为官期间,奸相韩宅冑污蔑理学为“伪学”,并对朱熹大加迫害。一日,朱熹为了躲避“伪学”之祸,途径山下村。这日骄阳似火,暑气难消,朱熹走得口干舌燥,见路口有一间茶馆,他连忙进去坐下,正好在大树的阴凉下乘凉消暑。

茶馆主人是一个中年妇人,她有一个八九岁的儿子。由于这个孩子是在下山路上出生的,因而取名为“下山”。下山自幼好学,常常手不释卷。

朱熹身份理学大家,自然喜欢勤奋的读书郎。他爱怜地看着下山,思索了一阵,从身上摸出一枚铜钱,笑着吩咐女主人道:“替我办九样下酒菜来。”女主人接了铜钱在手里,却只是愣在原地不知所措。区区一枚铜钱如何能够准备九样下酒菜?但是如果不照办,又会得罪客官。下山见母亲困在原地,抓起母亲手里的铜钱,说道:“母亲,我有办法!”说着,下山就奔出了茶馆。过了一会,只见下山提着一把韭菜眉开眼笑地来到了朱熹面前。朱熹见状,不禁笑逐颜开,一把将下山抱在了怀里。

“韭”与“九”同音,朱熹明显醉翁之意不在酒,要下酒菜是假,想要考验下山才学才是真。

第二天,朱熹要下山去。他带走了下山,亲自悉心教授。下山本就聪明勤奋,又有大师躬身传教,最终高中进士,官拜两浙路提点刑狱。为感谢恩师的提携、教诲之恩,下山在茶馆原址修建了一座“朱子祠”,内供朱熹牌位,供世人顶礼膜拜。

朱熹名言选录

礼即理也。

活到老,学到老。

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朋友,以义合者。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

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可谓远矣。

百学须先立志。

勿谓今日不学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有来年。

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于此,则不敢志乎彼。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

主一无适便是敬。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盛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绝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