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三纲”“五常”之父董仲舒(1 / 1)

十大思想家 秋至乐 1129 字 5天前

第一节 生平概述

勤奋好学 公羊大师

《史记·儒林列传》载曰:“董仲舒,广川人也。”当时既有广川国,又有广川县,司马迁所记的是国还是县呢?东汉史学家斑彪在论《史记》时,指出司马迁所指应为广川县,董仲舒为广川县人。据考证,汉时的广川即为今日的枣强县。历史记载表明,枣强县曾存在“董氏宗祠”,就是董姓族人祭祀先祖的地方,后人于宗祠原址建其起董仲舒祠,又有当地人俗称“西大寺”的“四名寺”,是董仲舒当年讲学的地方,为河间国献王刘德所建。

关于董仲舒的生卒年月,现有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和公元前194年~前114年两种说法,两者的区别并不大。董仲舒出生于当时广川县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他从小聪明伶俐,又有勤奋好学的精神,经常手不释卷。在20岁左右的时候,年轻的董仲舒就已经声名鹊起,学识和才华备受肯定。

《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所作,是为“仲尼厄而作春秋”。《春秋》的笔墨极其简练,现存版本全书仅有16000多字。《春秋》文简意丰,为阅读者的理解体悟增设了不少的困难。后来出现了以《春秋》为主本的诠释之作,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榖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其中《春秋公羊传》和《春秋榖梁传》主讲“微言大义”,试图将书中孔子的本意阐述清楚。解释“微言大义”的《春秋公羊传》依旧有“微言大义”的特点,书中文字深刻难懂。然而,聪明又勤奋的董仲舒却在20来岁时就成为了《公羊传》的大师级人物。他对《公羊传》的见解极有见地,他的名字渐渐被世人所熟知。终于,董仲舒的才气和名声传进了西安的皇宫之中,汉景帝钦佩他少年有成,将其招进宫中,任职专门教授经学的博士。当时的博士,非才学出众,知识丰硕之人不能胜任。

尽管处于博士的高位,但此时汉朝的博士们却无法安心治学,享受学者的荣耀。正如司马迁所言,“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一来,汉初流行黄老之学,汉景帝不重用儒生,此时,当时势力正盛的窦太后又喜好黄老之术,儒学大师们多是背负着博士的美名,战战兢兢地度日,因为一不谨慎,就有可能触犯忌讳。曾有一儒学博士因为没能揣摩对窦太后的心思,而差点丧命。众博士从这一事件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纷纷以各种借口逃离,董仲舒也开始了他韬光养晦的日子。他一方面面向社会广招学生,亲自传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儒学人才,如褚大、嬴公、吕步舒等。另一方面,董仲舒以一双慧眼观察现世社会,又潜心研究先秦百家学说,特别对汉初以来一直盛行的黄老之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终建构起一个前所未有的、适应大一统局面的、兼容百家之学的儒学新体系!

天人三策 董生扬名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驾崩。此时的汉朝江山历经了“文景之治”,仓禀丰实,民风淳朴,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展现出一派繁荣、生机的模样。但是,新的历史问题摆在了即将即位的汉朝天子面前:自汉朝建立以来施行的黄老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导致了当前诸侯豪强、四夷侵临等社会问题。这局面就如班固《汉书》中所说“海内义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太平盛世的表面之下,社会危机也在悄然滋生、扩大。要如何在丰富的物质基础上实现社会大治,这个重大的历史使命落到了下一任皇帝身上。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的中子刘彻即位,即为著名的汉武帝。汉武帝不爱黄老之学而崇尚儒术,他爱好文学,讲究文治、武功。少年天子初登帝位,次年即改元建元。他的雄才大略却暂时无法自由发挥,因为祖母窦太后尚在,外戚势力还很强大。这位武帝朝的太皇太后尚黄老,恨儒学,为了国家不偏离她的意志运行,她要求朝廷大事都得她首肯。年轻气盛的汉武帝刚迈出了他尚儒学的第一步,就遭到了祖母的残酷打压,刚被任用的儒学官员纷纷入狱、免职。

公元前135年的5月,窦太后辞世,汉武帝的时代真正到来,董仲舒的儒学舞台也真正打亮了灯光。一个急需用新思想整治的大一统王朝,一个被压制许久的有为帝王,一个韬光养晦多年的儒学大家,这一切巧合得多么的完美!

汉武帝求贤若渴,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他经常下令郡国及百官公卿举贤才、荐奇士,并下令郡国立学校、修儒学,培养儒学人才。这一系列的措施造就了西汉人才鼎盛的局面,文有公孙弘、司马迁、司马相如等,武有卫青、霍去病等。

公元前134年为汉武帝元光元年,这一年,武帝再次号令郡国举孝廉、策贤良。这一次,蛰伏许久的董仲舒一鸣惊人。董仲舒以贤良对策,汉武帝连问三策,董仲舒连答三章。这三章史称“天人三策”,又称“贤良对策”。

“天人三策”第一册策主要论述了“天命”和“性情”问题。天与人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关系,若是国家的政治有失,天会降下灾祸来谴责。人若不知反省,又会有怪异现象来警告,再不知悔改,天会改变成命,使其失国。关于人性的善恶问题,董仲舒则认为人性情的善与不仁,寿命的长与短,都是天命与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前者无法改变,后者可以改良。第二册畅谈时事,纵横古今。文章文美辞丰,义正词严,就黄老“无为”和孔孟有为问题,黄老尚质和儒学尚文问题,任德任刑问题和现实问题这四个方面回答了汉武帝的提问,武帝深为喜爱。“天人三策”第三册在意识形态上调合了孔子和老子,这是董仲舒多年致力于百家研究、努力融合儒道两家的成果,却也反映了汉初几十年黄老思想的盛行给儒者带来的畏惧心理。

“天人三策”以天人关系问题为中心议题,畅谈古今,广援儒理,评点时事,深合帝心。就是这样,儒运宏昌的时代开始了,董子扬名的时代也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