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关遗智 《道德经》诞生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曰:“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说的是老子在看到周王室衰微无救时,欲出函谷关归隐。守关的长官尹喜知道老子是个圣贤之士,于是让他将自己的智慧留下,缠着他立书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于是,一部只有五千字的旷世著作诞生了!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因总字数接近五千,因此又称为《五千言》《老子五千文》。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两种帛书的《老子》,为西汉初年的版本。书中将《德经》放在《道经》之前,该是《老子》的较初版本,也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版本,深受研究者的重视。《老子》成书之后,汉河上公据此作《老子章句》,全书分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因此后人习惯称《老子》一书为《道德经》。
《道德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是老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是我国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它文笔极其隐晦,微妙费解,对于书中阐述的许多哲学道理,往往可有许多不同的解释。读懂了《道德经》,我们或许就能拨开云雾,一窥智者的心胸。可是,阅读智者之言,往往是一项艰苦而难达目的的任务。有人说自己学习《道德经》十年,才终于有了些许的领悟和收获。我们后来人是幸运的,既可以亲自手捧古代圣贤的智慧之言,又可以站在他人的肩膀上,开动起自己的头脑,构建起个人心中的老子的哲学殿堂。
《道德经》只是我国古人智慧硕果中的其中一枚,却是西方人眼中光芒万丈的至理名言。它是我国图书中外文译本最多的著作,拥有一千多种外文翻译版本,至少出版过四十种不同的英文译本,是除了《圣经》之外拥有最多译本的著作。对于西方社会而言,《道德经》远比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事实上,在儒家充当哲学主宰的中国社会,当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出现对立时,中国人大都会遵从后者。但是,老子还是深受儒家弟子的尊敬,而且在许多情况下,道教思想直接被儒教吸收利用,道教对于佛教哲学也有着明显的影响。现今社会缺少自称虔诚道教徒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道家思想的湮灭。除了孔子,没有哪一位中国哲学家像老子一样,以自己的思想对世界产生如此广泛和持久的影响!
“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第一章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合一
直至今日,“道可道,非常道”还常被人们用来营造一种玄虚、奇妙的语言气氛。何为“道”?已是困扰研究者千年的大问题。人们常把“道”解释为宇宙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等,如此,“道”就没能与“德”相联系。有学者指出:《道德经》全书论述的问题只有两个,即“道”与“德”;“道”并不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而是个体修行之道,也就是个人修道的方法;“德”也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应具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历代都有很多立志修道之人,但知道修道需要先修特殊“德”的人却不多,因此最终得“道”之人也就寥寥无几了。
总论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后文中超过一半的文字论述的是修道之“德”。只修道而不知“德”者,终究难于理解所修之“道”。“道”与“德”合二为一,“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真正明白了二者关系之人,才会盛赞先人智慧,以“道德经”三字为题,提纲挈领地概述了全书的内容。
何为老子之“道”
那么,《道德经》中的“道”具体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
《说文解字》曰:道,所行道也。这也是我们熟知的“道”的本意,即行走的道路。老子将讲“道”从其原义中抽象出来,并赋予了“道”以全新的形而上本体的意义。
《道德经》一开始就告诉读者“道可道,非常道”,可以描述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也就失去了“道”的永恒性本质而无法为“道”了。如此,我们关于“道”的探求和努力似乎都是劳动力的白白消耗。然而,老子以五千言写就的《道德经》,说的正是“道”!“道”尽管无法被描述,却可以被完美地表达。
老子在解释“道”这一名字的来源时说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说这个“寂兮寥兮”的“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这三者不可说得清楚,因此混而为一。“道之为物”,又“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所以,“道”是“无”,是“虚”。但是,“无”并非不存在,“虚”正是因为其拥有巨大的包涵性!或许,我们可以换一种角度来思考“道”——它就像空气,你看眼前虚空无一物,其实你的眼前充满了空气,空气包裹着你视野里的万事万物。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是孕育了世间万物的祖;万物由“道”而生,并以阴阳之态“和”而共处。
老子以“道可道,非常道”开始全书,显然不是要否定我们对于“道”的探求,而是要警醒世人:那些可以名状、可以描述的不是真正永恒存在的,在它们之外尚有一层不可名状、不可描述的大道,这一层大道才是我们应当明白、注意的存在。
辩证法的智慧
在现实存在中,道既是“无”,又是“虚”,“虚”“无”之间大“道”生。“虚”“无”的“道”蕴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涵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正是老子学说的精华。
在老子看来,事物是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相对存在的,有无、难易、美丑、高下、长短、祸福、胜败、强弱、荣辱、先后、大小、轻重,等等,都是以相对的状态而存在的,可以说是矛盾而统一。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道”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因此,会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一切事物都会朝着它的对立面转化,这也就“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曲则全,枉则直”“物壮则老”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但是,“道”在本质上是绝对的,是静的,所以修道的高上境界,会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辩证法”一词,是德国大哲学家莱布尼兹为太极阴阳五行八卦起的一个洋名字。他接触了早年传入欧洲的《道德经》后,被书中的思想深深吸引,继承并创造性地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根据黄老的阴阳学说,给太极阴阳八卦命名为“辩证法”。由此可见,以老子为代表的黄老学说,是真正的辩证法之父,老子在世界哲学辩证法的发展方面贡献巨大。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生活于先秦时代的老子,其辩证法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来,老子认为事物对立面的转化不需任何条件;二来,他将事物对立面之间的转化看成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没能看到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如此,在现今看来,他的辩证法不免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泥潭。但是,就当时来说,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无疑是中国哲学的一大进步,是世界唯物哲学的一大成就。
“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
“无为”可以说是老子思想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方面了,老幼妇孺都能在谈及老子时说出他的“无为而治”。但“无为”到底是“为”还是“不为”,是否就和一般人理解的那样,是什么也不做,任由事物自由发展?
以“无为”实现“有为”
老子的“无为”,并非一切不为,什么都不做,听之任之,更非一种类似的无政府主义。想实现“无为”,要做到“去甚、去奢、去泰”,要抛弃那些极端、奢侈、过度的措施法度,个人要杜绝自作聪明,戒贪、戒嗔、戒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想要消除人间纷乱,人们必须遵循自然原则,放弃“人为”的标准,体认大自然的和谐。因此,想要达到“无为”之境,需要经历一个“有为”的过程,此过程又绝非唾手可得。
“道法自然”,自然是“道”的精神表现。人要想“无为”,还要“不敢为”,即不能强以人为而伤害自然之道。要做到“无为”,还要“无不为”。人要顺应自然而行,减少一己之私欲,当人做到了“辅万物之自然”的“不敢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无以为”,就能最终达到“无不为”的境界。
因此,“无为”只是老子的一种手段,“有为”才是老子的最终目标。以“无为”达到“有为”,天地万物各归其道,男女老幼各处其各位,跟随自然而生,自然之“道”可实现也。这既是“无为”的涵义,又是“无为”的效果。
政治“无为”造就“小国寡民”
当我们遵循了“无为”之道,无论是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都能够保持一种顺乎自然的和谐状态;与万物和而共处,我们才能得“道”。
老子所推崇的“常德”,是一种没有后天习染,自然生成的德性,是一种抱朴守真的修行境界。老子要我们追求一种归真返璞的“常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人的欲望或许可以暂时满足人心,但最终会祸害人身。外界的**,个人的得失、名利、宠辱,是很多人汲汲而求之事,但也正是严重羁绊个体自由、自然发展的枷锁。
老子提倡政治上的“无为”,认为政治上的过度有为,非但不能达到统治人民的目的,还会促使人民向着非自然的方向发展,可谓是南辕北辙。老子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统治者若能实现取法天道的“无为”,使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朴,即可事半功倍,实现理想的“有为”境界。“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防微杜渐是确保“无为”的最佳方式。如果忽视细小的不足,当木已成舟时,就只能付出惨重的代价了。统治者一旦实现了“无为”,人民也就可以向着“无为”的自然状态发展,理想的国家状况就可畅想——“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实,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样的“小国寡民”,是老子心中的桃花源,也是现实所不能实现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