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我打开家门时,心情是非常愉悦的。我这个人没什么出息,一到周末就“嗨”起来。在这一点上我儿子比较随我,周五晚上连作业都不爱写,我女儿在周五晚上学习舞蹈也经常拖拖拉拉。但我对这一切都觉得无所谓——周五就是要让所有人都变成最快乐的懒鬼的日子。
但当我走进客厅,我儿子并没有像以往一样飞出来跟我臭贫。家里弥漫着一种诡异的安静——以我对他的了解,有事。
我走进他的卧室,他正在埋头写作业,直到我走到近前,他也没有抬头看我。这是一个标准的躲避的姿态——以我对他的了解,这事儿肯定不小。
我问他:“怎么了?”
他这才被迫抬起头来对着我,我看到的那张脸上并没有周末的兴高采烈,而是带着歇斯底里后的疲惫,以及巨大的恐慌。
我继续问:“到底怎么了?”
我在问话的时候脑子里已经列出了一些假设,比如考试考“糊”了,或者在学校闯祸了,被老师批评,跟同学打架,但其实这些事在我心里仍旧不至于算“有所谓”。
他说:“我发脾气了。”
“为什么?”
“我妹妹老哭。我正在写作业,她老哭,我就生气了。”他断断续续描述了一下事情经过,包括他妹妹是因为由妈妈还是由奶奶送她去学舞蹈这件事哭闹,并详细地形容了一下妹妹是如何哭闹的。
“然后呢?”直觉告诉我这事没这么简单。
“然后我就生气了。”
“你做了什么?”
“我冲出去骂了她。”
“嗯,还有呢?”
“我还踢了她。”
此时我还算冷静。两个孩子之间出现一些争执是很常见的,但我并不认为这不值得重视,事情的起因涉及每个孩子的心理问题,是需要解决的。我更担心两个人身体条件相差太多,我儿子嘴里的“踢她”如果真的瓷瓷实实地踢到妹妹身上,那对妹妹来说绝不是一个可以轻描淡写的体验。我要阻止今后再发生这种情况,就必须要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在哪里。所以我决定保持一个严肃的态度,开始自己的破案。
我善于破案。
“你是不是这周作业太多,做得有些烦躁了,还是作业太难了?还有多少没有做?”
据我的经验,周末作业多或者难度比较大是很容易让他生气的事情。这有点像起床气。如果是这一点,我觉得我需要劝劝他,不要拿别人撒气,这不是一个正常的情绪疏解渠道。
“不难,也不多。”他回答。
“那你为什么这么激动?妹妹哭的时候跑到你这里捣乱了?”
“没有直接捣乱,但是她一哭我就写不了作业。”他的口气开始强硬了起来。
我想既然不是撒气,那么这可能是一个心理素质的问题,我要解决的是让他知道如何在不利于自己的条件下做事的问题。
“如果你在学校的时候有其他同学发出声音,你也要冲过去踢他们吗?或者你今后考试的时候,外面如果有任何的声音,你是不是就不能考试了,非要想着出去跟谁吵上一架?”
我想表达的是,任何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让所有条件围着自己转,在他写作业的时候全家都不能发出声音,否则他就要借机发脾气,是很不讲理的。即便家里人能忍让,出了家门也没有人会这么哄着他。在今后正式考试时,谁也不能避免遇到影响自己的特殊情况。能迅速调整自己,让自己不被影响,保证把事情继续做下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技能。
“我就是写不了!我就是不想听她哭!今后我也考不了试了!”他摆出了一副根本不想听道理的样子,说出一些完全不在交流层面上的话。
我开始生气了。
我为他买了周末的电影票,为他精挑细选了圣诞礼物,还特意给他带回了一些漫画,我开开心心回到家,结果开门就是这个情况——我选择跟他讲道理、找问题,他却要跟我耍脾气。
于是我提高了声音:“这件事本来就是你在莫名其妙地生气。我不认为这点事情至于让你气成这样,以至于你要追出屋去骂她打她。你妹妹既没有给你捣乱,也没有在你屋里大声哭。”
“你就知道说我!你们全都说我,我的情况你怎么不想想?她哭我就要骂她!我就是写不了作业,我就打她!”他恶狠狠地说,眼里带着被冒犯的愤恨的光,尖刀一样充满攻击性。
他完全不讲理的状态终于激怒了我。
“你今后就打算这么解决问题?面对不合你心意的事就要借助暴力?”
“对,我就暴力了!”
“你为什么跟同学都能好好相处,但跟妹妹就要这样?”
“我就这样了!我就爱跟她这样!”
不管我说什么,他就是摆出一副油盐不进的样子强行争执。
此时我爱人送女儿回来,她听到我儿子的话,走到屋里又跟我把事情说了一遍。她跟我强调了两点:第一,他的作业马上就做完了,根本不存在因为作业很多导致他很烦躁的情况;第二,妹妹根本就没有哭很久,刚刚哭了一小会儿他就冲出去骂,结果在其他人的阻拦之下,又要动手打。
我儿子听到他妈妈的这些话变得更激动,明显在情绪的引导下已经偏离了正常的方向,说的话也就更加没法听。
但我却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并且冷静了下来:如果事情真是我爱人说的这样,他就更没必要这么做,他不是一个无理取闹的人,那么一定是有什么其他动机让他这样做。到底是为什么呢?他想干什么?
我思考了一下,想到一个可能,但我不太肯定是不是事实,于是降下声调试探地问:“你是想帮妈妈管管妹妹吗?”
我儿子突然停下了争执的叫喊,眼里尖刀般的光瞬间退却,几秒钟后,他用几乎崩溃的方式哭了出来,一发不可收拾。
那一瞬间我的胸口被重击,将我的恼怒和自以为是全部击碎,只留下心疼。
果然是这样。
这一切与妹妹是否影响到他写作业和他的作业多少完全没有关系,他的动机是希望在妈妈束手无策的时候帮助她阻止妹妹哭闹,只是选择了不够好的方式。但直到我在试探地问他之前,家里所有人都没有认为他想帮助家长——包括刚才自认为很会破案的我自己,也是一上来就在寻找“他的问题”,而并不是思考“他想干什么”。
有了妹妹之后,我们可能很多时候都在无意中对他做出了“应该变得更懂事”的姿态。
比如,他应该更谦让、更理智、更具有道德感;比如,妹妹是他的跟屁虫,所以他作为榜样,应当在言行上更注意;比如,他应该更理解我们,更加不能犯一些幼稚的错误。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对他进行了情感的绑架,迫使他变成了一个懂事的孩子,他甚至认为他应当充当家长的角色去帮助我们管教妹妹——但当他真的这么做的时候,我们却在指责他过于野蛮。
我在很久以前就看过曹保平导演的《狗十三》。但我在那一天的争执后,又去看了一次,再一次在黑暗里撕心裂肺。
少女李玩,在遇到种种事情后,十三岁的她,变得成熟了,她懂事了。
她看到了她的父亲在饭局上谄媚地跟领导说:“跟您吃饭就是这辈子最大的事儿!”而对她的承诺却只字不提。
她明白了即使失去最心爱的重要如命的狗,她的不依不饶也是需要有限度的。“家里人表现得也很难过啊,也给我买了新的狗啊。”她必须对自己这么说。大家都需要有个台阶下。
她明白了自己并没有是否与别人和解的自由,唯一可以选择不和解的,就是与自己。当然,这种领悟来自父亲“忍无可忍”的暴打。
她明白了一个成年人可以高喊着“你气死我了”,然后在情绪崩溃的掩盖下便能狠狠揍自己一顿。此后他还会回来道歉,但更重要的是,他的道歉是为了诚恳地向你阐述你挨揍的原因是他爱你,而你要做的,是忘记那些巴掌,只记住那个道理。
她明白了,她必须要妥协,妥协是维护她这个世界和平的最大技能——至于自己愿不愿意,都不太重要了,也没办法变得重要。
少女李玩懂事了。
比起《狗十三》,我倒觉得写成“《狗13》”的海报要更形神兼备。
一个人的成长,不就是慢慢学会这个残酷、虚伪的世界的生存法则吗?不就是锻炼与那些你不喜欢的人合群的能力吗?不就是学会给自己的违心找一个正当的理由吗?
谁不得活着呢?我们这么劝慰着自己,变得成熟了。
李玩说:“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充满嘲讽,充满绝望,充满无奈,也充满认命。
成长永远是残酷的。
我们要求孩子懂事,但懂的必须是成年人的事。是否懂事,要看孩子是否懂得成年人的心思。
我们奋力地培养着懂事的孩子,并以此为荣,认为自己给了他更多的情商。“您家孩子多懂事”成了一种高级评价。为此,家长们不惜用上“我为你牺牲了什么”“我为你做了什么”(我很惭愧,因为我在那一个瞬间在想:我买了电影票,我买了礼物,你为什么还要气我?)“你要如何回报大人”等言论去绑架孩子,无耻而残酷。
但懂事的孩子,往往是被伤出来的。
懂事的代价很大,他们变得过度需要别人的认可,过分害怕别人生气,为了维持“秩序”做出妥协;他们永远把“善待自己”放到“让别人开心”之后,需要为别人的情绪负上远远大过自己应负的责任;他们敏感而迟疑,时常质疑自己的选择和能力,永远缺乏自信,也缺乏自我认知的能力,因为不能自我认知,变得胆小而谨慎;他们自我束缚,被太多思虑禁锢,于是永远只敢在保守的边界缓缓前行;他们的幸福阈值高得可怕,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感受到幸福,但随时可能被一件小事破坏他们的快乐——这一切,似乎是我们在当家长前都感受过的再熟悉不过的不堪回首啊!
然而,我们却忘记了自己的过往,让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辙。
我们思考,我们自省,我们自以为做得不错,我们被自己感动着,却从来没有跟孩子说过一句:“亲爱的,我真的不需要你那么懂事。”
他们终究有一天会自我成长。但是,就让那一切自然而然地发生,不要着急推着他们进入懂事的世界。
因为,懂事的孩子,伤得比较久。
谨慎喝鸡汤,我来刮刮油
“懂事”这一对孩子的教育标准,听起来最无伤。懂事这一优点,专用于未成年的孩子身上,你很难听到成年人之间互相称赞“您可真懂事”,这在实际生活中大概是为了贬损骂人。但夸孩子时大家都不会拒绝,并且认为这是一个放诸任何孩子身上通用的标准。也许对孩子其他的要求可能跑了偏,但懂事有什么不好呢?
懂事似乎是最正确的要求了,我们家长在最安全的层面上,往往会放开了教育孩子。但一些似乎毫无争议的优点,却远远没有看起来那么岁月静好。懂事就是了。
我们的懂事,是以“是否可以满足家长需求”为标准的。而判断一个孩子好坏的标准一旦跟别人对他的需求绑在一起,那么就会让他对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产生混乱的认知,把实现自己和满足别人进行挂钩。
不懂事的孩子在很多时候为了懂事只能靠妥协让大人满意,懂事的孩子必须越来越懂事,才能满足不断提高的标准。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丧失掉的是如何让自己满意的能力,如何面对自己真实需求的能力,如何判断自我价值的能力,把取悦别人当成目标,更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有些人认为不让孩子懂事会让他们长大后吃社会的亏,他长大工作后无意间顶撞了领导自己都不知道,怎么能混得好呢?
首先,很多事情根本就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状态,懂事和不懂事之间,还差着无数个正常人格,不把懂事专门作为家庭教育中的一项,也远不至于让孩子“不懂事”,成为一个不知深浅的人;其次,“混得好”的人是不是就是那些特别擅长取悦家长和老师的“懂事孩子”成长起来的,这之间毫无逻辑关联和科学性;最后,家长告诉孩子懂事的重要性,却忽视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受教育程度、努力、经验积累和自我觉悟等其他因素对人生的影响,而只把“懂事”当成成功或不会吃亏的必要技能来培养。这种意识过强的家长,往往会培养出最唯唯诺诺的、没有主见的、怕麻烦人的、极度敏感的孩子。
总之,懂事这种“满足别人”的优点,实在是没有必要作为一项家庭教育,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是孩子,就让他踏踏实实地当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