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长是一种修炼,尤其是家里有一个上了学的孩子的家长,就更需要修炼。
这件事虽已基本达成共识,我也曾经在多篇文章里阐述过同样的想法,但我还是建议大家要一直记在心里,并不时提醒自己,否则随时可能走火入魔。既然是一种修炼,就注定不会那么愉悦,总要抱持一颗坚定的被炼之心,方能坚持下去——在我看来,这不容易。至于如何被炼,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苦楚。
是修炼,就难免受伤。自古江湖儿女在成为大侠的道路上鲜有一帆风顺者,大多受伤无数,甚至有几次险些丢了性命也很常见。
然而也正是那些伤痛,造就了大侠:张无忌浑身寒毒,杨过掉只胳膊,令狐冲一天到晚吐血基本就没消停过,狄云就更不忍卒聊了。
做家长也是,不是你选择了对的路——比如我一定要当一个好家长啊——就能够一马平川,走平地摔跟头的人多了。人类幼崽是一种很不可控的生物,任你自认逻辑清楚、心胸开阔、目光如炬,但仍架不住他们挖坑挖得勤。
行走江湖受伤之处无外乎几点:孩子欠、孩子轴、孩子拧、孩子笨、孩子不长记性、孩子不上进……随便拿出一件事都够十五对爹妈吐槽半个月。
伤痛在所难免,伤痛铸就辉煌,当家长不要怕受伤,怕吐血的家长不是好家长。受伤不要紧,关键要会疗伤。光受伤不会治,铁打的汉子也受不起;光吐血不补血,再肉的T也要耗光HP。
疗伤固然重要,但要讲究方法,方法不对很要命,无异于吃错药——吃错药是什么后果,大家心里都有数。若是逆行,唯有令气血翻涌,伤势加重。
选择对的方法疗伤,善于疗伤,才能有一个好身体,以保证不忘初心、坚持前进——身体这种东西如果作为本钱,只适合做保本的理财,天堂那么大,你肯定不想提前去看看。
正确的疗伤秘籍格外重要,就我个人经历——我本人虽距大侠远矣,但胜在善于受伤——倒是可以说道说道。
自问自答心经
面对孩子挖坑,家长很容易在暴怒之下歇斯底里地喊出一些扯淡的话——尽管在感情上我表示理解,但我还是要用“扯淡”这个词来形容那些话,因为这些近乎天问,答与不答,皆是伤害,与导致发怒的事情本身早已脱离关系,除了让人多吐二两血,毫无作用。此时,需得用到自问自答心经,可有效压制气血,控制对话范围,防止拉清单式对话,做到就事论事。
自问自答,就是把你想喊出来的话,在脑子里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简单干脆地回答一遍。比如:“你是不是要气死我?”
张嘴喊出来之前,不妨自己回答一下,自己亲爸妈如此天问时,自己做何回答。倘若明知道不可能回答“是”也绝不可能“是”时,那真是问得多余。
诸如此类的还有如下的天问:
“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
“你到底要错多少回?”
这是不可能回答出来的。
“你到底有没有脑子?”
这属于很没脑子的提问。
“你怎么那么不上进呢?”
这是典型的不就事论事,只能导致矛盾升级。
“我不明白,这点事有什么不懂的?”
对啊,你又不是他,当然不明白。
这些话多说几次,孩子基本上就不会再听你说话了。自古以来,好人坏于话密,坏人死于话多。
扪心自问神功
家长在震怒之下往往盯着一件小事纠结,忘了“不忘初心”的目标。此时,扪心自问神功可及时让头脑清醒,拨云见日,修炼完成后,往往在下黑手前耳边会凌空响起“你到底要闹哪样?”的画外音,帮你及时止损,拨乱反正。
你感觉被孩子伤害了,你认为他怎么那么不懂你那颗为他着想的心,心痛到无法呼吸,那么,伸出你的小手,按住左胸——最好是右手,这样比较像宣誓,问问自己:
你养育孩子是为了什么?
你希望他今后变成什么样的人?
你正在做的事情和正在说的话是否是客观正确的?
你以为的好是否是真的好?
你在做出判断时足够了解他吗?
你是否真的认为,他努力取悦你对他的成长更有帮助?
我相信大多数大侠还是有一定思想高度的,知道自己主要败于冲动——当然,能真心实意、坦坦****地说出“养儿防老”的朋友们,你们可以把书合上了,这样的人,就不要控制你自己,多喷几两血吧。
朝花夕拾真经
你看到孩子坐在书桌前抓耳挠腮;你看到孩子磨磨蹭蹭两个小时;你看到孩子的作业写得七扭八歪;你看到孩子拿回家的卷子把头天晚上刚复习的题又重新错了一遍;你不让他干吗你转头他就伸手;看他吃个饭怎么就那么费劲……如果说刚才提的一些事情确实是我们跑偏了,那么这些事情当然是要好好引导孩子,但往往在屡次受阻后,爹妈格外受伤。
这时你需要修炼的是朝花夕拾真经。催动真气,带你的心灵回到三十年前,穿越回那个更加单纯的年代,没有手机,没有家长微信群。
倘若你还能记得那时的自己,那个不爱写作业、视吃饭为大敌、健忘、欠揍的孩子,那你大抵会让自己的脑袋迅速降温。幼崽就是幼崽啊,连虎狼都知道,何况人类乎?
去吧,去回忆回忆当年的诸般荣誉:打的人闯的祸,改的成绩涂的错,藏的卷子撕的书,谈的恋爱抽的烟。
谁还没点犯浑的时光呢?
当然,我相信有一大票亲爱的妈妈会说“我当年可没这么闹”。这样的妈妈们,我建议你们努力调动一下爸爸们的积极性,让他也朝花夕拾一把,并坦白从宽、据实交代,相信我,大概率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我的意思是,如果不能坚持“让孩子成为孩子”的信念,那么不妨试试“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朝花夕拾大法,有时颇有奇效。
反躬自省大法
一道简单的题说八遍;这些单词昨天刚背完今天跟没见过一样;你刚跟他说完的话,再问起来,一脸茫然;玩iPad一门儿灵,看会儿书要了他的命……于是我们仰天长啸:“我造了什么孽,生了这么个孩子!”
这时候,反躬自省大法可以帮你及时回血,也可以避免出现前期闹妖、后期打脸的悲剧。
发火一时爽,往往忘了“以身作则”的美德。这个世界有一种东西叫科学,你们所认为的他们的“傻”与“糊涂”,以及掰开揉碎八百遍也说不明白的状态,大半原因来自基因。承认这点有点难,成年人总有点要面子,而且孩子往往不会拿这一点来叫板,他不知道当年你一脑袋糨糊的糊涂样子——家里有嘴快的奶奶和姥姥除外——骂他傻就等于抽自己大嘴巴。
你觉得他脑子糊涂,那么请先正确评估自己的智商。
你恨他玩iPad不看书,你天天举着手机在那儿刷,又看过几本书?
你责怪他怎么肖邦的谱子弹得那么费劲,不如问问自己是不是只会吹口琴,还就会一首《苏珊娜》。
你觉得他跳舞不协调,看看自己是不是也动作稍微复杂点就顺拐——我反正是这样的。
你抱怨他怎么就那么不爱学习时,请你打开窗户,真心高喊一句“我爱上班,上班使我快乐”。如果喊不出来,发现自己只有在发工资的时候才快乐,那就消停一会儿。
总之,反躬自省大法的最核心目的是看明白自己。一盆冷水浇下来,自然就少了那些虚妄带来的困扰——孩子也是。
每当你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比的时候,我希望你自己先去和别的家长比一比。
聊以慰藉宝典
你觉得孩子应该可以做到“举一反三”,结果实操起来发现,孩子“举十反一”;你精心计划了一次诗和远方的旅行,发现孩子就爱撒尿和泥。
你苦口婆心,你细致安排,你自认为几乎没有做错过什么事,但就是换不来一个你想看到的结果。你想不通,你亚健康了,血压憋高了。那么,试试聊以慰藉宝典吧。
要知道,你所面对的是世界上最难对付的人类幼崽,所有设计好的系统规则都可能随时崩溃。你所认为的“应该”与“不应该”都是基于你自己一个成年人的认知设定,而非他们的。对象不一样,标准就同不了,若是强行要求,就显得很虚伪和不靠谱。明白了这一点,一切就都能想开了。想开了,气就顺了,伤就好了。
尤其是妈妈们,从十月怀胎到孩子呱呱坠地,由于生理原因,生育之艰辛是爸爸们不可能感同身受的。所以妈妈们,你们更要用宝典安慰自己:吃了那么多苦,不是为了给自己添堵。
相濡以沫心法
以上疗伤的功夫,都是要求自我修炼的,但还有一种很见效的功法。
夫妻共同抚养孩子,对方因为什么受伤、受了什么伤你自然是最清楚不过的,夫妻间的相濡以沫心法,非常有助于冷静头脑、舒缓情绪,对身体的好处太大了。
“别气了,我小时候就这德行!”
“不嚷嚷,你再有道理,跟我一嚷嚷我也不爱听了。”
“你冷静会儿,我来辅导一下。”
“这有什么可着急的啊,早会一天晚会一天没那么重要。”
“身体最重要,气坏了难受的是自己。”
相濡以沫、相伴一生的人的相互安慰最是好用,夫妻互为左手和右手,相互扶持着,才能更坚强地走下去。
有一点要强调,两人修炼的相濡以沫心法固然是好,甚至能做到事半功倍,但一定要注意,有效是它,危险也是它,因为它有一些走火入魔的练法,比如:
“这孩子真是随了你了。”
“我跟你说,我小时候真不这样!”
“你儿子你去管去。”
“孩子成这样都是你惯的!”
这就是明显练跑偏了,很危险地把左手拉右手的相濡以沫练成了左右互搏,练劈叉了,本来是双重防御搞成了双连杀,这不是开玩笑。
管不住嘴的,您就自个儿生闷气,别再给别人添堵了。
还有一件事得特意说一句:就算自己的知心爱人靠不住,两人练功这事也不能随意找搭档,一旦找过来也要加个防备。江湖复杂,人心险恶,你本想练玉女心经,人家跟你来一吸星大法,吸你个干干净净——还不如回家跟自己伴侣干架,起码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比如我就曾经不小心着过道儿。
“你儿子几年级了?”
“二年级!”
“学习怎么样?”
“特不爱学习,天天想着玩,还不听话。”
“嗐,这么大的孩子都这样。贪玩,叛逆。”
“是吗?”
“这个年纪你就得让他痛痛快快地玩!”
“您这么说我就安心多了,您那个呢?”
“我家这个怪了,让玩都不玩,都不用督促,就爱学!”
呵呵,太社会了。
谨慎喝鸡汤,我来刮刮油
我个人在亲子相处中一直坚信一点:家长在亲子关系中的郁闷,至少有一半是来自自己。有时候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先解决自己的情绪。
这些“招数”听起来玄幻,但实际上是非常现实有效的,总结一句就是:当家长,得有学问,不能只闹情绪,得过过脑子。
没必要说、不能就事论事的话就不说;尽量延缓宣泄情绪的时间;能冷静思考的就停下来冷静思考;可以自我疏导的就别冲别人撒气;可以用成年人之间解决问题的方式就用成年人的解决方式。
实在忍不住冲动,也不要过度自责,但不要把冲动当成普遍方式。冲动一下,伤了孩子也伤了自己,更何况还打了自己的脸。你得相信科学,你嫌弃孩子的那些“毛病”,基因来源在哪里,咱应该比谁都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