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我带孩子出去玩,在爬一座小山的时候遇到一队游客,十来个人热热闹闹,看样子应该是几家人在暑假里相约出游。
这一行人里有四个孩子,三男一女,年纪相近,也就二三年级,很活泼。天气炎热,几个孩子各自举着冰激凌边走边吃。对孩子来说,暑假出来玩开心,暑假和伙伴出来玩开心,暑假和伙伴出来边吃边玩就更开心,气氛非常欢乐有爱。
突然,一个小胖男孩不知怎么搞的,举着冰激凌往嘴里送时似乎脚下一绊,一坨被晒化的冰激凌掉到他胸口之上,顺着衣服黏糊糊地往下流,停在鼓鼓的肚脐眼处。
孩子露出慌张的表情,赶紧看向众人中的一位女士。
我心说看这孩子的表情,妈妈恐怕在家里是个人物啊。那位女士看到此景后快步走上前来,打开背包,掏出餐巾纸,几下就抹了个干净,展现出中国母亲的利落能干。然后果然张嘴说话了,我替孩子紧张起来。
妈妈平静地说道:“算了算了,下山再买一个吧,到时候再挑一个别的味儿的。”
我当时就被感动到了。
这简直是理想中的妈妈啊!孩子,不是叔叔说你,你也太不知足了,你妈安好,便是晴天,你又何必哭丧着脸?四舍五入,你等于吃了俩,有妈如此,子复何求啊!
我不禁为当代父母的涵养叫好。当我内心的小人儿为此情此景拍手时,只听妈妈继续说道:“吃东西从来就没利落过,就这样还要自己去夏令营?”
在这一刻我突然理解了孩子的表情,前面说得虽理智,后面补的这一句才是重点。
无独有偶,几天之后,我在巴黎迪士尼的一家纪念品店里遇到一对母女。当时那个女孩跟我女儿一样,游走在几个商品架间,努力让自己在精致华丽的各种玩具中做出选择。说实话,迪士尼纪念品的吸引力实在很难让人抵挡,碰见几个喜欢的东西一点儿也不奇怪,难以抉择的感觉我是可以理解的。
最终小姑娘拿着一盒公主玩具、一个毛绒玩具和一个公主发卡,跟她妈妈说:“妈妈,你说我买什么呢?”
妈妈说:“你喜欢什么就买什么呗。”
女孩举起毛绒玩具说:“那这个吧。”
妈妈:“这回选定了?”
小女孩想了想说:“我再看看。”
妈妈说:“都半天了,你快一点儿吧,再在这儿耽误,表演就要开始了,别人都开始占位置了,你别大老远过来玩,因为买这些玩具而错过了表演。”
坦率地讲,妈妈说的不是没有道理,出门旅行时间很有限,很多时候得安排好时间,尤其是这种有固定时间安排的节目,错过了会很遗憾。
女儿听了这话,看了看手里的玩具,还是在犹豫。
妈妈说:“要不你买两个。”
女儿听了这话,下定决心选了毛绒玩具和发卡。其实这个妈妈能提出买两个,挺不错了。
妈妈说:“早选出来咱们就早去占位置了。”她拿着这两个玩具快步走向结账台,“买点东西老这么费劲,看不见表演你别跟我哭,永远都没时间观念。”
这句话足以抵消获得两个礼物的喜悦,小女孩的嘴角向下撇去。
前面那位妈妈的“从来”和这位妈妈的“永远”,都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有一个段子说,如果你妈出门的时候看见你拿着手机,你妈回来后你正好也拿着手机,那么你妈会觉得你一天都在玩手机,而且,你一天到晚只会玩手机。
这个段子很形象。
比如,我妈总体来说是一个思路很清爽的人,遇事也算是不犯糊涂。她那个年代的人,基本赶上了时代造就的所有变革。但在我的记忆里,她没有因为什么生活上的苦难而表示出不理智的态度或使用激进的处事方法对事物进行武断的判断,算是个明白人了——唯独遇到关于我的事情时她却很喜欢放狠话。
这导致在很多情况下,她在教育我时我不怎么爱听,因为我认为一些很简单的事情,我妈却总是酷爱直击人性。
比如,她哪天看到我写作业字迹潦草,那么我一定“写字就没写好看过”,也一定会在长大后因写一笔烂字错过某些工作机会;比如,我暑假贪玩不爱写作业,喜欢拖到最后,那么恐怕我是一个“从来不爱写作业的人”,今后我也会成为一个能拖就拖不求上进的人,从而被时代抛弃;比如,我吃东西的时候弄脏了衣服,那么我就“没有一次不吃一身的”,自理能力绝对很成问题,足以让我今后无法体体面面、干干净净地生活。
她彻彻底底贯彻着“三岁定八十”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之上,她善于使用一些诸如“总”“老”这种增强语气的副词和“一直”“从来”“一天到晚”这种概括性极强的词汇用以增强说服力,兢兢业业地在我成长的各个阶段告诉我我是一个没用的人,并为我规划今后失败的人生方向。
这种放狠话的谈话方式很不科学,因为它并不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所以这种话一出口,就注定我无法跟她进行友好而平和的交流,而她就更不可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这种方式有点像现在编一个故事就为了硬给你讲道理的鸡汤文章——道理可能也没什么大问题,但是生编硬造的故事就是让人抵触。
当年在我周围,如此说话的父母不在少数。有一些孩子看似听多就习惯了,但其实他们很多人在无意识中失去了一些珍贵的特质,还有一些则爆发出巨大的离家意愿,一旦自己可以独立,便极少再想回去。
若干年后,直到我足够成熟,多少能明白她在说出那番话时想表达的意思或她真正的想法时,我的个性早已定型。直到现在我对这种说话方式仍然持反对态度,但也能了解这种所谓标准的刀子嘴豆腐心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相处方式——不管心里怎么想,嘴上必定不会好好说话。似乎不拿大鞭子抽着,人就会懈怠。但这种刀子嘴并不会有什么激励作用,不断消退的自信和时刻自我怀疑是我那时最大的收获。
这个收获伴随终身。
许多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一贯有说话刹不住车的传统。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作文学得太好,还是思想具有相当深度,在教育孩子时,不管因为什么事情,不管前面是以什么话题起头,不管接下来说出怎样的话,不管以何种语气交谈,结尾时往往都要升华一下、延伸一下、展开一下、深入一下,辅以欧·亨利式的转折,精准掌握“三句半”精髓,必须抖个大包袱,力求让对话整体趋于厚重,把孩子整糊涂。
而在此基础之上,家长尤喜盖棺论定式的概括总结,比如通过一件小事迅速做出对孩子某种品质的判断以及对孩子未来的预测,其因小见大之程度令人咂舌。
我认为很多事情都有因果。
孩子们不是石猴,从山里蹦出来就一身神通,谈到抬杠,估摸着很多人都来自家传。以我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来看,许多人抬杠的本事比起家长不遑多让。
“哪天不折腾你就不舒服。”
“除了闹没别的本事。”
“说多少遍就没听过。”
“从来就是这副德行。”
“什么没用学什么。”
“只会顶着来。”
“永远不懂事。”
“就知道玩。”
“就这个成。”
“就知道吃。”
我见到过很多喜欢如此说话的家长。这些话如此轻松地说出来,以至于大家都麻木了,但这些话里有多少是事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很多时候,确实是孩子犯了错误,我作为家长,多少可以理解爹妈在遇到这些事时心里爆发出的烦躁。
家长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生活压力太大,甚至有崩溃的时候,谁也无法要求家长成为一个超人。但在成年人的职场之上、社交之中,我很少见到这么说话的人,多少都能控制住,只有确定这么说毫无代价时才能张嘴就来、随心所欲,但跟孩子说这些话真的毫无代价吗?我作为一个当年被拾掇过的孩子,知道这种不能就事论事的说话方式对孩子的巨大伤害——同时被伤害的,还有亲子关系。
我国法律尚且贯彻疑罪从无的原则,谁主张谁举证,不符合事实的话不能张嘴就来,更不能随便定性。但家长在跟孩子说话时往往直接奔判决结果去,量刑还是按最重的来。
你跟孩子无法沟通,大多数时候是因为没有好好说话。
许多家长其实挺亏的,不论是心血还是时间,不论是精神还是金钱,不论是情感还是身体,都付出了很多。该干的都干了,该去的都去了,该买的都买了,该吃的都吃了,该花的都花了,掏心掏肺、牵肠挂肚,但很多时候却不落好,全废在了一张嘴上。
倘若不收起刀子嘴豆腐心而做到就事论事,那恐怕这种“亏”,也只能说是自找的。
当然,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未必很简单,人就是人,头脑一热,什么话都可能说出来。所以我在需要控制情绪时,经常会把我和孩子换一换角色,设想,如果我被别人这么说,会是一种什么感受。
比如,我写了一晚上的文章,写到半夜越写越精神,第二天还要六点半起床去上班,于是我打算喝一瓶啤酒来助眠。刚打开瓶盖还没倒进杯子,我儿子走过来说:“喝吧,喝吧,酒精是一级致癌物,懂吗?你也是一个中年人了,不懂科学、不求上进,成天就知道瞎写,整天就知道喝,什么没用干什么,心里永远没个谱儿,说多少遍也不带听的。知道喝酒什么结果吗?肝硬化!”
我肯定委屈得哭出声来。
这样一脑补,就什么情绪都能控制住了。
谨慎喝鸡汤,我来刮刮油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特别喜欢搞寓言故事那一套。所谓寓言故事的标准格式,就是从一件小事里参透人生大道理。这种方式如果在阅读书籍中使用,大多数人是可以接受的,但在亲子交流中使用,就难免让孩子抵触。
教育不是不能延展,然而终究要有限度,也要有气氛烘托。比如,在和睦的气氛中交心,可以尝试就孩子的一个问题与他进行开阔深入的讨论,而如果是在冲突或矛盾当中,就切记不要在现实层面上讨论问题,从而延展发散到不相关的事物上去——尤其是给孩子下定性结论的话,一定要慎重。家长的一句判断,可能来自一次气愤的冲动,但很可能给了孩子心理暗示,从而对他的自我判断产生影响,甚至开始自我否定。
家长不能总去进行宏大叙事,有一说一,就事论事,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能力体现,也是成年人成熟的标志。想让孩子听进去,就要用孩子能听进去的方式。嘴上没有把门的那种父母,有点像天天给你画饼的老板,画得多了,不但让人不能信,甚至一张嘴就让人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