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同时,你也在被教育着(1 / 1)

一个朋友找我聊天。他的孩子明年上小学,他觉得我把我儿子带得挺好,希望能从我这里取经,问我都给我儿子报了什么兴趣班,推荐一下。我想了想,不敢说。责任太大。

我曾经多次写过当代儿童与我小时候的孩子们的巨大不同,我认为观察和思考这种“不同”下的亲子关系,是一个家长应有的觉悟和眼光。不了解当代儿童,如何培养孩子呢?

时代变革之快,让代沟发生得更早也更深。比如,我在和我儿子交流时,我的很多人生经验他都只是当乐子听,他的很多思维方式我也需要一些时间消化。总之,你很难再高高在上大放厥词地做人生导师状,要谨防随时被打脸。

所以我跟朋友说:“我没法给你建议。我不了解你儿子,每个孩子都不一样,脱离具体的孩子给你讲脸谱式的教育套路,就是耍流氓。我不是流氓,所以我只能跟你说,学什么不学什么不用问别人,你要做的是培养孩子把握自己的能力,慢慢让他学着了解自己,而你就踏踏实实地去尊重他的这种自我了解并提供条件就成了。明白了吗?”

他点着头说:“嗯,明白了,你告诉不了我,因为你不是流氓,你也不是我儿子。”

我在此诚挚提醒各位,交友要慎重,不要跟傻子玩。

但是他问到报兴趣班这件事,确实勾起了一些我说话的欲望。

很多当代家长心疼自己的孩子,说他们现在学得太多,上学已经很累,还要上各种兴趣班、课外班。

在这个问题上,我倒觉得——这个意思我在三年前就表达过——人除了在学校学习知识,一定要在其他时间里有“怎么也要学点什么”的意识和行为。抱持“离开学校终于不用学东西了”的想法的人,从长期来看,恐怕也缺乏持续向上走的能力,甚至连维持当前状态都不太容易。

报兴趣班不是问题,问题是报兴趣班要干点什么。

说到报兴趣班那点事,很多我这个年纪的人都有话可说,因为我们自己小时候就没有闲着。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孩子的家长们在那时逐渐有了培养孩子和互相比较的意识,让自己的孩子陆续开启了兴趣班的人生历程。

我在二年级时学过国画,可以说很早就有机会踏入艺术殿堂。这段持续了半年的国画课最终没能引领我走上成为国画大师的道路,因为学到后来,每次下课我脸上的墨比纸上的还多,跟同学打架胡乱甩到衣服上的墨点子比我认真画在宣纸上的鱼虾更美观。

通过我在国画上不断地刻苦努力,我妈在洗衣服技能方面也有了长足进步。我处女座的母亲为了留我一命,果断把课停了。我被艺术殿堂的门槛绊了一个大跟头后退了出来。

诸如此类的兴趣班我还上过一些,比如奥数,是当年流行于中小学的课外班。那时候奥数对升学还完全没有任何作用,家长之所以给孩子报,是因为他们觉得大家都在学。“隔壁老王家的儿子长得还没你机灵,他都能上,你为什么不能上?”这种理由很牵强,但倘若你按照“就是因为别人上了我才更不能上”的合理逻辑去跟你妈辩论,可能会挨揍。

当然,奥数对一般孩子来说也不是没用。比如,我们那些年学成归来的孩子们以能够迅速说出某年的天干地支为荣。路上看见俩孩子,一个喊出“1998”,另一个在转转眼珠后喊出“戊寅”,那不是在发癔症,而是高端兄弟会的内部交流方式,但这种能力丝毫不影响数学只考80分。

当年的家长们给孩子报班的目的大多不太明确,很多人给孩子报班的思维方式跟排队买馒头没有太大区别,主要是为了满足“别人都在学,所以你得学”的社会认同心理。孩子在这件事上没有选择,不在主流里学习,就在主流里挨抽,在这种情况下自己自然也不会上心学习,所以很多“被迫”学习的东西,到现在基本上都丧失了从实用层面到兴趣层面的意义。

当年给你报兴趣班恐怕解决的是你爹妈自己的心理问题。

在报兴趣班这件事上,我不得不说,当代父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彷徨。

这倒不是因为当代家长们认为孩子不应该学一些校外的知识和技能,起码我认识的家长们都明白校内外的学习各有它的意义,但校外到底学点什么的选择实在是太难了。

十年前,家长们好歹还有个相对明确的方向,虽然方向极其固定,尽管理由特别单一,但也算有可以确定的目标:哪些对升学有直接好处就学哪些。

这个目标很功利,但我认为无可厚非。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学习本来就有很大的功利性,就算在学校里学习也没什么两样,谁会去学“没用”的东西呢?

但这种理念放到现在就不太好使了,倒不是说现在的孩子有时间去学“没用”的东西,而是准确界定什么有用什么没用变得越来越难。难道我们过往的认知体系在当前完全崩塌了,难道过去的人生经验放在现在毫无价值了?

我们父母那代人认为一个人能不能吃上饭主要看学历、看专业。我当年报志愿时很多人会给出这样的忠告:什么就业广、什么专业热你就选什么。只要你学历高,只要你学的专业热门,就不愁吃不开。

然而若干年后却发现热门专业竞争十分激烈,因为学的人太多,多高的学历都能挤成一片。而掌握了当年家长眼里并不体面的、非主流的,在彼时家长嘴里的那些“就知道弄那些没用的”技能的不务正业的孩子们后来过得却特别好。他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去学大量同质化到饱和的专业,而是花时间去培养了自己其他方面的技能,所以他们现在可以用个性创造自己的人生。

我在社交网络上关注了一位很年轻的博主,她在欧洲设计和制作陶瓷工艺品,得过业内的设计奖,当地有很多知名餐馆、酒吧都来找她定制餐具,这份事业足以让她靠自己在欧洲体面地生活。如此优秀的一个人却一直不被自己父母认可,她曾经吐露父母认为她就是个做碗的,这位在别人看来已经在国际舞台上找到自己方向的姑娘在父母眼里远不如他们城市一个事业单位里的员工体面。

在某种程度上,她是幸运的,她坚持做了自己认定的事,于是走出了自己的路,但有多少孩子,在“你就是个做碗的”这一声音里回归平庸。

我说这个例子绝不是说社会普遍认同的知识体系或者专业是无用的,而是当代“有用”的标准远没有一些人脑子里想的那么狭隘。十年前的一些行当现在已经完全消失,而当下最红的一些职业,在十年前我们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这个时代变化得比以往都快,知识更新也更快,快到一个人打算靠单一专业吃一辈子的机会越来越少,快到很多被别人安利去学习的东西还没到用时就已经过时了。有用的概念只是暂时的,很多所谓“没用的技能”,可能在几年后却发展成了极好的平台。今后一个人一生中拥有五六个为期五到十年的职业生涯很可能会成为常态。

我自己也面对着这种冲击,所以我特别理解当代家长在面对孩子教育时的最大困境是他们对孩子未来方向的无力把握。

人最怕的是未知,家长教育孩子时尤甚。

当代家长打了鸡血一样的情绪我非常理解,但如果方向不对,这些鸡血就只能转变为血压的提升。

我曾经不止一次写过一些当代儿童撅自己家长时稳、准、狠的事迹,这种情况如此普遍的原因并不是孩子们变得没了分寸,而是新旧一代交流必然的冲突。

家长常常对孩子不符合旧标准的处事思维方式心存疑虑,而孩子没有耐心和义务为了获得父母的接受而向他们普及自己掌握的新鲜事物。

一个朋友跟我聊到他家孩子,这个刚上初中的男孩有一些非常具有当代学生特色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他的自主学习方式基本上不符合家长一代的常规标准。比如,他会利用一切互联网工具查资料,使用一些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软件提高学习效率,看付费公开课,订阅一些英语教学类的播客。总之,如果遇到问题,他会利用手头上所有的资源去解决——死记硬背对他来说毫无价值,他的本事就是利用资源解决问题。他还特意去学习了视频剪辑,打算自己做up主分享学习经验,做内容输出。

我相信大多数家长如果看到自己孩子兜里揣着手机、胳膊下夹个平板说要出去学习,恐怕都要疯:连本书都不拿,学什么习?但现在就是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利用现代工具,跟玩一样就学起来了。

有一些孩子会约同学在直播室或开着多人视频通话直播自己学习,用以互相监督和交流;有一些会建立自己的云知识库,在任何时间、地点随时调取资料进行学习;我所知道的在公众号坚持做图文输出的小学生就不止一个。

当代青少年需要的恐怕已经不是父母甚至任何人的经验性指导。他们其中有一些人作为新一代学习者已经展现出了一些非常厉害的状态,那就是不仅仅学习知识,还懂得学习如何学习,学习自我成长,学习应对不确定,学习不论时代如何变换也可以马上适应的基础能力。

谨慎喝鸡汤,我来刮刮油

当今社会发展之快,决定了亲子教育的方式是动态的。我小时候,父母大多比较顽固,因为他们很难接受所谓主流标准外的一些教育方式和生存方式。

当年的父母面对孩子能偶尔动态一次——这一次眼光独到就可能让孩子终身受益——就可以算是成功的教育。而如今这种高速变化的社会,更能体现出动态理念的重要。

有一些教育经历的家长都了解,我们的经验、方法甚至知识都已不可再直接套用,甚至我们自己的生存之路都需要不断更新。在这一现实下,更忌讳在教育里动辄就用自己的眼光帮孩子往前看二三十年的远方。要知道,你的顽固孩子会继承,你不断学习的样子他会看在眼里,而你可以抱持宽容看待事物,那么孩子也会有更多可能。

你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被教育着。这才是当代家庭教育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