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学问高深的人,也总会有不懂的地方;即使是圣人孔子,也有许多要请教别人的地方。孔子虽然博学多才,但他对知识的追求没有尽头,对自己不懂得的问题都会谦虚地求教,这就是他难能可贵的地方。孔子认为,没有人生下来就装着一肚子学问,所以才要不断地学习、请教。
有一次,孔子受到邀请,跟随鲁国国君一同进入太庙进行祭礼。由于孔子之前没有参加过这样的典礼,有许多不懂得的地方,于是他一走进太庙就向周围的人询问,不论男女老少,一些小事也会恭恭敬敬地向人请教,仔仔细细地倾听别人的教诲。
有人看见他什么事都要问,觉得他像是个没有见过世面的人,就在孔子背后嘲笑他说:“你看这个人,大家还都说陬邑大夫的儿子懂得礼仪呢,我怎么觉得不是这样。来到太庙之后,什么事都要问,如果懂得礼仪的话还会这样到处去问吗?”
孔子听到大家的议论,并没有觉得难堪,反倒是笑呵呵地回答说:“遇到不知道的事情,难道不应该向周围的人询问吗?这恰恰是我懂得礼仪的表现呀。只是因为我不懂的地方有些多,所以向周围的人虚心求教,把他们当作老师一样恭敬地询问。现在我知道的东西更多了,这多亏了刚刚为我耐心解答的人呀。”典礼结束以后,孔子觉得这一趟旅程非常值得,又学到了许多知识,高兴地把见闻都记录下来,时不时地拿出来翻看。
在那个时代,有一个非常有名气的卫国人名叫孔圉,是一个非常好学的人,拥有一肚子的学识,更难得的是他这个人很谦逊,遇到不理解的事情都会谦虚地向周围的人请教。不论是农夫还是稚童,他都能恭敬地上前请教,从不因人的身份而产生偏见。卫国国君非常欣赏他这种好学的态度,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勉励子孙后代向孔圉学习,特意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后人称“孔文子”。
孔子有个学生子贡恰好是卫国人,知道了孔圉的事,却认为孔圉不值得拥有“文公”的称号,于是决定来请教孔子。
孔子见学生来问问题,为他这种好学的态度而高兴,欣喜地迎接子贡坐下,顾不上手头没做完的事情。子贡向老师作了个揖,不解地问:“老师,我就是在卫国长大的,在卫国见识了许多知识丰富的人,可我不明白,为什么偏偏只有孔圉被赐了‘文公’的称号呢?在我看来,比他聪明的人多了去了,他担不起这个称号。”
孔子并不打算直接回答子贡的问题,反而认真地反问他:“那在你的国家里,认为孔圉有资格称‘文公’的人多吗?”子贡低下头思索了一会儿,认真地回答道:“国人都认为孔圉担得起这个称号,这是为什么呢?明明比他出色的人也很多呀。”
“你有疑问,这很好,懂得虚心来请教,就更好了。”孔子微笑着说道,“孔圉便是这样一个有疑问且谦虚的人。孔圉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看过的书非常多,懂得的知识也很多。但是一个人学识丰富,这能代表他没有疑问吗?子贡,要是你有疑问的时候会怎样呢?”
子贡挠挠头,回答说:“我会先仔细地想想这个问题,如果我能够理解的话,就不去询问别人。要是实在想不明白的话,我就会去向别人请教。”
“这便是你们国君独独为他赐名的原因了。”孔子捋着胡须,发出爽朗的笑声,缓缓说道,“孔圉这么聪明,许多问题他只要稍加思考便可以得出答案,虽然可以理解,但是总有理解不全面的地方。孔圉他不仅仅满足于理解这个问题,而是全面地、深入地完全剖析问题。为此,他会向身边每一个可能知道答案的人仔细地询问,并不会碍于自己的身份而草草地把问题放过,从不因自己提出的问题简单而感到羞耻。这样细致学习的人,怎么会让人不尊敬呢?我想,这就是卫国国君赐给他‘文公’称号的原因吧。”
子贡听了孔子的解释,豁然开朗,连忙拜谢孔子:“听了老师的话,真是让我羞愧呀。孔圉是个值得尊敬的人,他完全当得起‘文公’的称号,而我也应当多多向他学习才是。”
孔子满意地点点头,教导子贡道:“如果你有想不明白的问题,不需要为此而感到羞耻,真正令人羞耻的是那种明明不懂却装作懂得的样子。希望你以后多多向孔圉学习,遇到问题要虚心求教,就像今天这样,得到满意的答复,自己心里也就更加明朗。”
孔子对孔圉的称赞,正好向众人显示出自己对于询问问题的态度。孔子自己也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常常向学识和地位比自己低下的人虚心地求教,还会恭敬地回礼,从不因提问而感到羞耻。正是因为有孔子这样的好榜样,孔子的弟子们才能勇敢而谦逊地提问,丰富自己的学识,被后人所认识和尊敬。
成语寓意
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学识或地位都不及自己的人请教。
近义词 不矜不伐、谦虚谨慎
反义词 骄傲自满、自以为是
成语出处 《论语·公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