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绝句》(1 / 1)

这首诗的作者是女词人李清照。好多人一看李清照,都会觉得不可思议。李清照不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吗?比如我们都知道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那是何等的玲珑俏丽!她怎么会写如此壮怀激烈的诗呢?其实,这样截然相反的诗词风格,恰恰反映了李清照的文学主张。她认为,诗是写大事件,抒发大情怀的;而词是写个人感受,抒发小心情的。所以诗应该雄健,而词应该婉约。那么,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样的大情怀呢?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国仇家恨。

先看国仇。所谓国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叫“靖康之变”。北宋建国之后,一直在跟少数民族打仗,先是跟辽朝打、跟西夏打,还都能勉强支撑,但是,到了北宋末年,东北地区崛起了一个新的少数民族——女真,他们建立了一个新政权,叫金朝。金朝刚刚崛起的时候,北宋还挺高兴,想要跟金朝一起,南北夹击,把老对头辽朝灭掉。可是没想到,金朝跟北宋联手灭了辽朝之后,并没有收手,而是再度挥师南下,一举攻破了北宋的都城汴(biàn)梁(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把后宫、宗室、大臣、工匠、普通百姓等十几万人押解到了北方。因为这件事发生在宋钦宗靖康年间,所以历史上称之为“靖康之变”。

岳飞《满江红》里写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说的就是这件事。不过,“靖康之变”虽然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但是并没有完全灭亡宋朝。宋徽宗有一个儿子叫赵构,当时不在东京汴梁,所以没有被俘虏。徽、钦二帝被俘之后,他登基当了皇帝,重建宋朝,历史上称为南宋。不过,南宋虽然建立了,但是在政治上特别软弱,他们只顾逃跑,先跑过淮河,再跑过长江,完全把中原抛在了脑后,让中原的老百姓特别失望,这是国仇。

再看家恨。李清照的家恨,来自她的丈夫赵明诚。很多人都知道,李清照和赵明诚是一对神仙伴侣。有一个典故叫“赌书泼茶”,讲的就是他们之间的故事。赵明诚和李清照都是读书人,特别风雅。每天晚饭之后,他们都会闲坐烹茶。一杯茶烹好了,由谁先喝呢?那要用比赛的方式决定。怎么比呢?一个人随口说一个典故,另一个人回答,这个典故记载在哪本书,哪一卷,第几页,第几行,当场查验,说对了才能喝茶。李清照的记性比赵明诚好,所以总能赢。可是,她是个豪爽的人,赢了之后会哈哈大笑,往往一杯茶没喝到嘴里,反倒泼在了衣服上。这就是“赌书泼茶”的来历。

既然是佳偶,怎么又有家恨呢?因为赵明诚虽然风雅,但也怯懦。当时皇室南渡,赵明诚也到了南方,担任江宁知府,相当于如今的南京市市长。有一天夜里,驻守江宁的武官发动叛乱,赵明诚不仅没有指挥平叛,反倒连夜用绳子缒下城墙逃跑了。这种临阵脱逃的行为,根本不像一个男子汉大丈夫,让李清照非常失望,这是家恨。

就在这国仇家恨之中,李清照随赵明诚到湖州赴任。从建康到湖州要经过乌江,也就是当年项羽自刎的地方,李清照身临其境,感慨万千,这才写下这首著名的怀古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先看知识点。这首诗的知识点其实就是三个典故。

第一,“人杰”。人杰可以简单解释为人中的豪杰,出自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的一段名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资治通鉴·汉纪》)

第二,“鬼雄”。鬼雄就是鬼中的英雄,出自屈原的《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第三,“不肯过江东”。这里用的是楚汉战争中项羽的典故。当年,项羽兵败垓(gāi)下,逃到乌江,已经是走投无路。紧要关头,乌江亭亭长划着小船出现了。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大王到那边,未必不能东山再起。请大王赶紧过江吧!”项羽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我与八千江东子弟过江,如今就剩下我一个人回去,就算江东父老可怜我,我还有什么面目再见江东父老呢!”说罢,自刎而死。这就是“不肯过江东”的出处。

知道了这些知识点,这首诗怎么翻译呢?

活着的时候要当人中豪杰,即便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直到如今人们还怀念项羽,怀念他宁死也不肯渡过乌江,回到江东。

这首诗短小精悍,却又慷慨激昂,借古讽今。

我们之前讲过,怀古诗是有套路的,一般都是临古地,思古人,论古事,抒己怀。对于这首诗来说,古地是乌江亭,古人是项羽,古事是不肯过江东,自己的感慨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正常顺序。

可是,李清照不这么写。她把顺序颠倒过来了,一上来就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也是两句宣言。这宣言斩钉截铁,一点儿都不留余地。是个人就得有人的样子,无论是生是死,都应该是个英雄。一下子,李清照的人生态度就写出来了。这态度大义凛然,不容置疑,让人一听就觉得震撼。问题是,这样的议论是针对什么事而发的呢?后两句再给出事由:“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原来,诗人是针对项羽乌江自刎这件事有感而发的。

项羽活着的时候是不是英雄?当然是。当年,他破釜沉舟,大破秦军主力,这样的英雄业绩,谁不敬仰!这就是“生当作人杰”。但是,更让诗人佩服的,不是项羽的生,而是项羽的死。项羽是怎么死的?他是自刎而死。他不是没有退路,乌江亭的亭长已经把小船准备好了,但是,他不肯走。他当年是带了八千江东子弟出来的,现在一个人回去,还有何面目再见江东父老!所以,项羽宁可自杀,也不肯过江。这“不肯”两个字,一下子就把项羽的英雄形象刻画出来了。所谓不肯,就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这里既有士可杀不可辱的气概,更有不肯苟且偷生的良心。有这样的良心和气概,即便是做了鬼,也照样是英雄。项羽“不肯过江东”,不正是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最好注解吗?所以说,这首诗,起得有气概,收得有分量,这就是慷慨激昂,直指人心。

借古讽今又在哪里呢?在“至今思项羽”的“至今”两个字上。为什么如今想起项羽来?不仅仅是因为到了乌江亭,更因为今天的时局。如今是什么样子呢?朝廷是苟且偷生,只知道逃跑;自己的丈夫呢?也是苟且偷生,只知道逃跑。极目四望,哪里还有项羽那样的英雄肝胆,哪里还有“不肯过江东”的人呢!一个“至今”,一下子就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也一下子就把诗人对今天的失望和不满表达出来了。这就是借古讽今,让这首诗不仅慷慨,而且深沉。有这样的气节,我们就知道,李清照不仅是个婉约词人,更是个巾帼英雄。

讲到这里,有没有人想到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胜败本来就是兵家常事,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的男儿。江东子弟人才济济,如果渡过长江招兵买马,卷土重来也未为可知。

这两首诗的立场,是不是刚好相反?李清照说,项羽不肯过江东,所以是英雄;而杜牧说,项羽如果是个男子汉,就应该过江,等待卷土重来。为什么杜牧和李清照的立场如此不同?那是因为两个人处境不一样。杜牧身处晚唐,虽然朝政败坏,但是毕竟没有亡国。杜牧是个有雄心的人,他希望朝廷能够振作,选贤任能,“卷土重来”。这种心情投射到项羽身上,就是“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可是李清照不同,她身处北宋亡国之际,眼睛里看到的是朝廷只顾逃跑,老百姓流离失所。在这种情况下,她希望皇帝也罢,官员也罢,能够有点儿热血,不要一味贪生怕死。这样的心情投射到项羽身上,就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换句话说,杜牧强调的是心胸,而李清照强调的是气节。这样一来,我们也就明白了,杜牧和李清照,没有谁对谁错,就像心胸和气节没有谁对谁错一样。他们是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情境与立场的思想者,各自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李清照是怎么理解诗和词的?

2.“靖康之变”是怎么回事?

3.为什么杜牧和李清照对项羽“自刎乌江”有不同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