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1 / 1)

所谓“敕勒(chì lè)歌”,就是敕勒人唱的歌。敕勒人又是什么人呢?敕勒人是古代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这个民族最早生活在今天贝加尔湖一带,就是苏武牧羊的北海(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北面,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后来逐渐往南迁,一直迁到漠南,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一部分甚至迁到了山西一带。怎么能够迁徙那么远的距离呢?原因之一就是这个民族擅长造车。根据学者研究,他们制造的车轮直径达1.4米。可想而知,整个车子得有多高。所以,其他民族干脆把他们称为“高车”。除了会造车,这个民族还特别能歌善舞。据史料记载,北魏的时候,他们曾经搞过一次特别盛大的祭天仪式,有几万人参加。在仪式上,大家杀牛宰羊,载歌载舞,像极了今天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想想看,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首《敕勒歌》,可能在当时的某次大会上就有人唱过了,多神奇啊!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qióng)庐,笼盖四野(y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xiàn)牛羊。

那么,《敕勒歌》到底写了些什么内容呢?先看几个知识点。

第一,“敕勒川,阴山下”。所谓“敕勒川”,就是敕勒人生活的平川。这片平川到底在哪里,现在还有争议,一般认为是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的土默川。而诗里给出的定位,则是在阴山下。那阴山又在哪里呢?阴山位于现在蒙古高原的中部,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大山,横跨一千多公里,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天然分界线。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如果跨过阴山,就会对中原王朝形成强大的威胁。所以王昌龄才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二首》其一)反过来,中原汉人若是跨过阴山,草原民族也会失去依托,变得衰弱。所以说,阴山在中国地理、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方面都非常重要。在四顾苍茫的草原上,它也是个重要的地理参照物。

第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穹庐是什么?我们讲《饮酒》的时候说过,庐是简陋的房子。而穹的意思是中间高,四周低。穹庐放在一起,就是一种中间高、四周低的毡(zhān)房,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蒙古包。

“笼盖四野”的“野”在《平水韵》中属于上声“二十一马”韵部,和“阴山下”的“下”字押韵。因此在这里可以读作yǎ。

第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字,到底要读xiàn,还是读jiàn呢?我们讲《饮酒》的时候说过,读jiàn表示主观,意思是看见。读xiàn表示客观,意思是出现。什么是“风吹草低见牛羊”?它是指风吹得野草低下头去的时候,原本隐没其中的牛羊就显露了出来,这是一种客观现象,所以,读xiàn才更为合理。

知道了这些知识,这首诗怎么翻译呢?

我们的家乡敕勒川,就在那雄伟的阴山脚下。天就像一个大大的毡房,笼罩着四周的原野。

天色苍苍啊,旷野茫茫,一阵风吹来,牧草都低下了头,露出草地里一群群的牛羊。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无限的辽阔和无尽的活力。

辽阔在哪里?就在这首诗的第一部分,“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川,阴山下”,上来先给个定位,这定位真大气。为什么大气?因为参照物足够大。我们一般给参照物,绝对不会大气到这个程度。比如有人问你,手机在哪儿?你可能会说,在桌子上,或者在枕头下。我们一般给出的都是一些特别具体的参照物。可是“敕勒川,阴山下”不一样。阴山从东到西有一千多公里长。拿这绵延千里的大山定位,这个地方,该是何等辽阔!因为参照物足够大,敕勒川无边无际的气势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无边无际的敕勒川上头,就是无边无际的蓝天了。这天在头顶上显得很高,可是,当你极目四望,越看越远的时候,又觉得天跟地仿佛连在了一起。这是一种什么感觉?这就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像帐篷一样,中间高,四周低,把敕勒川给盖住了。这样的感觉,在中原也罢,在江南也罢,根本找不到。为什么?因为建筑物太多,我们根本看不到完整的天际线。但是,一旦走上无遮无拦的草原,你就能找到这种感觉。天盖下来,地伸出去,极目四望,一片空阔,这是多么雄壮的画面啊!

可是,如果只写到这里,这画面就显得太大、太空,也太安静了,会让人找不到焦点。怎么办呢?没关系,看第二部分,也就是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无边无际的蓝天啊,无边无际的旷野啊,这本来还是在承接前面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是对天地的进一步抒情。可是,它到这里没有完,而是出人意料地加上了一句神来之笔,“风吹草低见牛羊”。一下子,无限广阔的画面就有焦点了,而且亘古宁静的草原也动起来了。什么在动?首先是风在动,因为风动了,所以草动了;因为草动了,所以原来隐藏在牧草中的牛羊也露出来了。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什么在动?当然有。我们讲《江南》的时候就说过,在鱼儿旁边,一定有采莲的姑娘。同样,在牛羊旁边,怎么可能没有牧羊人呢?这牧羊人就是敕勒川的主人,他们的心胸跟敕勒川一样辽阔,他们的性格跟草原上的风一样豪放。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二个特点——无限的活力。

整首诗读下来,真令人感动。铿锵(kēng qiāng)爽朗,写尽了塞北雄风。若是能跟《江南》对着读更好。同样是民歌,一个写草地,一个写池塘;一个写鱼儿,一个写牛羊;一个写牧羊少年,一个写采莲姑娘。这豪放的塞北跟温柔的江南加在一起,才是我们中国人的家乡。

讲到这里,有没有人好奇,敕勒人的歌声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呢?这就涉及这首诗诞生的历史背景了。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民歌。而北朝,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民族融合的大时代。按照历史的发展脉络,秦汉后面是三国,三国统一成西晋。西晋末年内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纷纷进入中原,他们把晋朝皇室赶到了南方,自己建立了大大小小十几个政权,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乱世。后来,在这些少数民族中,鲜卑脱颖而出,建立了北魏,统一了北方。再到后来,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东魏、西魏又演化成了北齐和北周。这五个政权都是以鲜卑人为主体建立的,历史上就称之为北朝。跟在江南建国的南朝相对,合称南北朝。

这跟《敕勒歌》有什么关系呢?北魏统一北方可并不简单,它是靠打仗打出来的。其中,北魏重点征服的一个民族就是敕勒。他们征服敕勒之后,把十万敕勒人迁到了漠南,这就是敕勒人的新家乡——敕勒川。敕勒川上的敕勒人好多都加入北魏的军队当中,成了骁(xiāo)勇的士兵,乃至将军。后来,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敕勒人也继续为新政权作战。

当时,东魏和西魏整天打仗,都想吞并对方。其中,有一仗打得特别惨烈,叫玉璧之战。当时,东魏的权臣高欢率领十万军队攻打西魏的军事重镇玉璧(今山西稷县附近),结果惨败,战死、病死了七八万人。更可怕的是,主帅高欢也一病不起。在这种情况下,军心一下子就动摇起来了。眼看形势危急,高欢只好勉强挣扎着大宴将士,让大家知道,自己还没有死。可是,这还不足以提振士气,怎么办呢?在宴席上,高欢让跟随他多年,深得人心的老将斛(hú)律金给大家唱首歌。斛律金就出身于敕勒族。他环顾四周,慷慨悲歌,脱口而出的就是这首《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歌在唱什么?唱的是敕勒人的家乡。从广义上来讲,也是鲜卑人的家乡,是一切北方游牧民族的家乡。这首歌唱起来之后,主帅高欢流着眼泪,跟着唱起来了,所有的士兵都流着眼泪,也跟着唱起来了。大家都是敕勒川的孩子,怎么能甘心就死在这里呢?再艰难,也要活着回去,再看一眼辽阔富饶的敕勒川啊。就这样,残兵败将又鼓起了勇气,这支军队得救了。这样看来,这首《敕勒歌》虽然不是战歌,但是它的力量一点儿也不亚于《诗经·秦风·无衣》。

斛律金当时唱这首歌的时候,是用什么语言唱的呢?有人说是敕勒语,有人说是鲜卑语,但无论如何不是汉语。到后来,有精通双语的人觉得这首歌太好了,就把它翻译成汉语,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首精彩绝伦的《敕勒歌》。

我们今天觉得《敕勒歌》伟大,但其实,在《敕勒歌》背后,魏晋南北朝波澜壮阔的民族融合更伟大。如今,能征善战的敕勒人早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风烟之中。可是,只要《敕勒歌》还在,敕勒人就永远不朽。

我们用三首诗总结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其中,《观沧海》代表三国,那是乱世英雄的慷慨悲歌;《饮酒》代表两晋,那是乱世文人开辟的另一条人生道路;《敕勒歌》代表南北朝,那是波澜壮阔的民族大融合。

接下来,我们要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人心中的高光时刻,叫作隋唐。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什么叫《敕勒歌》?敕勒人是什么人?

2.“穹庐”是指什么?“见”是什么意思?

3.《敕勒歌》诞生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