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猪博弈(boxed pig game)最早由约翰·纳什在1950年提出。相信很多人都有搭他人便车或被他人搭便车的经历,这种坐享其成的现象在生活中可谓比比皆是,本章的学习内容就是对这类现象的一种理论总结。
在本章中,先介绍智猪博弈的经典模型,分析该博弈的核心内涵,然后再对模型进行扩展分析,给出更一般化的模型,接着再介绍一些现实中的案例,让你体察到智猪博弈经典模型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智猪博弈的经典模型
先给大家介绍智猪博弈的经典模型。假设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一头小。猪圈的一侧放有食槽,另一侧安装着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按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同时,按按钮需要消耗2个单位的猪食“成本”。
如果两头猪同时按按钮,再一起跑过去吃,大猪吃到7个单位,小猪吃到3个单位,减去按按钮的消耗(2个单位的猪食),大猪净得5个单位的猪食,小猪净得1个单位的猪食。如果大猪去按按钮,小猪在食槽边等着先吃,大猪再赶过去吃,大猪吃到6个单位,小猪吃到4个单位,去掉按按钮的消耗,双方净得4个单位的猪食。如果小猪按按钮,大猪在食槽边等着先吃,大猪吃到9个单位,小猪吃到1个单位,再减去按按钮的劳动耗费,小猪净亏损1个单位。如果两头猪都选择等待,结果是谁都吃不到猪食。表15.1描述了智猪博弈的四种结局。
表15.1 智猪博弈
在表15.1中,对于大猪而言,如果小猪按,自己就选择等,如果小猪等,自己就选择按;对于小猪而言,如果大猪按,自己选择等,如果大猪等,自己仍然选择等。换句话说,无论大猪是按还是等,对于小猪来说“等”的结果都比按好。对小猪来说“等”是占优策略,“按”是劣策略。那么,在小猪一定会等的条件下,大猪的选择就是按。博弈的纳什均衡结果是(大猪按,小猪等),即(4,4)。在此,大猪付出了按按钮的代价,却只得到和小猪一样多的收益。
这种均衡结果是一种典型的“多劳不多得”。大猪一定会感到愤愤不平,心想“活儿都是我干的,小猪却吃得跟我一样多,这样也太不公平了”。小猪的回答是:“你不按拉倒,我又没有叫你去按!”
在这个博弈模型中,对于小猪而言,无论如何都是不会去按的,这一点和大猪去不去按其实没关系。大猪去不去按只影响小猪的损益,不影响小猪的策略或行为选择。
不难看出,智猪博弈就是一个典型的“搭便车博弈”。一方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双方共享了所得到的收益。记得小时候,我弟弟怕疼不肯去接种疫苗,他给出的理由是:如果大家都接种了疫苗,就不会有人把病传染给他了。事实好像也确实如此。但是,大家想过没有,人类接种疫苗,一方面对自己有利,另一方面也对他人有利。如果每个人都指望着别人接种,自己却不去接种疫苗,这埋藏着很大的隐患。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able News Network,CNN)报道,美国早在2000年就宣布已成功消灭麻疹。然而,近年来,一些家长出于麻痹大意或其他原因,拒绝给孩子注射疫苗,导致麻疹在美国卷土重来。2019年上半年美国已确诊971例麻疹病例,这个数字是自1992年以来的最高值,其中纽约市为重灾区,有近700人确诊。纽约市市长德布拉西奥在2019年4月9日宣布纽约市进入公共卫生紧急状态,强制要求威廉斯堡未接种居民接种疫苗,违者将面临1000美元的罚款。
博弈模型的一般化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智猪博弈的结果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怎么解决由此带来的搭便车问题?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先把模型进行一般化的扩展。
我们不妨把按按钮的消耗(成本)进行一般化,不再局限于2,而是A,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通过一般化的分析得到表15.2所描述的四种博弈结果。
表15.2 智猪博弈的一般化
由于按按钮的成本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所以就需要分几种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本书一共区分了5种情况,在每一种情况下,大猪和小猪之间博弈的均衡结果是不一样的。
第一种情况:A≥10。按按钮的成本高出了每次获得的猪食的总数,那么任何一方去按的收益必然小于成本,因而大猪与小猪都选择不去按就成为一个均衡的结果,其均衡结果是(0,0)。
第二种情况:7<A<10。由于按按钮的成本小于每次获得的猪食总量,所以从整体而言,去按的总收益大于总成本,净收益为10-A。但是,由于任何一方去按所能获得的收益小于其自身去按的成本,双方必然都会选择等待的策略,其均衡结果仍为(0,0),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与冲突。一件对整体而言有利的事情,因为对每个做事的个体不利,自然也不会有人愿意去做。
第三种情况:6≤A≤7。由于小猪去按的收益小于成本,其将选择等待,而大猪在小猪选择等待的条件下去按的收益同样小于或等于成本,因而也选择等待,其均衡结果仍为(0,0)。不难看出,虽然按按钮的成本已经在不断下降,但是只要没有下降到对个体有利的地步,大猪、小猪都按兵不动仍然是一个均衡结果。
第四种情况:1≤A<6。小猪依然选择等,但大猪去按的净收益为6-A>0,因此大猪会选择按,其均衡结局为(大猪按,小猪等),双方的损益是(6-A,4)。其整体的净收益为10-A。不难看出,在这种条件下,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是相一致的。一件对集体有利的事情因为对个体也有利,那自然就能实现。此外,当6-A>4时,多劳多得;当6-A=4时,多劳不多得;当6-A<4时,多劳反而少得。也就是说,智猪博弈既可以是多劳多得的均衡结果,也可以是多劳不多得的均衡结果,更可以是多劳少得的均衡结果。这取决于按按钮的成本是在哪个区间。
第五种情况:A<1。任一方去按的净收益都大于0,在确知对方去按的情况下,一方会选择等待。在确知对方等待的条件下,一方的选择是去按。两种均衡结局分别是:大猪等、小猪按,双方的收益是(9,1-A)和大猪按、小猪等,双方的收益是(6-A,4),其整体的净收益都是10-A。此时的智猪博弈已经变成了我们之前讲过的懦夫博弈。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 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是相互冲突,还是相一致,取决于制度安排(游戏规则)本身。在有些游戏规则下,个体理性与集体利益最大化是相一致的,在有些游戏规则下,个体理性与集体利益最大化是相矛盾的。因此,解决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冲突不是靠否定个体理性,而是靠修改制度(游戏规则),从而在满足个体理性的基础上实现集体理性。
2. 从智猪博弈中还可以发现,在A<10时,任何一方去按都是集体理性的选择,但是每一方在决定是否按按钮的选择上,又都是个体理性计算的结果。如果想让大猪去按按钮,在给定按按钮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唯有通过改变猪食的分配比例来解决。比如说:按按钮的成本是7,这个时候按照原先6∶4的分配比例,大猪是不会去按按钮的,但是,如果猪食的分配比例不是6∶4,而是8∶2,那么,大猪就会选择去按按钮,这样大猪至少还有1个单位猪食的净收益。由此可见,收入分配的不均将有助于减少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从这一角度看,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有助于帮助未富的人。
3. 在按按钮的成本为7时,如果小猪利用离食槽近的优势吃4个单位的猪食,大猪就没有了按按钮的积极性。因此,理性会让小猪故意少吃一点,比如只吃1个单位或者2个单位的猪食,这样大猪才有积极性去按,自己也才能有机会吃到猪食。富人愿意行善,离不开穷人的点赞。一个老师上课上得好,自然也离不开同学们的掌声。鼓励他人发朋友圈最好的办法是点赞、点评和转发。
4. 对于大猪来说,只要自己按按钮的净收益大于0,即便小猪的收益比自己更大,也会选择按按钮。正如电影《蜘蛛侠》中的一句台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选择做大猪,虽然很多时候有委屈,但是,当他意识到自己对群体的贡献时,内心想必也是充满自豪感的。
无处不在的搭便车行为
由于博弈参与者承担成本的能力不同,搭便车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广泛存在的。不妨再给你举几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1. 山寨产品
“山寨”一词最早指的是山中的城寨,在山林中设有防守栅栏的地方。后来也用来指称那些占山为王的地盘,有着不被官方管辖的意味。如今,这个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盗版、克隆、仿制等搭便车行为。在制造业,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山寨产品的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产品的外观和功能,通过节省研发费用、推广费用等方式大幅度降低产品成本,从而与成名品牌展开价格领域的激烈竞争。山寨产品的领域涉及服装产业、数码产业等。
在任何一个行业都存在不同规模的厂商。由于研发的高投入,无论大厂商是否研发某产品,不研发始终是小厂商的占优策略。换言之,不进行研发,对大厂商的成果进行模仿和复制往往成为小厂商的理性选择。在小厂商肯定不会投入研发的情况下,大厂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进行研发投入。等大厂商研发成功后,小厂商选择“山寨”。
2. 网络购物
网络购物现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购物方式。在网络购物中,到底有哪些搭便车现象呢?
大家首先会想到的是卖家的搭便车行为,如卖A货或高仿产品。这种行为类似于前面介绍的“山寨”现象。这确实是一种典型的搭便车行为。但是,这里想重点分析的是买家的搭便车行为,没有买家的“配合”,卖家要想搭便车也没那么容易。
对于高仿产品的需求,不仅仅来自穷人假装有钱的需求,还来自富人的需求。人们的正常想法是穷人因为没钱,买不起名贵的正品,只能买便宜的高仿品。富人因为有钱,才会去买名贵的正品,并以此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然而,现实中,也可能恰恰相反。穷人背上一个名贵的包包,很容易被人认为是高仿的,所以,穷人需要通过买一个明显的正品来证明其买的不是高仿的;富人就算买一个高仿的包包,也会被认为是正品,所以未必需要通过买正品来证明自己的经济实力。因此,一些买高仿的富人搭了那些买正品的富人和穷人的便车。
很多人网购商品,在搜索的时候会选择“销量从高到低”的排序。这是甄选商品好坏的一个有效手段,销量很高的商品一般都不差,因为你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此外,大家在购买之前还会去“评价详情”中阅读已购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这些行为都是在搭已购消费者,特别是已经在使用的消费者的便车。这为后买的消费者节省了购物成本。
当然,需要补充的是,如果按照销量进行排名,一般的情况是价格越便宜的商品往往销量越大,这种产品的品质未必会特别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对于那些想购买更高品质的消费者来说,还可以通过“价格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挑选。在一个相对较高的价格区间里面,筛选出消费者评价比较高,销量也不错的商品,然后再从中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
3. 便宜没好货
人们相信“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的道理,其实也是一种搭便车行为。现实中并不是每个消费者都能准确判定一件商品的品质好坏,比如对于珠宝、茶叶、丝绸等,只有比较懂行的人才能判定出商品品质的好坏。如果某个商家以次充好,给一种低品质的商品标上一个高价格,这样做只能欺骗到不懂行的消费者,骗不了懂行的消费者。而那些不懂行的消费者因为清楚自己的不懂行,自然也会担心购买了以次充好的商品,所以他面对高价商品的时候会非常谨慎。在一个行业中,当懂行的消费者到达某种比例以后,商家以次充好、蒙骗消费者的企图就不容易得逞。这么一来,商家还不如制定一个低价格,以获得更大收益。由此,对于那些不懂行的消费者来说,就可以根据价格高低来判定品质的好坏。从这点来说,不懂行的消费者搭了懂行消费者的便车。这么做的前提是,对该产品而言,懂行的消费者在总消费者中要达到一定的比例才行。否则,对于不懂行的消费者来说最好的选择是不买。
记得好多年前,有一个总裁班学员就和我说,他会反复告诉自己的孩子一个道理,买吃的东西就买贵的,贵的就是好的和放心的。确实,食品的品质高低相对容易判断,懂行的消费者会远多于不懂行的消费者,再加上食品的购买往往有重复性。这样一来,就算你不懂行也没关系,要想吃得好、吃得放心就买贵的,这基本上错不了。
4. 无处不在的搭便车行为
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搭便车行为,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搭便车的行为。高校中那些教学水平差的老师,搭了教学水平高的老师的便车。三甲医院中医术低的医生,搭了医术高的医生的便车。学生努力考名校,也是为了搭那些更优秀的同学的便车。那些不懂得感恩的人,搭了那些懂得感恩的人的便车,让自己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帮助。记得改革开放之初,我到浙江省以外的地方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浙江人,怕被别人怀疑是骗子。现在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只要人家一问起老家是哪里的,我都会很自豪地说:“我老家是浙江的。”你说,我是不是也在搭“浙江人”这个品牌的便车呢?
本章小结
1. 智猪博弈是一种搭便车博弈,允许搭便车有利于社会总福利的增加。
2. 富人愿意行善,离不开穷人的点赞。是穷人,请多点赞;是富人,请多行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3. 山寨产品是厂家的搭便车行为。网络购物让买家也变得容易搭便车,从而降低了我们的购物成本。
考考你
在你看来,“山寨”现象是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还是抑制了企业的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