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万元陷阱:你必须有一种归零心态(1 / 1)

如果我问你,你会花1万多元买我手里的1万元钱吗?相信你的第一反应是:“你以为我傻啊?”然而,这样的傻事每天都在发生。在一定的游戏规则下,还真有人会这么傻!甚至很多人都会这么傻!

初次接触“万元陷阱”的人,很难把它与囚犯困境联系在一起,也很难理解人们为啥会花1万多元钱去买1万元的人民币。

万元陷阱的来源

1950年,苏必克(M.Shubik)和另外几个人(包括著名的纳什)共同发明了一种称为“大傻瓜”的扑克牌游戏。游戏中,参与者为了取胜通常会选择背叛他的同盟者。结果人们在玩的时候,还挺当真的。有一对夫妻在玩这个游戏后竟然都很生气,各自打车回家。这使苏必克想到了这么一个问题:是否存在一个让参与者共同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最后两败俱伤的博弈?1971年苏必克以《美元拍卖游戏》为题发表了研究论文。在游戏中,苏必克把1美元纸币作为拍品,当众拍卖,拍卖的规则是:出价最高的人获得拍品,出价第二高的人也要付出所出价格的款项。

苏必克在文章中说:“这个博弈的试验证明可以以远远多于1美元的价格卖出一张1美元的纸币,总的拍卖收益在3~5美元是极普通的事情。”(1)

考虑到1美元实在太少了,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把1美元的拍卖游戏更改为10000元人民币的拍卖。具体的规则如下:

现将10000元钱拍卖给大家,请大家互相竞价,以100元为加价单位,直到没有人再加价为止。出价最高者以其所出价格获得10000元钱,同时,出价第二高者也得将其所出价格的金钱数量付给我。

那么,你会选择怎样的竞拍策略?

如果你说不想参与这个博弈。那么,如果大家都不参与,你会参与吗?你会说愿意,因为这个时候你只要出100元就可以获得我手里的10000元,获得9900元的收益。这个道理,每个人都能想明白。

问题是当你出了100元以后,其他人会说他愿意出200元,因为他可以就此获得9800元的收益。当然也会有人出300元,指望获得9700元的收益。假设几轮加价后最高出价是1000元,你是第二高出价900元,那么你会不会就此放弃呢?肯定不会,你放弃会损失900元,如果加价到1100元,你可以赚8900元。那么,你肯定会加价到1100元。

于是你和对方就会不断加价直到你已经加到9900元,对方已经出价10000元。那么,你是否就此放弃?我想不会,因为你选择放弃会损失9900元,如果选择加价到10100元,只损失100元。这个时候的你,已经身不由己。很自然地,你会加价到10100元,对方也会加价到10200元,双方不断加价,直到有一方再也玩不下去,甚至宣告破产为止。怎么样,这陷阱真的是够深的吧!

如果你认为,以上分析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推演,现实中应该不会发生,那么,我就告诉你几个发生在美国的有趣案例吧。

哈佛大学教授马克斯·巴泽曼(Max H.Bazerman)每次在上谈判课的第一节课时都要做一个拍卖实验。他在空中挥舞着一张20美元面值的钞票进行拍卖。两个规则:第一,竞价的加价单位是1美元;第二,竞拍的第二名也必须兑现自己的竞拍价格。

在巴泽曼教授所进行的拍卖游戏中,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参加研讨的企业总经理,不管竞拍者是什么人,他们始终都无法逃脱亏损的结局。很多时候,他们为自己挖的坑越深,就越会继续挖下去。

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Avinash K.Dixit)是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有多本博弈论方面的著作。一次本科博弈论课程结束时,他拿出20美元对学生们说,哪位学生鼓掌时间最长就把20美元给谁。最后胜出的学生鼓掌竟然持续了4个半小时。这个结局想必一定出乎你的意料吧?

更不可思议的是,有一次迪克西特教授在演讲结束后拿出40美元奖励鼓掌时间最长的听众,结果其中的6个听众连续鼓掌超过了两个小时,考虑到再这么一直竞争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他最后决定由这六位听众平分了这笔钱。你发现了没有,迪克西特的鼓掌比赛不就是一个典型的万元陷阱吗?

万元陷阱的三个特征

回想一下,自古以来人类为捕杀动物所设的“陷阱”是不是和刚才介绍的万元陷阱非常相似?这些陷阱通常有以下三个特征:

1. 有一个明显的诱饵;

2. 通往诱饵之路是单向的,可进不可出;

3. 参与者越想挣脱就会陷得越深,变得不能自拔,最后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人类社会的很多活动都存在类似的特征。

1. 网络游戏:充分利用了人类争强好胜的心理。在纯粹以赢为目的的游戏争斗中,通过引诱玩家不断花钱购买装备以便在游戏中获胜,最终导致玩家们两败俱伤。

2. 竞技体育:有些比赛项目用名次和高额奖金为“诱饵”,“引诱”人们每天花大量时间进行高强度的魔鬼训练,甚至通过兴奋剂来提高比赛成绩,最终导致很多人伤痕累累,甚至一身病痛。

3. 勇攀珠峰:以征服地球第一高峰的成就感为“诱饵”,“引诱”全世界无数的职业登山者和业余玩家,花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费用,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去勇攀珠峰。2019年5月,据外媒报道,在8500多米的“死亡地带”,200多名身穿醒目羽绒服的登山者排着长龙,造成“珠峰大堵车”。2019年的珠峰登山季(5月中下旬)已有11人在珠峰遇难,这座世界第一高峰,正在成为全世界最致命的网红打卡点。

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张人类攀登全球14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死亡率统计表(表14.1)。(2)看了这个统计表,你一定会震撼无比。

表14.1 14座8000米级山峰死亡率

共享单车的困局

高铁、手机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被称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在2017—2018年,共享单车可谓出尽风头。但这头在风口被狂风吹起的“猪”很快就被重重地“摔”在了地上,最后落得个惨痛的结局。

在一开始的想象中,共享单车被看作一个“暴利”行业。有人曾经简单地算了一笔账:一辆自行车如果1天被骑3次,就有3元的收入,自行车的造价在800元左右,3年折旧完毕,每天的折旧成本不到1元,加上每天不到1元的运营成本,一辆车子每天的投入成本是1.5元,毛利也是1.5元。(3)听到这里有没有暴利的感觉?那可是100%的投资回报率啊。如果再算上广告投放的收入,押金的利息收入和理财收入,以及其他的收入,拿到远超100%的回报率绝对是分分钟的事。

正是基于投资回报的美好“钱”景,先驱者ofo小黄车、摩拜单车的诞生迅速引燃市场,众多共享单车品牌汹涌入局,包括小鸣单车、小蓝单车、优拜单车、骑呗单车、酷骑单车、哈啰单车、1步单车、快兔出行、龙城单车、由你单车、七彩单车、悟空单车等。各种品牌横空出世,手机里用一个屏幕都摆放不下它们的App,你也根本记不全它们的名称。

曾有人调侃说,共享单车最大的困境,不是模式、不是资金、不是团队、不是规模,而是没有颜色可选了。

这么多品牌的共享单车一起涌入市场,相互之间的竞争自然不可避免。竞争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数量竞争。各品牌单车为扩大市场占有率,不断增加单车数量。某品牌的共享单车竟然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投放上千万辆。据说在杭州,最高峰的时候竟然投放了88万多辆共享单车,真是“车满为患”。二是价格竞争。摩拜单车与ofo小黄车在某段时间的补贴战,其势头一点不亚于几年前网约车的“烧钱大战”。共享单车运营商在烧钱模式上推陈出新,花样百出,相继推出“充值返现”“红包车”“免费骑”“宝箱车”等活动。

价格战的后果是实际单车的使用均价远低于原先的设想。此外,单车的损坏率、维修成本又远高于原先的设想,使用寿命则远低于原先的设想。由此,单车的运营成本自然就远高于原先的设想。有人曾经算了一笔账:每辆摩拜单车每年的净损益为-157元,每辆ofo小黄车每年的净损益为-819元。

这样的亏损自然是不可持续的,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记得2017年下半年,我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就反复提醒大家,如果有押金在共享单车里,请尽早提取出来。现在看来,当时的提醒是非常正确的。

介绍完共享单车,你是否意识到“共享单车的困局就是一个典型的万元陷阱”?

如何避免万元陷阱

1. 来自鲁宾的建议

万元陷阱是无处不在的,很多人一不小心就会掉到这个陷阱里面,但是,这并不是不可避免的。我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些避免掉入万元陷阱的具体方法。

心理学家鲁宾(J.E.Rubin)提出了避免掉入万元陷阱的4条建议:

第一,确立你投入的极限及预先的约定。譬如你计划花多少钱或多少时间去做一件事。

第二,极限一经确立,就要坚持到底,一定不要轻易改变。

第三,自己打定主意,尽量不受他人影响,避免出现“从众心理”。

第四,不断提醒自己继续投入的代价。

陷入万元陷阱时,你必须把注意力从对以往损失的厌恶转化到对未来损失的预期上,不断告诉自己,如果你现在没有任何损失,会怎么做?比如股票被套牢时,你必须有一种归零心态。你必须问自己,如果之前没有买过这只股票,现在会不会去买这只股票。不能老想着通过补仓摊低买入成本。要想的是,如果补仓后又被套牢了怎么办?

2. 来自作者的建议

仔细分析鲁宾所给出的4点建议,大家不难注意到,万元陷阱其实是充分利用了人性的两个弱点:(1)缺乏远见;(2)厌恶损失。因此,针对这两点,再给大家增加3点建议。

第一,不要指望天上掉馅饼,就算真的掉馅饼,也要起得早才有机会捡到。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过这样一幅漫画:绞刑架前有两个抢劫犯,其中一个抢劫犯看着随时可能把自己绞死的绞刑架,对同伴说:“要是这个世界上没有绞刑架,那该多好啊!”(言下之意即便抢劫被抓住,也不会被绞死了),这时,他的同伴回答说:“如果没有绞刑架,那我们抢谁去啊!”(言下之意是别人都来抢我们了)。同样,在万元竞拍中,你也不要指望花100元就能够得到那10000元,天底下没有这么好的事情等着你。如果你出价100元,肯定会有人出200元跟你竞争的。因此,这个时候你的正确选择是直接出9900元,这样一来,就算你得到了10000元,净收益也只有100元,而这恰恰是其他参与者不会与你竞争的原因所在。你直接出9900,在一般情况下别人是不会加价到10000元的。理由是:这样做对其没有任何好处,并且容易遭到你的报复,你肯定会加价到10100元,从而让对方损失10000元。更何况你也只是从中得到了100元的好处而已,不至于引起对方的强烈嫉妒和垂涎。记得有一次在杭州西湖边和一位企业家聊天,他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如果血很多,会把狼招来的。”

第二,尽快传递“势在必得”的信号。如果在竞价的过程中,你已经开出了9900元的价格,而对方竟然加价到10000元,这时候你绝对不能加价到10100元与对方竞争。如果你加价到10100元,对方加价到10200元的可能性就会非常大,因为对方加价到10000元,说明对方很可能不是傻子就是疯子,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呢?

一种选择是放弃,但是你肯定心有不甘,自己白白损失了9900元,对方竟然毫无损失。这里存在一个令人困惑的悖论。如果你认定对方是傻子或疯子,你应该选择放弃,因为只有傻子才跟傻子博弈,只有疯子才跟疯子博弈。如果你放弃,恰恰证明对方不傻也不疯,他竟然如此聪明,知道你会放弃。如果你继续加价,也证明对方不傻也不疯,只是他的嫉妒心在作怪,而你竟然比他还傻!因为只有傻瓜才会继续加价。

在此,我给你的建议是,如果你决定继续加价,那就拿出“破釜沉舟,势在必得”的行动,直接从9900元加价到19900元。让对方意识到,如果再次加价到20000元,也是损失10000元,如果放弃也是损失10000元。而加价到20000元还会面临你继续加价的可能性从而导致更大损失。我相信,在这种情况下,对方一般会放弃。当然,如果对方还要加价,那你就必须选择放弃!虽然你比之前损失更多,至少你也让对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多少也算是一种安慰吧。

当然,上述做法有一个很让人困惑的问题:为什么理性的人反而吃亏了呢?越是理性的人,会越早放弃竞价,反而越是吃亏;反之,装疯卖傻的人获得了更多的利益或付出了较小的代价。我想告诉你的是:如果有人不计后果地和你争一样东西,你不妨选择把东西让给他,并坚信以后一定会有同样不计后果的人会和他争得头破血流,乃至两败俱伤。试想,如果有人在马路上开车总喜欢横冲直撞,你的理性选择一定是尽可能避让。你可以预料的是如果对方一直这么开车,总有一天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第三,建立愿意与他人共享利益的声誉。万元陷阱利用了人们相互竞争的心理。人们总是希望比对方赢得多,或者想办法比对方输得少。如果你能够转变心态,看到对方获利也高兴,就不容易掉入这个陷阱了。如果你能够让对方相信,你一旦获利了,一定会和对方共享收益,对方也就没必要跟你斗得你死我活了。

本章小结

1. 万元陷阱本质上是一个不断累积的囚犯困境。

2. 万元陷阱的原因除了上一章中提到的负外部性,还包括人缺乏远见和厌恶损失。

3. 避免万元陷阱的最有效策略是及时止损。相信你一定可以从胡玮炜(摩拜单车创始人)和戴威(ofo小黄车创始人)的不同结局中充分体会到及时止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考考你

如果你与另一个人各自携带10万元参与万元竞拍(这是共同知识),游戏的规则仍然是以100元(或100元的整数倍)为加价单位,直到没有人再加价为止。出价最高者将以其所出价格获得该10000元钱,同时,出价第二高者按其所出价格支付给我。请问:在你先出价的条件下,你一开始的出价会是多少元?(答案要求:如果你提出该金额后,对方的理性选择一定是直接放弃出价。)

(1) Martin Shubik.The Dollar Auction Game: A Paradox in Noncooperative Behavior and Escalation[J],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1971(15):545-547.

(2) 《最致命网红打卡点:保登顶不保活命!》,http://www.yingxiaotong.net/news/517.html。

(3) 《哈啰单车宣布完成3.5亿美元D1轮融资,专注于二三线“暴利”市场》,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85822302072854071&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