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前立三与外文出版部另一女代表来访,求将《考验》与《在辽远的北方》阅读数章,对于译文加以严格的批评。
二人去后即开始阅读,《在辽远的北方》,译语确太生硬,有些习惯语竟忘记使用,如一本或一册书作“一个书”,一只或一口皮箱译为“一个皮箱”之类。这大约是俄国朋友翻译的,不然便是离国太早或太久的中国人。《考验》无此毛病,虽略嫌过于使用文言。
二时过,苏太太复来,约往参观斯大林汽车工场,坐地下车前往。
工场是一九三三年改造的,规模很宏大。场长列罕屈夫是政府委员,领导了本工场凡二十年,由一个小型工场改造成为了今天的局面。全部共分三十二部门,各部门为一独立工厂制造各项零件,而有机地联络着,直到第三十二工厂把一部汽车完成,驶出工厂为止。但轮胎系由别处做好运来者,仅此为例外。
我们去参观的时候,适逢场长在招待别的参观人员,遂由副场长领导我们。坐着小汽车只参观了三个部门,假使要全部看完,再参观两个工人村落,恐怕要费三五天工夫。
工人村落,设备甚为完善。有医院,戏院,电影院,音乐堂,浴池等。有饭堂十五座,托儿所六座,可容纳三千以上的儿童。又有儿童休养所,每年夏季可轮流休养一月,每月可容纳二千余人。
生活用具,如刀叉及一切用品,乳母车,小儿自转车等都由工场以次等原料自行制造。
有寄宿小学与寄宿中学各一所。更有大规模的研究院,每日工作完毕后自由进行研究。有文化俱乐部,可容纳二千人左右。
工人,仍多女工。每日工作时间,目前为八小时。男女工友多长于体育,各种运动设备,应有尽有。
关于工人生活设备,曾经政府检定,据云于五百余单位中以本工场为第一。
工场在战前除制造载重卡车外,并制造小汽车。战争发生后,小汽车的生产停止,目前专造载重三吨的卡车,每天可生产一百五十辆。不久将恢复小汽车的制造,生产一种新型的,定名为“齐斯一一〇号”(Zis 110)者,已经设计完善,甚为轻便。卡车亦有新型,将使载重增加。
工场在一九四一年德寇进逼莫斯科时,曾将机器撤往乌拉尔区。现乌拉尔区工场照旧生产,并未迁回。本工场的重要机器是重新安置的。——这个说明使我感受着最大的兴会,便是因为战争的关系,苏联的生产机关却加了一倍。
因为时间关系,仅仅参观了三个部门,开始的一个,中间的一个,和最后的一个。虽然只看了三个横断面,但如像看了一个三幕剧,整个的工程已经可以了解了。
蒙副场长以战前本工场所造小汽车送回,车颇结实。且亦十分新颖,比起美国汽车来并无逊色。
晚继续读《考验》,读完了楔子和前四章。略略把自己的意见写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