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三十一日(1 / 1)

昨夜雨颇大,屋瓦庭园皆湿,风有寒意。

十二时顷往参观诗人莱尔蒙托夫博物馆。

诗人以一八一四年生于莫斯科的一位退职军人的家庭,三岁的时候失掉母亲,便寄养在塔尔罕的外祖母的庄园里,这是很富庶的贵族家庭。父亲和外祖母之间经常不和睦,因为他不愿意把自己的儿子给她教养,这样痛苦的经验和农奴制度下的庄园的情况在诗人的心灵中留下了永远的痕迹。

一八三〇年进了莫斯科大学,在这儿没有找到友好的环境,和一些保守的教授们时常发生冲突,招受了考试不及格的报复,只住了两年,便不得不离开学校了。

嗣后他进了彼得堡(列宁格勒)的亲卫军军官学校。在一八三四年毕业,他便得到他的军人的资历,一位年青而多才多艺的军人在彼得堡的上流社会颇受欢迎,但他“在音乐和舞蹈的喧闹里,在野性的低声絮语里”,是感觉着“又寂寞,又哀愁——在心魂烦闷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可以握一握手”。诗人老早就是一位叛徒,和统治阶级站在敌对的地位的。

一八三七年二月普希金和一位流氓决斗致死,而这流氓事实上是沙皇宫廷所派出的杀人犯。这事件强烈地激动了莱尔蒙托夫的怒火,他写成了《诗人之死》的一首吊诗,痛骂统治阶级为“天才与自由的刽子手”。这便震呆了沙皇尼古拉一世的眼睛,他看见刚刚死去了的普希金又借尸还魂了。于是莱尔蒙托夫的一生便从此更遭受磨难,一直到死。

诗人就因《诗人之死》被充军到高加索,但高加索的伟大的自然风物和流窜在那儿的十二月党人们的斗争精神,却更加丰富了诗人的生命。

流窜生活经过了一年光景又回到彼得堡,在这前后是莱氏创作的**期。他的第一部自印的作品《鲍罗金诺》于一八三七年出现,托尔斯泰称之为《战争与和平》的“种子”。《关于商人卡拉斯尼科夫之歌》于一八三八年问世,大批评家伯林斯基说:“证明着诗人精神与人民精神在血统上的嫡亲关系。”

一八四〇年的春天横祸又来了,仅仅因为和法国公使的儿子决斗,政府又把他流窜到高加索。在这时候他曾经参加过战争,行动异常勇敢。他的长官曾向政府请求赦免他的前愆,他在这时潜回彼得堡请示,然而结果是限他在二十四小时内重返高加索。

那些“天才与自由的刽子手”们,仅仅把诗人流窜,自然是不能满足的,他们又唆使了一位流氓马尔丁诺夫,借口莱尔蒙托夫的小说《并世英雄》里面暴露了他自己的阴私,要求决斗,诗人仅朝天放枪,流氓却狠心完成了刽子手的任务。这是一八四一年七月二十七日的事,诗人仅仅二十七岁。

这是专制魔鬼们摧残文化的一个标本。

馆中举凡关于诗人的生活和创作的资料均有丰富的陈列。画片照片等极多。诗人亦善画,画亦优入专门之域。假使不受摧残,不知道还留下多少更伟大的业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