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有别,是我们中国人生活的一个基本原则。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个小圈子里,或者单位,或者朋友,或者亲友。圈子里和圈子外,是两个天地,两种处事态度。私营单位自不必说,老板一般都在刻意营造一个以企业为家的氛围。而公家单位,单位内部,也存在着说不清道不白的“单位伦理”。作为一个单位的头儿,必须为本单位谋福利,为了这点福利,违规甚至违法都要去做,如果不做,单位就人心不稳,群众会认为你不称职。同样,单位的福利好,单位的人凝聚力就比较强,哪怕这福利来的有点路不正,单位的人也会因此而骄傲。在当今之世,福利和待遇的优势,必然是单位人骄傲的资本。当然,单位人也要为此付出代价,那就是对单位,甚至对单位领导的忠诚。哪怕你的单位是政府机关,是吃财政饭,即纳税人养活的银行、医院和学校,单位内部的事,都是不能随便说出去的。当然,这样的事,多半都有点问题。跟单位领导有了矛盾,唯一的选项是内部解决,解决不了,也得内部解决,如果擅自把事捅到外面,那么全单位的人都会讨厌你。批评国家领导人没问题,但批评自己单位的领导,则万万不可。
不只单位,朋友,亲友圈子,也大抵如此。总之,内外有别,不能吃里扒外。谁吃里扒外,圈子里共讨之。
中国人在古代,有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每个人都生活在宗族圈子里。个人外面的是核心家庭,家庭外面是宗族的房和支,再外面是一个祠堂的宗族,再加上姻亲的关系网。到了这个地界,对于多数人来说,就等于是整个的世界。在圈子里,讲亲情,讲诚信,讲和睦,有时也有原则,出了圈子,可以什么都不讲。有人说,中国人的道德,只在熟人圈子里才讲,出了圈子,什么不道德的事情都可能发生。古代的中国人,也是内外有别。
现在的中国人,已经进入现代社会。原来的宗族和姻亲圈子,早已被打破,血缘和地缘关系,也呈现紊乱的状态。但是,国人的文化心理,却没有太多的变化。原来的圈子不行了,就营造另外的圈子,每个人都得把自己塞进某个圈子,才放心得下。圈子,就是国人的乌龟壳。维护圈子,尤其是维护圈子的领导,就是维护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单位伦理,才是人们最在意的生活原则。至于法律,那只是圈子里解决不了的时候,才适用的玩意。而且,只要符合圈子的利益,违法不违法,其实不是人们考虑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中国人都是两面人,说两套话,按双重标准行事。要命的是,没有人会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妥。几乎每个人都会公开宣扬自己的处事原则,就是内外有别。只有被“分别”之后,人们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感觉自己变成了自己人,被信任的人。这样的内外有别,也能得到体制的认同,体制具有无所不在的内外有别。内,则意味着特权,优待,外则意味着服从和排斥。由于,内是一层层的,外也是一层层的。所谓内外,无非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所以,在任何时候,人们都会感觉自己属于内,而不属于外。于是,大家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