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将风度正翩翩(1 / 1)

小狗也要叫 张鸣 798 字 2个月前

投笔从戎是书生的一种选择,一种似乎很悲壮的选择,尤其是在战乱当口。不过,一直拿读书当饭吃的人,直接进入行伍做大兵,或者做小军官,多半不成。未及历练出来,很可能就死在战阵了。文人从戎,往往是做将军。晚清文人为将者多矣,湘淮军的大头目,基本上都是文人。这些人,即使不像左宗棠那样熟读兵书,在战略上都有那么两下子,手下再有一帮子能打能拼的好汉,给他们直接将兵厮杀,基本上能闹出点名堂。

不过,文人将兵,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年的湘军,也是从团练做起的。而淮军,更是在湘军的基础上练出来的。如果承平日久,突然之间拉出一个文人,让他指挥一帮子同样承平日久的军队去打仗,基本上只能铩羽而归,能归就已经不错了。吴大澂的悲剧,就是这么造成的。

吴大澂在晚清,是一个名臣。科场高第,翰林出身,古文字的学问,在晚清绝对一流。平日收藏了好些先秦彝器,个个精品(上面有字)。办事能力也有,办过河工,跟俄罗斯谈判,挽回了不少丧失的权益,把珲春一带的中国领土,向出海口扩展了许多。但是,轮到他上场将兵打仗了,却一败涂地。

甲午中日开战,海战败绩,陆战也败绩。在淮军不济的情况下,有人提议启用湘军,光绪没法,死马当活马医,只好同意。自愿请缨的将领,只有一个时任湖南巡抚的吴大澂,于是就吴大澂。吴大澂出征前,早就有从戎之意,苦练了一手好枪法。出征之日,亲笔写了一篇气吞山河的檄文,说他有七擒七纵之法,要日本人早早投降,免得受苦。为此,据说还准备了几十麻袋的麻绳,是用来捆人用的。途径北京,在翰林院里找了好些风雅的翰林做幕僚,一个懂军事的都没有,也没有任何人(包括他自己)有过军旅经验。

结果,吴大澂到了辽东前线,被日本军队打了个一塌糊涂,一败再败,一直退到山海关。那几十麻袋的麻绳,连同哪怕大口气的檄文,也不知丢哪儿去了。有关吴大激此番出征,有个流传很久的故事,说他出征前,路过并住宿于一个山海关的寺庙,庙里的住持说,在出征前,见吴大澂召集幕僚开会,本因为是商量军机,没想到却摆出好些钟鼎彝器,让幕客品鉴欣赏。战败之后,还是住在这个庙,不懊丧,也不哭泣,还拿出那些钟鼎彝器,跟幕僚一起评赏。这个说法,很可能是为了讥讽吴大澂而编出来的。吴大澂再好这些彝器,也不至于打仗也带着,战败了还没丢。当然,尽管未必一直在评鉴古董,但是他的风雅,却是一定的。带去的一帮子翰林幕僚,不谈金文,不说诗词,大概也说不了别的。

其实,吴大澂出征之日,中日之战,中国败局已定。北洋水师被困刘公岛基地,将近弹尽粮绝,淮军一路溃败,大连和旅顺早就丢了。大声疾呼的书生不少,但请缨上阵的大臣未见。在这个时候,吴大澂能够站出来,勇气可嘉。不过,勇气可嘉的他,手上却只有二十营的老湘军。那个时候,最受重视的“国军”是淮军,跟淮军相比,湘军无论武器装备,还是待遇和训练,都差了一大截。太平天国之后,淮军逐渐沾染了旧军积习,也成了世袭为兵的小社会,绿营的所有毛病都有了。其实湘军也是一样,比淮军有过之而无不及,武器还差了很多。带领这样的湘军出征,再加上一些杂七杂八凑起来的军队,要想抵御乘胜而来的日军,根本就没戏。然而,吴大澂却信心满满,跟一帮子文人墨客,前线夜谈诗。最后能完整地把自己退回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所谓的儒将,先做将,后为儒生,倒是容易些。不管文章上的事作好作歹,反正只消武功赫赫,大家都会说好。实在不行,也会找人做好诗词,伪称是他的,照样万世传诵。这样的儒将,没有多少风险。就像岳飞一样,传下来的那些顶他名字的诗词,真是他作的吗?天知道。反过来,先做文人,后做将军,就有麻烦。弄不好,就像吴大激一样,儒也儒了,将也将了,但成绩却一塌糊涂。从戎的经历,变成大伙传诵的笑话。不过,吴大澂的儒将,毕竟还占个“儒”字,后世有些人,既没有将,也没有儒,也装儒将。后来又有一个新说法:学者型的官员。真不害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