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韬的外国馒头(1 / 1)

历史,不规矩 张鸣 839 字 3个月前

王韬和钱江,这两人一个是长毛状元,一个被传为太平天国的谋主,当然都名不副实。其实,太平军势不可挡之时,江南底层士人中有几个对太平天国有某种期待的,一点不奇怪。王韬和钱江,属于个中的佼佼者,如果太平军真的能用他们,当是太平军的福分,后来的历史,也许就给改写了。后来的历史证明,他们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从现在发现的史料看,他们大概真的给太平军上过书,可惜,并没有被重视。这些起事造反的农民,其眼界还真就不如满人的皇帝。从美国回来的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闳,去太平天国之后,人家给了他一个官做,两天就失望透顶,挂冠而去。后来,钱江走了传统士人为人做幕的路,给主持江北大营的雷以诚出了开征厘金的主意,解决了清军的大问题,但最后却因狂傲被杀。比较起来,王韬要聪明得多,出走香港,然后成了中国最早的报人,虽说功名没有指望了,但混得却相当滋润,开辟了中国文人的另外一种活法——做媒体。

吃媒体饭,等于卖文为生,不容易。晚清之际,做媒体的文人,大抵都有点本事,文笔要好,名士派,**不羁。戊戌政变之后,西太后查封报馆,说办报的文人都是“斯文败类”。左宗棠说,江浙无赖文人,以报馆主笔为之末路。这样的人,即使混仕途,也注定无望,末路虽是末路,吃这碗文字的饭,名头混大了,也挺爽的。

横空出世的媒体人,一出道,就跟花界打得火热,媒体人都是名士派嘛。自古以来,名士离不开花界,花界也离不开名士,晚清当然不能例外。好在,新兴媒体发源地的上海,花业特别兴旺,从高端的长三、幺二,到低端的咸水妹,莺莺燕燕,从业人员众多。花界很快发现了媒体人比名士还顶用。传媒需要市场,有色才好办,花界也需要市场,传播出去,才有市场。名记需要名妓滋养,而名妓需要名记揄扬。名妓的名气,没有报纸的吹捧,如何起得来?反过来,没有了名妓的故事,名记的一支笔如何生得花?双方水涨船高,互添声威。媒体一次次造花榜,评选花界的状元、榜眼、探花,借美女拉动自己的市场。而花界的丽人,则因此而艳名昭彰,缠头多多。那年头,肯露脸的女人不多,露面,唯有妓女才肯。很快,花界中人的倩影就开始出现在报刊杂志上,她们的服装和发式以至于首饰头花之类,都成为上海大家闺秀乃至小家碧玉的效法对象。这样一来,把服装、理发和装饰业都拉动起来了。

既然报界和花界存在着这样的共生性,双方关系自然水乳交融,好得不得了。好些编辑记者,干脆就泡在妓馆,报纸的编辑会议,边吃花酒边开。多少报界的名篇,都是平康出品,带着脂粉香。

王韬作为报界前辈,当然属于始作俑者。他有两大嗜好,一是逛窑子,二是吃西餐。晚清时节,有好一阵,只有上海才有西餐。那年月,时髦的人们,一生必定要游一次上海,吃一回西餐。那种半中不西的西餐,贵得要死,难吃得要死,但不吃一次,就等于白来了一回上海。西餐好吃不好吃另说,它已经化为生活在上海这个地方的人的一种身份象征。当时西餐不叫西餐,叫大餐。王韬爱吃西餐,也有人爱请他,这说明了他在上海报业的江湖地位。只是,王韬吃西餐,有个毛病,吃完之后,喜欢带一块外国馒头走。所谓的外国馒头,就是西式面包。那年月,有身份的人,很少吃完还带东西走的,更何况只是一点不大值钱的面包。有人问他为何这样,他说回家喂金鱼。

当然,王韬并没有养什么金鱼。带面包回家,另有妙用。原来,王韬诸般都好,只是有个惧内的毛病。喜欢游冶,却担心夫人责骂。于是每次逛窑子回来晚了,就推说有人请吃大餐,然后拿出以前吃西餐带回来的外国馒头为证,夫人没法不信。其实,王韬的夫人不明白,如果真的把丈夫管死了,他吃饭的功夫就会慢慢不行了,养家糊口也就成了问题。

报人跟妓女的关系这样密切,一旦报人玩起政治,花界也就政治化了。报人醉心改良,花界也改良,报人转向革命,花业也就革命,革命党人从平康里拐走个把妓女,也就不稀罕了。王韬号称晚清的思想家,他的思想都在报上,也都跟花界有关。从晚清到民国,自1905年抵货运动开始,花界几乎无役不从,什么事都有她们的份儿。五四运动的时候,上海的名妓坐着汽车撒传单,为学生捐款捐物,一致抵制日本人,风风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