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是个可怜人。这话,好像是毛泽东说的,但的确说得不错。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说他做了皇帝,就失去了母爱。其实,他做皇帝的时候,亲爹是摄政王,父母还是可以相见的。光绪做皇帝,四岁进宫,从此跟亲生父母说不上天人永隔,也根本见不上面。继母西太后,是个连亲生儿子都怕的角儿,光绪的命运能怎么样,可想而知。如果说,在戊戌政变之前,光绪这个皇帝,过的还是个人的日子的话,政变之后,他就成了顶着皇帝大帽子的囚徒,尤其是在政变发生到庚子西狩这段日子里,几乎成天被折磨。能活下来,只能佩服爱新觉罗家的人心理素质好。
戊戌政变的时候,从颐和园杀回宫里的西太后,劈头盖脸地痛骂光绪忘恩负义,好像自己待光绪如何如何上心,而光绪却儿大不由娘,狼心狗肺,枭猄心肠。其实,你不能说西太后对光绪一点都不好,但她的那点好,也就是那么回事。老百姓说话,面子事儿。历朝历代,皇帝最在乎的事儿,其实就是自己死后的陵寝,一般都在登基之日,就开始选址兴建,建到自己翘了,墓穴也准备好,搬进去住就是。但是自打光绪被选入宫,西太后从来都不提光绪陵寝这回事。她不提,谁敢张罗呢?就这么拖着。清朝最后几年,满朝都知道光绪的身体不好,西太后也满世界给他张罗大夫,但就是不筹建陵寝。反过来,她自己的陵寝,倒是十二分地上心。结果,1908年俩人在相隔不到二十小时之内死掉。西太后很快就入土为安,而且陪葬丰厚,但光绪皇帝,却只能搁在地面上。宣统朝,摄政王载沣,也就是他的亲弟弟,才开始为他张罗墓地,选址,开建,刚开个头儿,清朝就完了。还好,尽管传说袁世凯跟光绪不对付,但清帝退位时两边谈的条件之一,就是民国为光绪修完陵寝,正式签了合同的。
光绪的陵寝,选在河北易县的梁各庄。一般来说,自己为自己修陵,肯定是没错的。经办人就是有胆,怎么敢马虎?如果这事由下一任皇帝来办,也许就不会那么上心。如果后一个朝代来操持前一个朝代皇帝的陵寝,多半是应付了事,就像清朝给明崇祯皇帝修的思陵一样,稀里糊涂有那么个样子,也就算完了。民国为光绪修陵,大体上还算不错,钱花得当然不如葬在东陵的西太后陵寝那么多,但整个陵寝,比起当年思陵来,强的太多。墓道,享殿,宝顶,都像模像样。只是有一点,清西陵附近的好地方,都给前面的皇帝占了,崇陵选址,未免有点偏,附近的山上缺少树木。这个缺憾,在一直住在崇陵、自愿监督陵工的梁鼎芬看来,实在是过不去。
一个王朝完结,总会有几个忠臣。梁鼎芬对于清朝而言,就是忠臣中的第一号。据说,陵寝完工,光绪入土之时,他原打算在地宫里随同殉葬的,瘫在地上,死活不肯出来。当然,当时在场的人很多,他又没有事先吃缓发的毒药,仅仅赖在地上不走,是死不了的。殉葬不成,栽树总是可以的。栽树要买树苗,还要找人手来栽,那么大座山头,需要不少钱。梁鼎芬在前清,就是出了名的犟种,什么官都做不长,哪儿有什么钱。他多次找修陵的负责人交涉,但原合同上没有这一项,人家死活都不干。不过,天无绝人之路,还是让他想出了办法。他从外面弄了几百个陶罐子,里面装上崇陵附近的雪水,然后带着这些罐子下山,到北京找昔日的王公和官宦,这些人好些在民国也混得风生水起。每人奉上崇陵雪水一罐,然后说明事由,让他们捐钱。如果捐的钱跟那人的身份相符,他就笑着道别。如果捐少了,他就冷嘲热讽,赖着不走,非让人补足而后已。就这样,梁鼎芬还真的把崇陵附近的山上都栽满了树。自己则找来摄影师,杵着铁锹,在松树前拍照留念。后来,在他给溥仪做师傅的时候,这张照片也给溥仪看见了,得了好些夸奖。
清朝完结之后,有好些遗老,而梁鼎芬无论怎么说,都是遗老中的第一号人物。他对清朝皇帝的忠诚,到了死心眼的地步,连同样死心眼的王国维,都很佩服他。这样的死心眼,别的不讲,就人格而论,其实是令人佩服的。中国这块土地,心眼活泛之辈太多太多,缺的恰是死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