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翘的那年,岁在辛亥。这年,是摄政王载沣当家的第三个年头。载沣是根正苗红的满N代,道光皇帝的孙子,光绪皇帝的弟弟,亲娘又是慈禧太后的妹妹。做摄政王那年,二十五岁,上上个世纪的八零后。在我们这个重资历、论年齿的国度,还是个标准的乳臭小儿。一辈子只干过一件大事,就是给1903年的经济特科考试做监考。一辈子只出过一次国,是庚子之后去德国,为义和团杀死德国公使赔罪。前一件事情收获了一些汉人士大夫的白眼,满场的考生没有人把这个不满二十岁的孩子当回事,他说不让吸烟,大家照吸不误。后一次经历,却获益匪浅。据说接待他的德国皇族告诉他,一定要抓权,尤其要把军权抓在皇族亲贵手里。
有了这样的阅历,当家作主之后,这孩子就开始收权。第一步,是把袁世凯赶走。赶得匆忙,连借口都没想好,但硬就是赶了。第二步,自己做海陆军统帅,让六弟载洵做了海军的头,七弟载涛做了军谘使,即总参谋长。三个少不经事的纨绔,就这样成了大清全国军队的首领。至少从形式上,大清的枪杆子,都抓在手里了。实行第三步的时候,已经是辛亥年了。这年的四月,革命党人在广州起义,没有人响应,不旋踵就被下面的人给镇压了。这让摄政王很欣慰。下个月,中国第一个内阁问世,13个阁员,9个旗人,7个皇族,只给可怜的汉人留了4个位置。是啊,大清的天下,是满人打下来的,俺们皇族不坐,谁坐?
这样的举措,让这个国家那些还有心补天的人们很是愤愤,也很是着急。他们中的一个,名叫张謇。这个状元实业家,在那个时代,还是江南士绅的首领,立宪运动的领袖,在全国士绅中,有很高的人望。张謇急,他的朋友也急。若干着急的大人物们,汤寿潜、沈曾植、赵凤昌一干人,在张謇的领衔下,上书摄政王,要他改改。他们说,你这样干,既不符合你们的祖制,也不合乎潮流,赶紧改弦易辙,按照咸同年间的故事,重用汉人、有学问的人,否则,全国将为之解体。
但是,满N代的少爷们,是不怕吓唬的。上书之后,没有动静,一点儿面子都没给。张謇还不死心,亲自进了北京,要当面劝谏,进最后的忠言,唤醒当家人的迷梦。还好,鉴于张謇的声望,加上此公自打考上状元,出京经商之后,一直都没有到北京来过,摄政王和满朝的亲贵,对他还是相当的客气,尊贤礼士的功夫都做得很足,想见的人都见了,该吃饭喝酒,都吃饭喝酒。张謇见摄政王,王爷马上让座,张謇滔滔不绝地说了好多,摄政王一个劲儿地点头,其实什么都没听进去。庆亲王奕劻表现更好,门房也没有要张謇的门包。张謇说得诚恳,奕劻听得认真,动情之处,奕劻掩面大哭。此公毕竟经过些事儿,比乳臭未干的载沣要明白些。但也就是明白而已,这样的人,一辈子以不忤上司为宗旨,即使知道上面荒唐,他也断然不会劝阻。大厦将倾,倾也就倾了,他看着。只要眼前没有危险,也就够了,以后的事儿,以后再说吧。说也奇怪,在那个时代,这些权贵既无外国存款,又没有国家可以逃难,有这样心态的人,却比比皆是。武昌起义之后,眼看着自己的铁杆庄稼就要被砍掉了,从上到下没半个人真想出头拦一拦。
张謇这样的聪明人,当然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他终于明白了,自家拼命自杀自亡的人,是救不下来的。回到家乡,过了不到两个月,武昌起义爆发,一群群龙无首的士兵一哄而起。但跟张謇同为立宪运动领袖的湖北巨绅汤化龙一点儿都没犹豫,就投身了革命,革命也就真成了气候。后来,一直对革命不以为然的张謇,也襄赞了革命。南京临时政府开办,还是他筹来的钱。
真到了举国鱼烂之际,前一刻还气壮如牛的满人亲贵,却束手无策。唯一的救命招数,居然是请刚刚得罪了的汉人袁世凯出山。后来,号称满人最聪明的那桐说,其实也知道是饮鸩止渴,但不这么做,等于束手待毙。试一试,总比不试的好。
咳,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