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海军未参战(1 / 1)

历史,不规矩 张鸣 830 字 15天前

甲午战争,中国的海军主力被打残了,陆军也残了。经过几年的重整,陆军有了武卫军,前后左右中五支部队,其中袁世凯的小站新军,现代化程度最高,多少有点新气象。海军也开始了重建,此前的中国海军,北洋是重头,其余南洋、福建和广东水师,都是样子货。北洋水师,甲午战后只剩下了一艘练习舰,其余不是被打沉,就是被日军俘获,成了日本皇家海军的一部分。昔日留学英国的海军精英,死的死,亡的亡,剩下的尽是些二三流的人物,还背着战败投降的罪名。尽管如此,海军还是不能没有。北洋水师关系着朝廷的安危,所以,甲午后的重建,还是以北洋为主。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十月,此前向德国订购的海容、海筹、海琛号三艘将近三千吨的巡洋舰到货,次年(1899年),向英国订购的两艘四千三百吨的海天、海圻号重巡洋舰也到货。虽然海天不久就沉了,但北洋海军至少有了四艘巡洋舰,还有至少四艘鱼雷快艇,在各支海军中,依然称雄。过去的水师官兵,也陆续聚拢起来,又添了点新兵。也就是说,在庚子年,八国联军入侵,西太后毅然宣战之际,中国北洋海军,还是有点可战的本钱的。

但是,尽管从大沽炮台到北京,八国联军进军线路上的清朝正规军的陆军部队,都参战了,但海军却采取了观望态度。在大沽炮台附近停泊的四艘鱼雷快艇,一弹未发,就被英国海军俘获。这些鱼雷艇,上一年才从德国买回来,刚刚被编入北洋海军。但是,同样游弋在塘沽一带的海容号巡洋舰,虽然也被日本海军军舰盯上了,但却并没有被轰击,也没有被俘虏。因为海容号眼睁睁看着大沽炮台被众多联军兵舰轰击,一声不响,根本没有参加战斗的意思。所以,被放了一马(应该事先有所沟通)。

另一艘巡洋舰海圻号,停泊在登州(今蓬莱)水面。虽然北京城里清军和义和团都在杀外国人和中国的教民,但海圻号却收留了好些从山东逃出来的美国传教士。海圻号的舰长,是当年福州船政学堂送出去留学英国的精英中,硕果仅存的一位,蒙古族的萨镇冰。他对美国传教士很好,把舰上最好的房舱都腾了出来,让这些拖儿带女的传教士住下,好吃好喝好款待。舰上中上级军官,也都热情友好,没事,还让传教士的孩子们,看他们操炮演习。但下级军官和士兵,却阴沉着脸,嘴里嘟囔着骂着街。这些在山东传教多年的传教士们,其实听得懂他们骂的是什么,只是装没听见。海圻号这样的善举,为它赢得了安全。当时在海圻号附近,还搁浅了一艘美国的战列舰俄勒冈号,美国的舰长王尔德,跟萨镇冰相识,由于有这么多美国传教士都在海圻号上避难,所以,美国舰长同意萨镇冰必要的时候,可以挂美国旗。当一艘俄国巡洋舰意图俘获海圻号的时候,萨镇冰就把美国旗升了起来。俄国人看了看,就离开了。

就这样,海容避而不战,海圻挂了美国旗,两艘当时中国海军吨位最大、也最先进的军舰就这样保下来了。其他两艘巡洋舰,也躲了起来没有露面。而当时的西方列强,虽然组织了联军来华,而且西太后也已经宣战,但却没有真的把中国完全当成一个已经宣战的敌国,在陆地上,有东南互保的协议,在海上,只要中国海军没有参战的意图,也可以放它一马。整个战争中,海军只损失了四艘鱼雷艇,主力基本完好。显然,以当时中国海军的实力,如果贸然参战,即使能给联军造成一点伤害,但全军覆灭的命运,是断然难以避免的。可以说,海军自行搞了一场“东南互保”,没有听从在他们看来属于朝廷的“乱命”,跟西方开战。据避难海圻号的传教士观察,留学英国的萨镇冰,从感情上就讨厌义和团。这样的做法,给中国的海军,留了点种子。

当八国联军到来的时候,中国军队中,最现代化的部队,陆军中的袁世凯部队,在山东拒不参战,加入东南互保。而海军更是避而不战,公然表示同情传教士。朝廷的政令,在这些军队里,变成了一张废纸。这种事,让后来的爱国青年,多少有点难堪,是好是坏,史家下起笔来有点难。外国人打进来了,海军没有抵抗,这算什么呢?说海军不爱国,倒也未必,也许,那时候的海军,并不赞同纵容义和团的朝廷,也不想为这个朝廷去卖命。在海军的精英们看来,乱杀外人惹来的祸端,不值得他们为此搭上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