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作由导论和七章正文组成。导论部分介绍全文的理论立场,提出对白马人舞蹈研究的意义所在。第一章“何为白马人:争论、博弈与自称”,从白马人的称谓入手对这一族群予以阐释,通过对白马人族属争论的梳理与分析,结合白马人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呈现出一个争议与诉求共存的少数民族群体。第二章“走进白马人:村寨、记忆与生活”是对白马人所生活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描绘,聚焦在文县白马人的口头记忆与日常生活中,为理解白马人的舞蹈提供一个整体的文化背景。第三章“跟着白马人认识白马舞”以第一次田野经历为文本,在访谈与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当地人的口述来认识白马人的舞蹈,在这一实践过程中体现出当地人对自己舞蹈的态度、认知与情感。第四章“不同的村寨共同的舞蹈”呈现年节期间文县白马人各村寨的舞蹈活动,在对文县白马人的舞蹈进行全景式扫描与整体性呈现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细节性的描述,来呈现白马人的舞蹈在文县各个村寨的具体场景下被如何实践,以及当地人对其实践如何进行解释,以此鲜活地呈现出舞蹈在生活场景中的结构性与个体能动性。第五章“形态分析与意义阐释”,对文县白马人的“火圈舞”、“池哥昼”和“麻昼”进行舞蹈身体语言解读,通过外部的形态分析与内部的意义阐释揭示白马人舞蹈所承载的族群文化的意义和象征。第六章“舞蹈中的认同与表征”进一步探讨白马人舞蹈所体现出的族群认同。在白马人内部,通过舞蹈体现出的村寨认同更为强烈,但也被包含在“白马人”的意义体系之下,裂变式的形态特征与聚合性的意义结构共同体现在文县白马人的舞蹈中,也以此建构起族群的内部边界;同时在与外界有更多接触与互动的今天,各村寨的人们也在不断塑造并凸显着作为白马人的特征与文化,这一过程中舞蹈被赋予了更深远的意义。第七章“白马人舞蹈的现状与思考”在对上文研究进行总结与归纳的基础上,以白马人的舞蹈为起点,对今天民族舞蹈、民间舞蹈的认识与实践进行梳理。当我们把白马人的舞蹈置于已有的认识与实践体系下时,所面临的模糊、尴尬,甚至是解释不清的现实,则能够给予我们更多的思考。
[1] 南坪:1953年单独建县,1998年更名为“九寨沟县”。
[2] 杨士宏:《安木多东部藏族历史文化研究》,4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3] 格勒:《论藏族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周围民族的关系》,238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4] 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103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5] 同上书,101页。
[6] 参见平武县白马人族属研究会编:《白马人族属研究文集》,1987。
[7] 参见杨冬燕,《(白马)藏族信仰习俗调查研究》,载《西北民族研究》,2001(3)。
[8] 石硕:《藏彝走廊:文明起源与民族源流》,27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9]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4页,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10] 朴永光:《舞蹈文化概论》,7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11] 资华筠、王宁等:《舞蹈生态学导论》,3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12] 有关这两个概念,中央民族大学潘蛟教授在《民族认同与民族主义》的讲义中阐述详尽,简言之,民族是个政治范畴,族群是一个文化的范畴,可以说民族是政治化、区域化的族群。
[13] Raoul Naroll.On Ethnic Unit Classification,Current Anthropology,1964,4:238-291.
[14] 参见潘蛟:《民族理论与民族主义》讲义,中央民族大学。
[15] 史红:《舞蹈生态与中国民族舞蹈的特异性》,载《文艺研究》,2006(4)。
[16] 朴永光:《舞蹈的民族风格与地域风格》,载《民族艺术》,1996(3)。
[17] Fredrik Barth,“introduction”,Ethnic Group and Boundaries: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and Difference,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Presses,2008:9-38.
[18] 徐大慰:《巴特的族群理论述评》,载《贵州民族研究》,2007(6)。
[19] 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65页,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20] 参见潘蛟教授《民族认同与民族主义》讲义,中央民族大学。
[21] 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高继美等合译,54~55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2] 王杰文:《民间舞蹈与区域认同》,载《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3)。
[23] 杨新泉:《民族舞蹈和文化认同——温哥华的中国移民女性之闲暇活动调查分析》,载《体育与科学》,2007(1)。
[24]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2页,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25] 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14页,太原,山西出版社,2002。
[26] 资华筠、王宁等:《舞蹈生态学导论》,4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27] 朴永光:《舞蹈文化概论》,1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28]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27页,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9]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5页,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30]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7页,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31] [美]斯图尔特·霍尔主编:《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陆新华译,3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2] [美]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编:《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高丙中等译,4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3] [美]大卫·费特曼:《民族志:步步深入》,龚建华译,27页,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34] 吕艺生:《舞蹈学导论》,158页,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5] [美]安德鲁·斯特拉桑:《身体思想》,王业伟、赵国新译,1页,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36] 刘青弋:《现代舞的身体语言》,2页,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