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把阶级斗争称为伟大的历史规律,认为阶级斗争对于阶级社会的历史,与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自然科学的意义一样,并把阶级斗争看成是理解全部阶级社会历史的钥匙。《共产党宣言》在唯物史观方面的一个突出贡献,正在于它通过总结历史,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这条规律,并在1848年达到了当时历史条件所允许的高度。
阶级斗争的发现并不是马克思的首创。马克思曾经肯定英国古典经济学派对阶级做过经济的分析,肯定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看到了阶级斗争并用以理解法国的历史。马克思把梯叶里称为“法国历史编纂学中的阶级斗争之父”。但他们都无法同马克思相比。只有马克思才从每一历史时代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出发来考察阶级和阶级斗争,把阶级斗争理论变成一种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这当然要经历一个过程。从在《莱茵报》为贫苦农民辩护,到《德法年鉴》阐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经过《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到《共产党宣言》,越来越深化。虽然《共产党宣言》中个别论断不完善,但它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对阶级斗争作了分析,既提供了阶级斗争史的宏伟画卷,又提供了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特点的缜密描绘,为人类认识扑朔迷离的历史和现实指出了一条主导线索。
马克思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阶级斗争进行了纵向的考察,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74]这个论断后来被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更正。在1847年年底撰写《共产党宣言》时,社会的史前状态,全部成文史以前的社会组织,几乎还完全没有人知道。后来,普鲁士的奥·哈克斯特豪森(1792—1866)发现了俄国的土地公有制,毛勒(1790—1872)证明了这种所有制是一切条顿族的历史发展所由起始的社会基础,而且人们逐渐发现,土地公有的村社是从印度起到爱尔兰止各地社会的原始形态。特别是杰出的美国学者摩尔根(1818—1881)发现了民族的真正本质及其对部落的关系,揭示了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内部组织的典型形式,表明只有随着原始公社的解体,社会才开始分裂为各个独特的、终于彼此对立的阶级。
《共产党宣言》中上述论断的失误,并不影响马克思对阶级斗争的分析。事实证明,马克思对阶级斗争的历史考察取得了重大成就:
第一,马克思指出:“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75]在这里,马克思极其简明扼要地揭示了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关系——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其特有的基本阶级;揭示了处于彼此对立的阶级关系的实质——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揭示了使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的动力——阶级斗争;揭示了阶级斗争的规律——矛盾的激化有个过程,从隐蔽的斗争到公开的斗争,等等。
第二,马克思区分了阶级和等级,揭示了阶级划分的等级特征。他说:“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地层次。”[76]例如,在古代奴隶社会,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有封建领主、陪臣、行会师傅、帮工、农奴。阶级和等级不能等同。阶级是由人们在社会关系中不同的经济地位决定的,而等级则是法律规定具有不同身份和权利的集团。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几乎每一个阶级内部都有各自独特的等第。森严的等级制度使整个社会呈现出一个等级的梯形结构,掩盖了阶级关系。马克思关于阶级和等级的区分及其联系,使人们从等级区分中看到阶级,又从阶级区分中看到等级,对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复杂的隶属关系,有一个明确的、清晰的阶级图景。
第三,马克思揭示了阶级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特征。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而各个时代又各有自己特殊的阶级关系,这是差异性。“但是,不管这种对立具有什么样的形式,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却是过去各个世纪所共有的事实。因此,毫不奇怪,各个世纪的社会意识,尽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总是在某种共同的形式中运动的,这些形式,这些意识形式,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77]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用阶级观点考察意识形态发展史的指导线索,阐明了为什么社会意识形态的某些形式,以及宗教观念、私有观念会转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这不是植根于人性的共同性,而是因为私有制和阶级压迫是几千年来社会共同的历史环境。
马克思不仅纵向地考察了历史上的阶级斗争,而且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现实。马克思密切地结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特征、规律和必然结局,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
马克思认为,从封建社会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但他强调资本主义社会“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78]。对这种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的研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理论特有的内容。
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摆脱了以往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特征,直接表现为阶级对立。而且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也日益简单化,“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79]。以前的中间等级不断分化。由于经不起较大资本家的竞争,中间等级的下层,即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补充到无产阶级队伍中来。阶级关系的简单化,意味着社会矛盾的尖锐化。
马克思还通过全面分析资产阶级社会各阶级的状况,确定了无产阶级的革命地位。他区分了无产阶级和流氓无产阶级,指出流氓无产阶级是旧社会最下层中消极的腐化的部分,他们有时也被无产阶级革命卷到革命的洪流中来,但由于他们的整个生活状况,他们更甘心于被人收买,去干反动的勾当。他还分析了中间等级,即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的状况,揭示了它们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它们具有革命和保守的两面性质。马克思指出:“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80]马克思的论断是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比较发达的西欧各国说的。对于农业人口占全国大多数的中国来说,作为无产阶级同盟军的农民的革命力量和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马克思还通过对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所经历的不同阶段的分析,揭示了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的规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是由最初的个别工人,然后是某一工厂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地方的某一劳动部门的工人,逐步发展成全国性的斗争;由分散的、无组织的斗争,发展到组织成阶级,创立政党;由捣毁机器、烧毁工厂,发展到意识到自己的根本利益,夺取政权。这是各国工人运动的普遍性的规律。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可以大大缩短这个过程,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必须重复西欧工人运动所走过的漫长道路。
在《共产党宣言》中,从发生学的角度说,马克思还没有认识到阶级的产生是与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把以往全部人类史看成阶级斗争史。但马克思已经看到,阶级不是永远存在的,当无产阶级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阶级差别是会消失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1]马克思把“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作为阶级消灭的重要条件,并把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看成是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的思想是极其深刻的,它已经包含后来1852年给约·魏德迈信中的著名论点。
《共产党宣言》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就其基本观点来说至今仍然是正确的。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科技迅速发展,使阶级关系呈现某些新特点,但它没有驳倒而是证明了马克思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关系决定阶级结构,每一个社会都有为它的生产关系决定的基本阶级。当然在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或同一阶级的各阶层之间,其成员不是固定不变的。特别是当代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这种流动性变得越来越明显,但不能以此来抹杀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事实上,在资本主义社会,同一阶级内部的职业、工种的流动要比各阶级之间的流动大得多。即使是阶级成员之间的某些流动性,不可能也不会导致社会阶级结构的改变。在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存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用个别工人爬上百万富翁的地位,作为每一个工人都可以通过“流动”而上升到资产阶级地位的橱窗,无非是用一种抽象可能性来掩盖现实的阶级对立。
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趋向简单化,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对立的规律并没有改变。西方所流传的资本主义社会“中间阶级”化,并通过这条道路泯灭阶级对立的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毫无疑问,科技的发展会改变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例如单纯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的减少,熟练技术工人即所谓“白领”工人的增加,以及由于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而出现的经理阶层,等等,都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应该研究。但不能用职业的种类来代替阶级的划分,单纯的收入、文化程度都不是划分阶级的根据。把被雇佣的、收入较好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从工人阶级中划分出来是没有科学根据的。科技发展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结构及其发展的总趋势。资本家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不管他们是否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工人是被雇佣的劳动者(不管他们收入多少、文化水平高低、属于何种工种)。生产自动化减少对蓝领工人的需求,但增加白领工人的数目。企业的分散和规模的缩小“裁减”工人,但整个社会生产的发展又不断“创造”工人。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就是工人队伍的扩大,这是铁的规律,是无法改变的。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向全世界公开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是部不朽的著作。它当然不可能穷尽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但它所提供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至今仍然是我们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指导原则。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487—48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德]梅林:《马克思传》,15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1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145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1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155页。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197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15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104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48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15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14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47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477—478页。
[15] [法]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第1卷,371、38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6] [法]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第1卷,371页。
[17] [法]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第1卷,37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8] [法]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第1卷,374页。
[19] [法]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第1卷,62、107页。
[20] [法]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第1卷,6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6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86—8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79页。
[24] [法]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第1卷,18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5] [法]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第1卷,18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6] [法]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第1卷,188、192页。
[2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17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17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9] [法]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第1卷,23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0] [法]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第1卷,86页。
[3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30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32] [法]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第1卷,10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3] [法]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第1卷,86页。
[3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16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17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32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334页。
[3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33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343页。
[4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3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4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35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4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331、33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344页。
[4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34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3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345页。
[47] 在1891年版本中,“劳动”改为“劳动力”。
[4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33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35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354页。
[5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49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5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492页。
[5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49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5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504页。
[5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495页。
[5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4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57] [意]安·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7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9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8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1] 《列宁全集》第21卷,3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6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7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69页。
[6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77页。
[6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7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7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75页。
[6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8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95页。
[7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97页。
[7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30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98页。
[7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9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7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72页。
[7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7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92—29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73页。
[7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73页。
[8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8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9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