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沿着两个方面发展的:一方面是通过劳动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作用,发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另一方面是从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发现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物质资料生产是历史发源地的观点出发,驳斥了鲍威尔蔑视群众的唯心史观,对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作了深刻的论述。
鲍威尔一伙极力抬高自我意识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的意义。他们无视劳动者是物质财富创造者这一事实,断言工人什么也没有创造,据说“为了创造一切,就需要某种比工人的意识更强有力的意识”。在他们看来,只有他们的思想创造物才是有意义的,才算是“一切”,而工人的劳动是“平凡的工作”,是“始终是为了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的某种单一的工作”。他们把抽象的思辨活动,置于物质生产活动之上。《神圣家族》驳斥了这种“疯话”。他们说:“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甚至就以他们的精神创造来说,也会使得整个批判感到羞愧。英国和法国的工人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43]
鲍威尔一伙把真理同群众对立起来。他们以嘲笑的口吻说,群众以为自己占有许多不言而喻的真理,实际上真理与群众无关。真理是自己论证自己,群众既不能认识真理,也不能占有真理。这样,真理和群众是对立的:“它不是面向经验的人,而是面向‘心灵的深处’,它为了成为‘真正被认识了的’真理,不去影响居住在英国的地下室中或是法国库房的阁楼里的人的粗糙的躯体,而是通过他的整个唯心主义的肠道‘徐徐伸展’。”[44]群众是愚昧的,拥有真理的是“批判的批判”者们,全部真理都埋藏在他们的唯心主义肠道之中。实际上鲍威尔一伙是贫乏的,他们除了说一些空洞的、最简单的、不言而喻的东西而外,对真理一无所知,而最终会把握历史真理的是一切“真理的精华”——人类自己。
鲍威尔一伙还把群众和历史进步对立起来,他们不是把群众看成历史的动力,而是看成历史的阻力。说什么“到现在为止,历史上的一切伟大的活动之所以一开始就是不成功的和没有实际成效的,正是因为它们引起了群众的关怀和唤起了群众的热情”[45]。在他们看来,只有思想才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和鲍威尔的论断相反,马克思从物质生产是历史发源地出发,强调物质利益在历史中的作用。推动人们起来斗争的不是抽象的思想原则,而是现实的物质利益。例如在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是资产阶级的物质利益。这些口号所起的动员与鼓舞作用,正在于它反映了这种物质要求。“‘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6]
至于就广大非资产阶级群众来说,他们的热情之所以和资产阶级革命进程成反比,正在于资产阶级的革命原则,并不代表他们的实际利益,不是他们自己的革命原则,因而仅仅是暂时的热情和表面的热情而已。
同样,判断一种革命成功与否也离不开物质利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资产阶级来说是成功的,它获得了实际效果,最终满足了资产阶级的物质要求和政治要求。只有对那些非资产阶级的劳动群众来说,革命才是不成功的。因为他们获得解放的现实条件同资产阶级是根本不同的。所以同鲍威尔一伙的看法相反,法国革命之所以不成功不是因为它引起了群众的关怀和唤起了群众的热情,倒是因为它并不包括全体居民,而只代表特殊的、有限的群众,因而广大群众的热情只是暂时的、表面的。马克思由此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47]把对历史主体活动的认识提到规律性认识的高度。
鲍威尔一伙关于群众是消极的、精神空虚的物质因素,而精神、批判则是积极因素的观点,无非是黑格尔历史观的漫画式的完成,而黑格尔的历史观又不过是关于精神和物质、上帝和世界相对立的基督教宗教哲学的思辨表现。马克思用来同这种历史观相对抗的并不是关于人的本质异化和复归的观点,而是关于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这是《神圣家族》不同于《手稿》的重要之点。从此以后,马克思深入历史发源地内部,通过揭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踏上了全面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进程。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4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1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36页。
[4]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11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7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1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7]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4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8]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1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9]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14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7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1]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12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2]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127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7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4] [德]梅林:《保卫马克思主义》,26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5]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247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
[16]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13—14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
[17]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144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
[18]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102页。
[19]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117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
[20] [法]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1卷,327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21] [波]维茨·罗森:《布鲁诺·鲍威尔和卡尔·马克思》,77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22] [法]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1卷,328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2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2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24页。
[2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0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251页。
[2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239、240页。
[2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4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45页。
[3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44页。
[3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45页。
[3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4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9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4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45页。
[3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56、15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57页。
[4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5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1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5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2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0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02页。
[4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03页。
[4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0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