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关于学术机构的工作和学术前景的看法(1 / 1)

问:您从2000年起担任了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的主任和中心学刊的主编,请您谈谈这个研究中心以及它正在进行的学术工作。

答:我们这个研究中心所依托的学科点是白寿彝教授1961年创建的中国史学史编写组和1980年创建的史学研究所,具有长久的历史积累和广泛的学术影响。研究中心作为历史学二级学科研究单位,以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学的历史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心的工作致力于把史学史的研究同史学理论的研究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把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同外国史学史的研究进一步结合起来,把史学遗产的研究同当代史学发展的研究相互结合起来,形成更合理的学科分支结构,尤其是在中国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研究、中西史学比较研究两个方面,展现出中心显著的特点和突出的优势。中心目前承担着8个教育部重大研究项目:一是陈其泰教授主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成就”;二是刘家和教授主持的“中西历史、史学与理论的比较研究”;三是我主持的“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研究”;四是刘北成教授主持的“17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史学比较研究”;五是吴怀祺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研究”;六是胡逢祥教授主持的“中国近代史学思潮研究”;七是何兆武教授主持的“20世纪西方主要史学流派研究”:八是庞卓恒教授主持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历史学理论研究”。这些研究项目的设计和开展,对于学科建设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举办了多次学术研讨会,如2001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唯物史观与21世纪中国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2002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新中国史学的成就与未来”全国学术研讨会;2003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20世纪中国史学与中外史学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年10月在浙江温州举行的“史学遗产与民族精神”全国学术研讨会。今年10月在安徽芜湖举办“理论与方法:历史比较和史学比较学术研讨会”。此外还举办了一些中型学术研讨会,如“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历史教育与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等。对这些学术会议,国内重要报刊均予以报道,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这样的学术活动我们还要继续开展下去。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所做的这些工作和取得的成绩,都是在本校史学研究所和历史系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在全国史学界同行的关心和支持下取得的。研究中心作为全国史学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和学术研究的平台之一,我们应当努力把工作做好,也希望继续得到各方面同行的爱护和帮助。

问: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经过老一辈学者的努力开创以及您这一代学者的继续奋斗,已经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您对这个学科的现状和前景有什么看法和希望?

答: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全国来看,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的研究都比“**”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认识和感受。但是,社会在不断进步,学术工作包括史学工作也应不断发展,不断有新的成绩被创造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以为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的研究仍然面临着许多艰巨的工作和课题。从现状来看,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这门历史学的首位二级学科,还没有被史学界置于应有的位置来对待,甚至还没有被一些高校历史学科的院系列入教学计划,有的历史学科院系至今没有这个专业的教研室。这种现状,反映出人们在思想认识上和实际工作上都存在着忽视或轻视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这个二级学科的倾向,这显然不利于这门学科的健康发展,进而也影响到整个历史学科的发展。这是因为,不论是历史学的理论,还是历史学的历史,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它们都是基础性的东西。理论作为学科的指导性的原则和方法,学科史作为学科的发展源流和学术积累,无疑都是本学科的基础。对于这一点,我们大家都有进一步提高认识的必要。与此相关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社会问题,那就是历史学究竟有什么用处?这里,我想说一句发自肺腑的话:如果我们不能从学科的理论和学科的历史结合上来探讨这个问题,那么就很难向人们说明历史学究竟有什么用处。这些年来,历史专业的人才没有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有的历史学科的院系在萎缩,我们史学工作者是不是也有一定的责任呢?

此外,从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来看,我以为不论在学科理论方面,还是在学科历史方面,都有不少有待提高、有待深入、有待开拓的领域。如历史学的理论,包括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这两个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的领域,都有待于深入的研究。比方说,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历史理论体系的建设,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又比方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就,对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的发掘、清理、阐述等,也都是很重要的课题。再如历史学的历史,对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的发掘和研究,大家已经有所关注,也有一些研究成果问世,但总的来说,这方面的工作还仅仅是起步。又如对于外国史学思潮和流派的认识,还有待于从介绍、评述走向深入的研究,甚至可以尝试着用中国的学案体写出这方面的专门著作。还有,在研究方法上,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外史学家对话,使外国同行更多地了解中国史学,开展中外史学的比较研究也是很有必要的,等等。以上这些方面的研究,有的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有的也开始受到重视,我们要总结其中的经验、问题,也要摸索继续发展的路径。

问:谢谢您花费这么多时间和我一起来回顾您个人的治学历程,讨论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学科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我想,您的这些谈话和见解,对于从事这门学科研究的同行,尤其是对于中青年同行来说,肯定会有所启发。祝愿这个学术领域在21世纪兴旺发达,也祝愿您在这个领域取得更多的成果!

答:我要谢谢你采用这种访问的方式,使我有机会来回顾自己的治学道路、研究心得和今后努力的目标。俗话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话对所有人都适用,对我也不例外。我还要继续努力,争取不断有新的长进。我相信,在全国同行的共同努力之下,再经过一二十年,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这门学科,当有更大的成就和更新的面貌。

[1] 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