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史学观
我们所树立的正确的历史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这是因为:唯物史观要求研究全部历史,也可以说是研究整体的历史;唯物史观告诉人们,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因而是有规律可循的;唯物史观要求人们用辩证的观点、方法看待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这是因为唯物史观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唯物史观最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于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正确的史学观,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对历史学的性质、功用、研究方法以及史学家的自我修养等做科学的说明。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参考李大钊《史学要论》一书的第二章,即“什么是历史学”,也可以参考我的一篇文章,即《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学观》,载《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二)认真阅读史学名著
史学名著在思想上、学术上和审美情趣上都会提高我们的修养,也有益于我们端正人生态度。
读哪些史学名著呢?中国史学这么多,从何读起呢?老一辈史学家有一句话:打开“二十四史”,从何看起?我衷心向大家推荐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的七十列传写得非常深刻,各种代表人物都写到了,对我们有很多启迪。《史记》的本纪,是我们讲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最主要的依据,其中《五帝本纪》从黄帝写起。读一读《史记》会对我们产生很大的影响,看到这些人物是如何“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读完《史记》后,如果还有兴趣,可以读《汉书》和《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不要一开始就读,因为它是编年体,不是很好读。南宋朱熹跟他的学生说,先读《史记》,《史记》中同一件事情可以在不同的地方讲到,纪里也有,传里也有,读来读去印象也就深刻了。而《资治通鉴》中,一件事情只能在一个地方讲到,讲过就不再讲了。我们要有一定的史学修养后再读《资治通鉴》,它也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在南宋以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史学上讲“两司马”,他们代表了史学上的两座丰碑。所以我们要讲史学修养,就要更多地接触一下《史记》和《资治通鉴》。西方的史学名著也很多,可以读一读希罗多德的《历史》、塔西佗的《编年史》,都是较早的史学名著。一个人的人文修养,如果不知道《史记》等史学名著,就很难说他在历史学上有一定的修养。如果还有同学想对史学理论有所了解,可以读一下刘知幾的《史通》和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我几次建议将刘知幾、章学诚写入中学课本,但没有被采纳。这两本书都是关于历史学的理论著作。我觉得通过读这些书,可以培养我们的史学修养。同学们都很年轻,应该在这些方面多下一些功夫。
此外,我们还可以读一读当代史学家的名作,比如,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范文澜、蔡美彪等所著《中国通史》1—4册),又如翦伯赞的《中国史纲》等。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马宝珠女士主编的《20世纪中国史学名著提要》,可以翻阅一下,对其中感兴趣的著作也可以进行精读。
(三)培养问题意识
1.问题意识重要性
什么是“问题意识”?这似乎没有一个规范的定义,按我的理解,“问题意识”就是具有自觉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思想准备与实际能力。
那么,什么是“问题”呢?简要来说,问题就是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如相互抵触的,相互补充的,彼此近似的等,这些都可以成为“问题”。
重要性:训练我们的思维,这是学术研究的起点,进一步说也是创新的前提。
2.如何积累问题,从哪里获得“问题”
——从阅读中获得。这是最直接的,而且前人的启发至关重要;
——从资料积累中获得。这要经过思考和比较才能获得;
——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中获得。这要具有关注现实的素养;
——从史学与社会的关系中获得。这要对史学的社会功能有深刻的理解;
——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中获得。这主要是关注揭示规律的现象,不是简单的比附。
3.哪些“问题”具有创新的意义
一是前人不曾提到过,且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
二是前人提到过,但论说不够全面、不够深刻,进而进行新的研究并提出新的见解。
三是前人虽然涉及过,但是结论却是错误的,起而为之纠正。
四是发现了新的材料用以重新证实旧有的问题。
五是采用新的方法论述某个问题,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从而推进了治史的进程。
六是有分量的商榷文章,虽不能推翻旧说,但却提出了一种新说,等等。
一言以蔽之,人们谓之提出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者,即可称之为“有新意”,或者是“创新”。
[1] 2008年6月6日,在廊坊师范学院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