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向“通识”的境界攀登(1 / 1)

(一)“专”与“通”的辩证统一

前面讲到,“专精”与“通识”是辩证的统一。“通”与“专”或“博”与“约”的关系,一方面是知识总量上的界定,另一方面更是学术见解上的对应。由博返约,从表面上看是论述问题由一般走向具体,但从见识上看,是由泛泛而论走向深入阐述了。由“专”到“通”,从表面上看是从具体走向一般,好像深度不够了。但是“通”的过程所带来的积极效果,却是“专”本身所达不到的。这是因为:第一,由于“通”,可以使“专”的定位更加准确;第二,由于“通”,可以发现原本存在于“专”的范围内的重要问题,进而扩大了“专”的范围。这都有助于“专精”的发展。

(二)怎样攀登“通识”的学术境界

中国学者历来重视“会通”“通变”,“通识”是学人永远要追求的目标。尽管我们的努力总是不足以达到应有的境界,但这种努力终究会起着积极的作用。

怎样攀登呢?我结合中国史学史的研究讲一点认识,供大家参考。

第一,中国史学史是一门专史,对它的认识必须做到“通”(“通”是相对的)。因此,不论研究其中任何一段,都应置于“通”的长河中考察,故必须通读中国史学史的有关著作。

第二,史学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同当时的社会尤其是当时的政治有密切的关系,故研究某一时期的史学,必须关注这一时期的社会,尤其是这一时期的政治,以揭示史学同政治的关系。

第三,史学的发展总是以一定的历史发展为基础,只有深入认识了历史的发展,才有可能正确地认识史学的发展。因此,中国史学史研究者必须通读中国通史,使自己具备一定的通史知识,以求对中国史学的更准确地把握。

第四,当今的史学工作者,不论是“专精”还是“通识”,都应有正确的历史观为指导。因此,必须在理论方面有一定修养。选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是提高这种修养的正确途径。

第五,以外国史学为参照,也是走向“通识”所必需的。

在当前世风、学风和文风都存在不少问题的情况下,我同大家一齐探讨治学上“专精”与“通识”的问题,总还是有一点意义的。我愿以此同大家共勉。

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1] 2006年12月18日,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