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怎样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1 / 1)

在明确了历史学的学科属性和社会价值的基础上,历史学作为我们的一个精神家园的重要地位,就不难理解了。因此我用这一提法来概括我对历史学的认识:历史学是什么?是我们的一个精神家园。我接触到的一些同学特别欣赏“精神家园”的提法。我学史学史也有很多年了,没有用过这个词,因为这个词浪漫,但是放在这里我觉得非常恰当。“我们的一个精神家园”,我没有说“我们的精神家园”,我要加上“一个”字样的限制词,因为我们讲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并不排斥其他学科的重要性。哲学是不是我们的一个精神家园呢?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不是我们的一个精神家园呢?应该都是。但是历史学要让人们认识到它是我们的一个精神家园,我们还要做许多工作,尽管它本应如此。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从三个方面讲一点认识。第一,关于民族精神。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首先就要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毫无疑问,作为炎黄子孙,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当然要具有民族精神,不能丧失民族气节,这应该是我们这个精神家园里面最重要的部分。那么我们要问,民族精神从何而来?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历史知识,还谈什么民族精神。如果对历史学不重视,还谈什么民族精神。历史学是启迪我们民族精神不竭的源泉。不懂得历史,不懂得中华文明,不懂得中华文明曾经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和伟大贡献,还谈什么民族精神?同学们,我想到这里,我有时候真的不理解,历史学这么重要,不应当有人对它有误解,不应当有人轻视它,甚至于鄙视它。反之,如果有这种情况,那是一种悲哀、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我们自己所从事的这个学科的意义和价值,我们首先从这当中汲取力量,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的人生有丰富的内涵。不仅仅是为自己、为民族。我常常想,民族精神意味着什么,它是由哪些因素凝聚起来的,我实在说不清楚。但是当我想到屈原,想到李白,想到长江、黄河,就有那种感情,这种感情不就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吗?清朝有位黄遵宪,是外交官,也是诗人,也是史学家。黄遵宪写过一本史书《日本国志》,很重要的一本著作。因为他在日本当外交官,写了一本日本史,用中国志书体裁写的一本《日本国志》。黄遵宪有一句诗,叫作“寸寸河山寸寸金”。那就是说祖国的河山是无价的,我想这种感情就是民族精神。如果我们不知道《诗经》,不知道屈原,不知道李白、杜甫,还有好多好多杰出的文学、艺术、科学成就等,民族精神从哪里来?所以,民族精神从根本上说是来自对于我们民族的历史,对于我们先人在文明史上的创造的热爱和无限崇敬而产生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情感,这就是民族精神。因此,不懂得历史,行吗?不懂得历史,能有这种发自内心的深厚的感情吗?最近几年我参加过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所组织的一些活动,其中包括祭祀黄帝陵,祭祀炎帝陵,还有其他许多学术研讨活动。炎帝和黄帝在我们看来是传说,既然是传说,为什么我还要去参加这样的活动呢?因为我觉得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远祖的象征。我参加这些活动有一个主要的根据,也可以说有一个历史学上的根据,就是司马迁的《史记》第一篇《五帝本纪》。《五帝本纪》从黄帝写起,司马迁以后许许多多历史学家写中国历史也从黄帝写起,这件事情从司马迁算起已经2000多年了。这种思想上的认同、文化上的认同、历史上的认同,已经非常深地扎根在我们的民族当中,这已经成为人们的一个共识,这种共识对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巩固、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我很积极参加炎黄文化研究会的活动。我想这个研究会所做的工作反映了民族精神,是我们的一个精神家园。

第二,关于忧患意识。一个人也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好,总应该有忧患意识,可见,忧患意识反映了人们对人生、对社会的积极态度,是一种自信的精神。中国古代许许多多的历史学家及其著作,都贯穿着这种忧患意识。司马迁写《史记》,他已经看到了汉武帝盛世出现的问题了,所以他说:“见盛观衰”,他很忧虑,所以他写的汉武帝的本纪《今上本纪》,就批评汉武帝。但我们现在读《史记》没有《今上本纪》而是《武帝本纪》。《武帝本纪》是后人把司马迁《史记》中另一篇文章《封禅书》拿来代替《今上本纪》。这里我们要特别提到清朝的一位思想家龚自珍。龚自珍讲:“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要想懂得大的道理,懂得事情发展的形势,懂得历史发展的法则,必须首先要研究历史,即所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我在这里要引用龚自珍的另外一句话,很值得我们思考,他说:“士大夫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当以良史之忧忧天下。”他说士大夫读书接受了史官和史学家们3000年来所写的各种史书(他说的3000年比较准确,大致是从西周有国史出现到他那个时候——19世纪中叶)“当以良史之忧忧天下”,即学习优秀的史家的那种忧患意识来考虑天下的治乱盛衰。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引起我深深的思考。龚自珍这样一个进步的思想家,有近代意识的思想家,为什么要讲这个话?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些明君,有更多的贤臣,龚自珍为什么不说“当以明君之忧忧天下”?例如,唐太宗忧患意识还是很重要的,至于贤臣那就多了,像魏徵这样的人也是不少的。为什么龚自珍不说“以贤臣之忧忧天下”?而他偏偏要说“以良史之忧忧天下”。我思考过很久,明君之忧、贤臣之忧和良史之忧区别在哪里,我现在还不能给自己做出圆满的回答,但我也试着来说明这个问题。明君之忧、贤臣之忧,因其身份的关系,他们更多的是考虑到当前的问题,由于当前的问题,要解决它,不免要多一点忧患意识,这是可以理解的。而良史之忧,他们的忧患意识是有丰厚的历史经验的积累,他们所考虑的不完全是根据眼前的问题提出来的,他提出问题是带有一种规律性的认识。“良史之忧”,龚自珍这句话反映了我们中国古代以来的历史学家的一种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这种忧患意识,是我们精神家园的一个部分。我最近看到中央电视台一个访谈,有一位科学家讲了:我们的“神舟六号”飞船上天了,这是很大的成功,举国欢呼。这位科学家讲这是应当的,但是他说:“我们和先进国家的航天技术相比还差得很远很远,我们不能够完全沉浸在一片欢腾当中。”这就是忧患意识。我们今天讲农民问题、中部问题、西部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不能仅仅看到东南沿海发展起来了,不能仅仅看到有少数人先富起来了,还要看到落后,甚至是贫穷。中国的农民不普遍地富起来就很难建设小康社会。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多一点忧患意识。从我们每个人自己来讲,不要忘记了历史学是忠实的伴侣,都要有一点忧患意识。不要有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我们从事历史学的学习,我们要从我国古代的史学家所写的著作里头去发现他们的思想境界。他们为什么要写这些历史书,目的何在?20世纪80年代,我比较关注中国近代的几位史学家,包括魏源、黄遵宪、王韬,还有边疆史地的研究者张穆、姚莹、何秋涛这些人。当我读到他们所写的书的时候,就深深地被他们那种忧患意识所打动。姚莹,是我们安徽人。他写过一部书《康輶纪行》。在鸦片战争时期,他曾经在台湾率领军队抵抗英军,后奉命考察西藏,曾两次进藏。《康輶纪行》就是他两次进藏考察的札记。我读到它的时候,感到晚清有一批士大夫,真正是忧国忧民。在这部书里面我们看到,作者认识到当时沙皇俄国、英国殖民主义者是如何在觊觎中国的西藏。他指出,外国人研究中国的文字、研究中国的文化,下了很大的功夫,而中国学人研究外国就差远了。所以他呼吁国人应当加强对外国的研究。张穆考察内外蒙古,在森林里头看到了有些标识,木头牌子做的,他以为是路标,仔细一看原来是沙皇俄国的间谍所做的标记,记下这个地方有什么宝藏,张穆大为愤慨。我们生活在今天,我们国家还处在发展当中,是发展中的国家,我们不能够陶醉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尤其是在我们的思想深处,要建立起一种忧患意识,将来不论你们从事什么职业、在什么岗位,都要有为民族、为国家忧患的心情。这种意识,这种心情,是我们的精神家园的一个重要的支柱。

第三,关于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对此都有着深刻的认识。我们热爱我们的国家,热爱我们祖国辽阔的土地,我们因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因为中华民族、中华文明曾经对人类的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世纪,从唐初开始的上千年中,中国一直处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后来中国落后了,落后的原因有种种不同看法。有人说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落后了;有人说清兵入关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落后了。我曾跟明史专家顾诚先生请教过这个问题,诚恳地建议他就这问题做全面的研究,写一本专著。我认为写这本书对于我们认识历史一定有极大的帮助,可惜顾先生已经去世了。我相信,这样的著作终究会有人写出来的,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19世纪中叶爆发鸦片战争,那就不仅仅是中国落后,中国处于挨打的地位了,究竟什么原因?有人也在探讨,譬如说中国的儒家思想讲经学,不重视科技,束缚知识分子思想,尤其是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为了要进入仕途,就不可能在科学技术上面发展等,这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写了《中国科学技术史》,他要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他认为中国在古代科技方面有辉煌的成就,但是后来不行了。可见,在历史上有些事情不那么简单。怎么很好地去总结这个问题,阐明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姚莹的《康輶纪行》,建议同学们读一读,这是我们乡贤,他那种爱国的情结,很令人感动。我在读初中的时候,反复读过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现在这书很少见到了。《可爱的中国》字里行间充满了爱国**,东三省丢掉了,山河破碎,国人扼腕。我们仿佛听到了方志敏在怒吼,在呼喊,没有这种情感注入我们的血液当中,爱国主义是空谈,不读历史书怎么能行呢?历史学在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精神培育方面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是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史学作为人类的一个精神家园,具有普遍的意义。但是,由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各有特色,与之相应的史学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中国历史因具有不曾间断的连续性,故中国史学同样具有连续性的特点,成为反映不曾中断的、连续发展的中华文明的伟大记录;同时,中国史学因有悠久的历史而积累了丰富的遗产,产生了许多珍贵品;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故中国史学还具有反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的特点;中国史书有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生动的表述,故历时愈久而愈益显示出生命的活力。这就是中国史学——我们的一个精神家园的独特的风采。

[1] 2005年10月,在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的演讲。本文是根据作者2005年10月在安徽师范大学的一次演讲录音整理稿写成。安徽师范大学梁仁志、陈敬宇同志为整理录音,费时费心,我衷心地表示感谢。刊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