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史学中的人本思想传统——重视人在历史中的作用(1 / 1)

从史学发展来看,发现并且不断加深对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的认识,是史学不断进步的表现,也是人文精神在史学中得以确立和不断发扬的过程,历史是怎么运动的,谁在支配着历史的命运?曾经有过种种解释,有一种很古老的解释,认为是“天命”决定的。经过漫长的历史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客观的历史运动不是天命决定的,是人事决定的。从我国历史上看,在西周以前,人们都认为社会历史是天命决定的。西周以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世间的这些事情,善恶、治乱、盛衰,是由人自身决定的。这种思想经历了漫长的道路。到了西汉司马迁的时候,他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成果,真正认识到了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他的伟大之处,不仅认识到了这一点,而且还用他的《史记》这部书把他认识到的这个思想非常有分量地反映出来。《史记》是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它的本纪是写帝王;世家是写诸侯和特殊的人物,比如,孔子、陈涉;更多的部分是列传,写了各阶层代表人物。这在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上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就是说司马迁不仅认识到了人在历史中的决定作用,而且在历史著作中表述出来了。在公元前一世纪前后,司马迁完成了这样一部不朽著作。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不妨读一读《史记》的《太史公自序》,它就是《史记》的最后一篇。他为什么要写七十列传。我们知道历史中出现过多少人啊,在这么多人中,哪些人要写到历史书中来,历史学家是有选择的。司马迁用什么标准来写,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我想引用他的几句话:“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3]什么意思呢?扶义倜傥,是说要做一个正直、又很潇洒的人。不令己失时,是说要有见识,能够看清时势,不让自己错过历史机遇。第三句话,就更有分量了,“立功名于天下”,是说有一种责任感。他把这些人写到《史记》的七十列传中,我们想想这几句话对我们是不是很有启发。这样一个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他为什么这样考虑问题,他这样考虑对我们后人有什么启示?我想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近几年来,我研究中国史学史,研究历史理论,逐步认识到,司马迁这部《史记》是真正在我国史学上确立人本思想基础的一个标志。我们可以有充分根据地来说,中国史学有深刻的、长久的、丰富的人本思想。大家都知道“二十四史”。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一直到清朝人撰写的《明史》,共二十四史。这“二十四史”都是按照司马迁《史记》这种体裁撰写的,称作纪传体,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作综合体,是以人物为中心,还包括历史进程、朝代更迭、各种制度以及天文、地理等。尽管这里面有时候也说到天命,但是“二十四史”本身实际上是写人,是写人的活动。这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像中国“二十四史”这样有这么多的人的活动被记载下来,如此连续不断地反映了我们中华文明发展的过程,非常了不起。“二十四史”是以人物为中心,是人本思想一直贯穿下来的标志。在这里面,有两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是天命和人事的关系,就是历史的运动,不是由天命决定的,而是由人事决定的。史学家们不断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讲人事的重要,天命逐渐被排除出历史认识的领域。二是在重人事的过程中,又碰到一个问题,人事中是圣人重要呢,还是生人(生民)重要?举例来说,唐取得天下,这是圣人之意呢,还是生人之意?这个问题是柳宗元提出来的。柳宗元是大家都知道的,是一个文学家、诗人、思想家,同时他也写过一些史学著作。柳宗元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大唐得天下是圣人之意,还是生人之意?他回答,大唐得天下是生人之意,也就是说是民众之意。在唐代初年,唐太宗和大臣们经常引用一句古话: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舟也。水,民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这句话最早出于《荀子》,在唐代史学家吴兢所写的《贞观政要》这部书里面一再被称引。[4]我们看到古代的一些杰出的史学家、政治家们很重视一个问题:历史运动究竟谁在起决定作用。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们已经自觉地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但是他们有这种思想的萌芽,这是史学传统中的人本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有真理性的因素。所以我们讲史学传统中的人本思想,它里面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天命和人事的关系;一个是圣人和生人(生民)的关系。这两个关系不断地得到解释,进而就探讨在这两种关系的背后还有什么在影响历史的运动?他们探讨的又一个理论问题,就是时势和事理。他们认为,时势是可以看到的,事理就看不到了,理是带有法则和规律的性质。人的活动是不能离开时势的。这对我们研究历史很有意义。一个人,一个杰出的人,要有一定的历史舞台,否则他也是不能发挥作用的。时势能够使一些人在历史运动中发挥出重大的作用。比如,刘邦手下一批人,原先都是很普通的人,后来跟着刘邦打天下,成为开国功臣,萧何,曹参,周勃……都是这样的人。隋文帝手下一批人,“监厨”的,“典家事”的,“以渔猎为事”的,都很普通,“困于贫贱”,但后来跟隋文帝南下灭陈,成了隋朝的开国功臣。史学家讲,风云际会,使最普通的人扮演了英雄角色。史学家探讨人在历史中的作用,认为要有一定的环境,要有一定的舞台,要有一定的条件,这对我们今天也有启发。史学家们还指出,在一个特定的时势的背后,它是有理、有规律在支配着;当然,我们不好把“规律”强加古人,但是他们认识到有一定的事理在起作用。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大史学家王夫之讲,理包含在势当中,势是可以看到的,理是看不到的,但可以意识到。我想这样一个传统对我们今天还是很有启发的,我们究竟在历史运动中扮演什么角色,如何“立功名于天下”?这是值得每个人深长思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