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用一句很朴实的话说:历史学就在你身边,并且与你终身相伴。我想这不是过分夸大了历史学的存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学习、工作、前途,以至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都不能离开历史学,所以历史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都在“亲历历史”,都有自己所生活的年代的历史。我们将来要有所发展,不论做什么工作,是不能没有历史学的知识和修养的。有一年我给理科博士生讲课,我问他们读过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没有,他们说没有,我说,李约瑟花了几十年工夫,在全世界范围内聘请了几十位学者写成这样一部书,作为自然科学的博士生,连这个书都不关注,我们怎么来发展,怎么来谈自身的修养呢?我们都知道,李政道、杨振宁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做报告,大家都愿意听,听什么呢?不是听他们的专业知识,是听文化修养。他们的文化修养反映了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传统,这是他们之所以在国内普遍受到敬仰的重要原因。所以我想同学们无论以后从事什么工作,历史学都会伴随着你,对你有所帮助。我的学生中有人当了领导干部,他们有时对我说,在大学期间学习中国历史对自己现在做好工作有很大帮助,常常想到历史上的一些事件和人物,想到前人的嘉言懿行,这对一些问题的处理都非常有用。我这里还想引王夫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写过《读通鉴论》,其叙文说《资治通鉴》一书:“国是在焉,民情在焉,君道在焉,臣仪在焉。”国家、人民、君主及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怎么要求自己都讲到了。他说读了《资治通鉴》,你事业发达时固然会充满自信,即使在逆境中,也会懂得如何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王夫之是一个思想家,也是一个史学家,他是从各方面对《资治通鉴》进行评价的,这说明历史知识、经验、智慧,对我们都是有影响的,它就在我们身边,不会离我们很远。
这里我想引一段李大钊的《史学要论》里的一段话,来说明历史和我们究竟有什么关系,《史学要论》共六章,第六章的标题是“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其中说道:“过去一段的历史,恰如‘时’在人生世界上建筑起来的一座高楼,里边一层一层的陈列着我们人类累代相传下来的家珍国宝。这一座高楼,只有生长成熟踏践实地的健足,才能拾级而升,把凡所经过的层级、所陈的珍宝,一览无遗;然后上临绝顶,登楼四望,无限的将来的远景,不尽的人生的大观,才能比较的眺望清楚。在这种光景中,可以认识出来人生前进的大路。我们登这过去的崇楼登的愈高,愈能把未来人生的光景及其道路,认识的愈清。无限的未来世界,只有在过去的崇楼顶上,才能看得清楚;无限的过去的崇楼,只有老成练达踏实奋进的健足,才能登得上去。”[3]可见历史对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来讲是多么重要。我们知道李大钊是伟大的革命家,他同时还是杰出的史学理论家。
最后,我想讲讲我们怎样提高自身的史学修养,这里提出几条建议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要确立关于史学的正确观念。这就是说对历史学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史学是严肃的、重要的、有益的。我想回顾一下历史,在20世纪80年代,全国有一个史学思潮叫“史学危机”,在那个思潮里,大学历史系的有些学生感到面有愧色,因为历史学被认为是无用的学问。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两个学生在火车上谈话,当说到专业时,学历史的同学就难以启齿了。历史学居然沦落到了这样的地步。我想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把历史学放到适当的位置。这当然和社会有关系,社会对历史学的位置有不公正的处理,当今市场经济盛行,读历史可能会影响到将来的生活条件,这是客观存在,但历史学的价值并不应因此而被贬低。我们不应当用物质回报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学科的价值,这是我们在理性上应当明确的。在实际上,每位同学都有选择的余地,但在理性上,我们应该对这个问题有个正确的态度。如果我们认为历史学没有用处,我们就会轻视它,如果我们真正看到了它在社会中的重要位置,看到了它对我们民族、国家、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那么我们就会重视它,所以我想,观念的改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确立一个对待历史学的正确观念,要看到它是一个严肃、重要、有益的学科。
第二,要从阅读史学名著做起。我们讲历史是什么,历史学是什么,它有什么价值等,都要从接触史学著作入手,这样才能有真正的感受。那么中国史学这么多,从何读起呢?老一辈史学家常常提到一句话:打开一部“二十四史”,从何处看起?我衷心地向大家推荐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的七十列传写得非常深刻,各种代表人物都写到了,对我们有很多启迪。《史记》的本纪,是我们讲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主要的根据之一,其中的《五帝本纪》从黄帝写起。读一读《史记》会对我们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会看到司马迁笔下这些人物是如何“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同学们读完《史记》后,如果还有兴趣,可以读《汉书》和《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不要一开始就读,因为它是编年体的,不是很好读。南宋朱熹跟他的学生说,先读《史记》,《史记》中同一件事情可以在不同的地方讲到,纪里也有,传里也有,读来读去印象就深刻了。而《资治通鉴》中,一件事情只能在一个地方讲到,讲过就不再讲了。我们要有一定的史学修养后再读《资治通鉴》,它也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在两宋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史学上讲“两司马”,他们代表了史学上的两座丰碑。所以我们要讲史学修养,就要更多地接触一下《史记》和《资治通鉴》。西方的史学名著也很多,同学们可以读一读希罗多德的《历史》、塔西佗的《编年史》,这些都是较早的史学名著。一个人,如果不知道《史记》等史学名著,就很难说他在历史学上是有一定修养的。如果还有同学想对史学理论有所了解,可以读一读唐代史学家刘知幾的《史通》和清代史学家章学诚的《文史通义》,这两本书都是关于历史学的理论著作。我想通过读这些书,可以培养我们的史学修养。同学们都很年轻,我想应该在这些方面多下一些功夫。
第三,要表现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要逐步培养起历史地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从事于各行各业的朋友,包括学术界的朋友,在讨论问题时,由于缺乏这样的方法,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对一个人物或事件都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要把他们放在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认识,而不是把我们今天的价值标准强加给历史,只有这样才会接近于正确,可以避免片面性。这种历史地看待问题,历史地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的各个角落、各个方面,这是每个人都应掌握的。
今天我们讲了历史学是什么,共讲了三个方面:第一,历史是什么,人们能不能超越历史;第二,历史学是什么,历史学有什么功用;第三,历史学距离我们有多远,怎样提高史学修养。
今天我要讲的就到这里结束,谢谢同学们!
[1] 2007年11月11日,在苏州大学的演讲。
[2] 李大钊:《史学要论》,《李大钊全集》第四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55页。
[3] 李大钊:《史学要论》,《李大钊全集》第四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07~4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