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罗林森
贝希斯敦波斯楔形文字与英语释义对照图
铭文A:
1.我是大流士[1],伟大的王,众王之王,波斯王,诸省区之王,海斯塔斯皮斯之子,阿尔沙米斯之孙,阿契美尼德族人。
2.大流士王说:我的父亲是海斯塔斯皮斯,海斯塔斯皮斯之父是阿尔沙米斯,阿尔沙米斯之父是阿里亚拉姆涅斯;阿里亚拉姆涅斯之父是泰斯皮斯,泰斯皮斯之父是阿契美涅斯。
3.大流士王说:因此,我们被称为阿契美尼德族人。自古以来本族就是贵族,自古以来本族就是王族。
4.大流士王说:在我之前,本族已有八个人出任国王。我是第九个。我们九个人相继为王。
铭文B:
僧侣高墨塔[2]散布妖言说:“我是斯梅尔迪士,居鲁士[3]之子;我是王。”
铭文C:
阿辛纳[4]散布妖言说:“我是埃兰的王。”
铭文D:
尼丁图·贝尔[5]散布妖言说:“我是尼布甲尼撒,纳波尼德[6]之子;我是巴比伦的王。”
铭文E:
弗拉欧尔铁斯[7]散布妖言说:“我是赫沙什里塔,属于基亚克萨雷斯[8]家族;我是米底国的王。”
铭文F:
马尔提亚[9]散布妖言说:“我是乌玛尼什,埃兰的王。”
铭文G:
特里坦塔伊赫米斯[10]散布妖言说:“我是撒迦提亚的王,属于基亚克萨雷斯家族。”
铭文H:
瓦希亚兹达塔[11]散布妖言说:“我是斯梅尔迪士,居鲁士之子;我是王。”
铭文I:
阿尔哈[12]散布妖言说:“我是尼布甲尼撒,纳波尼德之子;我是巴比伦的王。”
铭文J:
弗拉达[13]散布妖言说:“我是马尔吉安纳的王。”
本文节选自《贝希斯敦波斯楔形文字铭文》第十卷,[英]罗林森著,剑桥:皇家亚洲学会杂志,1846—1851年,第27—39页。选文由贾麟译。
【导读】
本文节选自英国古典语言和历史学学者罗林森的《贝希斯敦波斯楔形文字铭文》。
罗林森(1810—1895),英国军官、东方学家,以“楔形文字之父”的称号闻名于世。他为破解古波斯、巴比伦和埃兰语楔形文字做出了最为主要的贡献,为解读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提供了重要线索,大大扩展了世人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认知的广度与深度。
1835年,罗林森被任命为波斯库尔德斯坦省总督的军事顾问。在波斯履职期间,他对当地古老而珍贵的碑铭文物——一处用三种楔形文字镌刻在贝希斯敦山悬崖峭壁上的记述性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经过解读得知,这处摩崖石刻是由公元前500年统治着广大波斯帝国的大流士一世设立的。它记载了大流士一世取得王位的经过,并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从1835年开始,罗林森多次冒着生命危险,爬上那面严峻且陡峭的岩壁,摹写和拓制成铭文的复本。前后将近16年的时间里,罗林森借助现代波斯文与古典文献知识译释了该铭文,他所发表的“贝希斯敦大流士三语岩刻楔形铭文”的相关著作成为欧洲学者们释读楔形文字的重要依据,也为历史学家提供了一部可以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早期字典”的范本。
该石刻铭文用古波斯语、巴比伦语和埃兰语三种楔形文字刻成,是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在位时修建,记录了其镇压高墨塔政变和各地叛乱,以及其取得王位的详细经过。石刻雕塑描绘了大流士将反叛他的9个王中的一人踩在脚下,其他8个捆成一串站在他的面前。从被大流士踩在脚底的高墨塔开始,从左到右依次为:高墨塔、阿辛纳、尼丁图·贝尔、弗拉欧尔铁斯、马尔提亚、特里坦塔伊赫米斯、瓦希亚兹达塔、阿尔哈、弗拉达,所有叛王的排列顺序依照其被处死的时间先后。
此段选文是作者于1846年至1851年出版的,正值其破译工作进展迅速的巅峰时期。《铭文》不仅是对楔形文字这一重要出版符号的历史性记载,也是研究阿契美尼德王朝早期历史的珍贵史料。作为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它第一次向世人详细地介绍了阿契美尼德王朝早期的历史。其二,它全面记载了前522年—前520年的历次政治动乱。其三,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波斯帝国早期的阶级状况,对于我们了解帝国初期斗争有所帮助。其四,它在许多方面订正并充实了古典作家关于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记载,从而使人们有可能认清阿契美尼德王朝初期历史的真实面貌。
通过阅读此段选文的内容可以得知,楔形文字作为古代两河流域最为重要的出版符号,对于记载历史事件以及传承悠久文明均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显著作用。选文中的十段铭文,除了第一段为大流士对自己王族身份的介绍外,其余九段皆为大流士对他九个政敌的负面评判,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他“铁腕统治”的手段,以及对自己敌人残忍无情的杀戮与咒骂。所刻楔形文字言语中也大多饱含对大流士功绩的赞美与歌颂,而鲜有中立或批评之辞。可以想见,大流士当年必然下令经过反复删减修改之后,才叫人用楔形文字将其“辉煌的一生”刻在贝希斯敦悬岩上。而将这种古老而神秘的历史文明传达到现代的纽带,正是不朽的楔形文字这一出版符号。
古波斯楔形文字的成功释读可以说是19世纪古代东方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它的楔形符号虽然比较简单,属于纯粹的拼音文字,但它的成功释读为其他更为复杂的楔形文字破译工作开辟了道路。也从而在不久之后的未来奠定了一门新的历史科学——亚述学的基础。大量楔形文献的释读,描绘出古代东方和古典社会所经历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样貌,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古代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旧有观念与认识。从这个层面来讲,可以说古波斯楔形文字的成功释读是亚述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在它之前是充斥神话和传说的朦胧时代,而在它之后则是曙光初照的科学时代。
(贾麟)
[1] 大流士:波斯帝国君主(前558—前486),出身于波斯人阿契美尼德家族支系。不仅是波斯帝国的伟大君主,也是世界历史上的著名政治家之一。
[2] 高墨塔:或称伪斯梅尔迪士或伪巴尔迪亚,波斯拜火教僧侣,是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的一个篡位者。
[3] 居鲁士: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第一位国王(约前558—前529年在位),是古代波斯帝国的缔造者。
[4] 阿辛纳:曾作乱于埃兰,后被大流士斩首。
[5] 尼丁图·贝尔:曾作乱于巴比伦,与大流士军队激烈交战后被生擒。
[6] 纳波尼德:古巴比伦最后一位本地出身的统治者,阿拉米人,公元前539年被俘于居鲁士,古巴比伦国灭。
[7] 弗拉欧尔铁斯:第二任米底国王(约前665—前633在位),第一任米底国王迪奥塞斯之子,接替父亲统治米底王国。后被大流士割去五官示众。
[8] 基亚克萨雷斯:是古代西亚米底王国的第四任君主,在位期为前625—前585,共40年。
[9] 马尔提亚:曾作乱于埃兰,后被部下斩首献与大流士。
[10] 特里坦塔伊赫米斯:曾与大流士军队在米底交战,战败后被割去耳鼻示众。
[11] 瓦希亚兹达塔:曾作乱于波斯,与大流士军队交战后被生擒,钉死在十字架上。
[12] 阿尔哈:亚美尼亚人,曾作乱于巴比伦,被大流士生擒后钉死在十字架上。
[13] 弗拉达:马尔吉安纳省叛乱之后被推为首领,与大流士军队交战战败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