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文】
文字符号、语法、书吏及文书[1] [古印度]考底利耶
文书对君主意义重大,因为它们是战争与和平的基石。
因此,一个人必须有着大臣的才干,还需要熟知各种习俗,才思敏捷,行文清晰易懂,善于阅读,才能被任命为书吏(lékhaka)。
这样的一个书吏,往往聚精会神地听君主的指令,仔细思考正在讨论的事务,从而将指令简化为文字。
一份文书如果是写给贵族(ísvara)的,需要在文书中礼节性地提及他的国家,他的财产,他的家族和姓名。如果一份文书是写给平民(anisvara)的,则需要礼节性地提及他的国家和姓名。
书吏在写文书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收信人的种姓、家族、社会等级、年龄、学问(sruta)、职业、财产、角色(síla)、血缘关系(yaunánubandha),同时也要注意书写的地点和时间,以便写出的文书与收信人的身份相符。
一份文书的必备特质有:布局得当(arthakrama)、关联度(sambandha)、完整性、亲切、庄重、明晰。布局得当就是在写作时按照事实的重要程度排序。关联度是指全文中后面的事实与先前提到的事实不冲突。完整性是指:字词避免冗余或短缺;通过引用推论、事例和说明令人印象深刻地表达主题;使用适当的,强调性的词汇。亲切就是采用一种令人愉悦的优雅的表达风格。庄重就是指不用口语化的词汇。明晰指的是运用众所周知的词汇。
以Akára开始的字母有63个。字母组合成词汇(pada)。词汇包括四种类型:名词、动词、动词前缀和虚词(nipáta)。一个名词表示的是一种实质存在(satva)。一个动词没有明确的性别,并且表示的是一个动作。“Pra”和其他的词是动词前缀。“Cha”和其他没有词形变化的词是虚词。
用来传达一个完整的意义的一组词汇就是一个句子(vákya)。词组(varga)要不超过三个词且不少于一个词以便和后面相接的词汇意义相和谐。
单词“iti”被用来表示一封文书的结束,并且当它在单词“váchikamasyeti”中时,表示除了这封文书之外还有一条口信。
诽谤(nindá)、赞扬(prasamsá)、探询、记叙(ákhyána)、请求、拒绝、谴责(upálambhah)、禁止(pratishedha)、命令(chódaná)、调解(sántvam)、许诺帮助(abhyavapattih)、威胁(abhibartsanam)、说服等是发布文书的十三种目的。诽谤表现在诋毁某人的家庭、身体和行为。赞扬表现在赞美某人的家庭、身体和行为。询问“这是怎么回事?”是探询。指出事情经过就是记叙。恳请“给予”就是请求。表示“我不会给”就是拒绝。表示“这是不配有的”就是谴责。表示“不要这样做”就是禁止。表示“应该这样做”就是命令。表示“我乃此,汝乃彼;我的都是你的”,这是调解。在困境时提供帮助就是许诺帮助。指出未来可能发生的不幸就是威胁。说服发生在三种情况下:为了钱;当某人未能履行承诺时;当处于困境时。
按照性质,文书可以分为八类:通讯、命令(ájnálékha)、赏赐(upagrahalekha)、拨款(anugraha)、许可(nisrishti)、指导(pravrittilékha)、回答(pratilékha)、普通公告(sarvatraga lekha)。通讯有各种形式,包括各种声明,通报战争等。命令文书是指君主发布的奖惩指令,特别是关于政府公务员的。赏赐文书是指为应得的功绩赐予荣誉,期望减轻痛苦或作为奖赏。拨款文书是指遵从君主的命令赐予城堡、城市、村庄或国家等不同恩惠。同样地,许可文书是指言行的禁止,因此分为口头命令和文书许可。指导文书试图对一些事件采取补救措施,各种各样的拜访或确定人的罪行被认为是发布指导文书的原因。按照君主的命令回复来信就是回复文书。普通公告是一封劝说贵族和地方官员为旅行者提供保护和帮助的信。
谈判、贿赂(upapradána)、挑拨离间和公然攻击(danda)是策略的几种形式。
谈判包括以下五种:赞美(敌人的)品质(gunasankírthana),叙述彼此关系(sambandhópakhyána),指出互惠互利(parasparópakárasamdarsanam),展现广阔的未来前景(Ayátipradarsanam)和利益的一致(átmópanidhánam)。当(敌人的)家庭、人员、职业、行为、学问、财产等依照其价值受到应有的称赞时,被称为赞美品质。当说明彼此有共同的亲属、老师、僧侣、家人、朋友等时,就是在说明彼此的关系。当双方,一个国王和他的敌人显然是互惠的,这就是所谓的指出互利关系。像这样诱导——“这样做,对我们双方都有好处”就是展现出广阔的未来前景。表明“我是什么,你是谁;你可以利用我的一切”是说明利益的同一性。
贿赂就是提供钱财。
挑拨离间就是引起担心、怀疑和恐慌。
攻击就是杀害、骚扰和掠夺。
一份文书可能有的错误有粗陋(akánti)、矛盾(vyágháta)、重复、语法错误(apasabda)和布局不当(samplava)。粗陋是指用黑色和丑陋的叶子[2]写作(kálapatrakamacháru),文字分布不均,没有颜色(virága)。矛盾是指前后内容冲突。重复是指前文已经提及的内容又说了一次。语法错误是指词性、数目、时态、词格的错误使用。布局不当是指段落位置不当、重要段落缺失等。
考底利耶为了君主的利益,在遵循科学并且充分了解了当下的写作原则的基础上,主张采用上述文书写作原则。
本文选自《政事论》卷二[3],[印度]考底利耶著,美国田纳西州:山下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94—101页。选文为王丹敏译。
【导读】
考底利耶(约前4—前3世纪),古印度政治学家,古印度摩揭陀国[4]孔雀王朝[5]的开国大臣。对于他早年的生活,人们知之甚少。一种传言说,他是一个喀拉拉邦[6]的婆罗门,穷困、精瘦还不讨人喜欢。后来他在华氏城[7]的法庭里发现了自己的才能。另一种传言说,他是一个印度北部的婆罗门,在著名的塔克西拉[8]大学城出生和受教育,后来到华氏城,在哲学辩论中大放光彩。据佛教和耆那教[9]的传说,考底利耶出生时就长齐了牙齿,这是未来国王的标志。但是由于他的父母并不想让他成为国王,就把他的牙齿拔掉了。他虽然没能成为国王,但却成为了国王的首辅大臣。传说他被难陀国末代国王达那·难陀[10]侮辱,愤怒之下发誓要摧毁难陀国。他装扮成苦行僧四处游**,寻找心目中的君主人选,最终遇到了年轻的旃陀罗笈多[11]。他协助旃陀罗笈多抗击亚历山大入侵,推翻难陀王朝[12],建立孔雀王朝。在旃陀罗笈多死后,他又辅佐其子——王位继承者宾头沙罗[13]执政。
《政事论》是一本献给国王的书,在印度被称为“国王利益的手册”。作为孔雀帝国的三朝元老,考底利耶在辅佐君主对外征战的过程中,将自己对治理国家和对外战略的思考记录下来,最终形成了这部包罗万象的巨著。该书用印度古典文字梵文写成,在12世纪之前一直有很大的影响力,此后由于战乱等原因失传。直到1904年,英国著名梵文学者者萨玛撒斯特里发现了该书手稿,并于1909年将其出版。1915年该手稿出版了第一个英译本,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政事论》是古代印度的一部珍贵著作,是古代世界关于文字符号运用的理论遗产之重要组成部分。
此选文主要介绍了文字符号使用的专业人员皇家书吏的职责和皇家文书的形成程序。记忆的艺术和口头传承文学的传统是印度文化的基本特征,但这并不影响书写艺术的发展。书吏在保存、传承古印度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专业的书吏的任职标准是这样的:首先是熟练的书写能力,其次是良好的学问水平。乍看之下书吏是个低下而普通的职业,然而抄写工作并不容易,这一职业其实费时费力,相当痛苦。书吏常以“莲花式坐姿”(padmāsana)坐于地板上,这种姿势被认为最平稳、最舒服,是印度的传统惯例。在这篇选文中,保存了印度皇家书吏的资料。他们与为平民工作的公共书吏不同,他们为皇帝工作。他们不只是听写,还要根据皇帝的命令起草文书,并且还需要考虑国家政事,所以职责崇高。
考底利耶首先强调了书吏在皇室服务中的重要性。文书是战争与和平的基石。因此,一个书吏需要有与大臣相当的能力,精通习俗和政事。书吏在写文书的时候,需要考虑诸多内容,以便文书符合收信人的身份。印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阶级分明的社会。孔雀王朝的政治组织中,由于考底利耶主张选拔有用之材,因而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无视原来身份的区别,但阶级或者身份的对立并非全然没有。甚至连信奉佛教的阿育王,也称身份高的人为“高大者”,身份低的人为“微小者”。
选文还提到了古代印度一些文字符号和语法的重要信息。比如字母组合成字词,字词组合成句子,词汇包括四种类型,等等。这些内容为我们了解孔雀王朝时期的文字符号和语法规范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考底利耶也介绍了一份好文书必备的特质、发布文书的目的、文书的分类以及写文书常见的错误。他根据文书的性质将其分为8种类型:“通讯,命令,赏赐(给某个人)、拨款(给某个团体)、许可、指导、回答、普通公告”例如,普通公告被描述为“一封劝说贵族和地方官员为旅行者提供保护和帮助的信”。它被称作sarvatraga,字面意思是“无所不在”,因为在统治区的道路上这个公告处处可见。在古代印度,这种文件一般是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由于时间久远,很多没能流传下来。但有一个例外,即阿育王铭文。它被雕刻在岩石、洞穴等永远不会腐朽的材料上,历经漫长的时光得以幸存。从幸存的铭文可以获得不少相关信息,比如,阿育王铭文中也有要求给予旅者舒适帮助的公告。阿育王下令种植菩提树为旅者提供阴凉,下令维持庞大帝国沿路的芒果园。
《政事论》保存了大量古代印度生活的珍贵实录,选文记载的关于文字符号、语法应用、皇家书吏、皇家文书等弥足珍贵的古印度文化信息,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认识价值。
(王丹敏)
[1] 题目为编者所拟。
[2] 印度现代印刷术出现很晚,桦树皮和贝多罗树叶是主要的书写材料。
[3] 《政事论》卷二,选译自Kautilya,Arthashastra,translated by R.Shamasastry,Bottom of the Hill Publishing,2010.
[4] 摩揭陀国:是古代中印度王国,佛陀时代印度四大国之一,是印度重要佛教圣地之一。
[5] 孔雀王朝(约前324—约前188):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奴隶制王朝,据说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后来人们把他建立的王朝叫孔雀王朝。
[6] 喀拉拉邦:印度西南部的一个邦,是印度知名的人文圣地。
[7] 华氏城:是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都城,也是古印度最大的城市,位于恒河下游。
[8] 塔克西拉:巴基斯坦古城,位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西北30多公里处,是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9] 耆那教:又称耆教,印度传统宗教,该教教徒的信仰是理性高于宗教,他们不信神,但崇拜24祖。
[10] 达那·难陀:难陀王朝末代君主,在他统治时期,难陀王朝达到全盛期。
[11] 旃陀罗笈多:生卒年不详,印度孔雀王朝的开创者,阿育王的祖父,又称月护王。
[12] 难陀王朝(前364—前324)是统治摩揭陀王国的一个王朝。该王朝统治时期,摩揭陀统治了恒河中上流域,初步具备了帝国规模。
[13] 宾头沙罗: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二位国王,孔雀王朝建立者旃陀罗笈多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