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与出版[1] [法]德·若古(1 / 1)

人们在问,言论、出版自由对国家有利还是不利,其回答并不难,在所有以自由为基础的国家中,维护这种自由都具有最最重要的意义。我甚至要说,这种自由的不利方面,是完全不能同它的有利方面相比的,以至它应成为世界性的普通权利,而且显然应当建议所有的政府都实施这一自由。

我们不应该由于当年雅典公众集会和罗马会议上的那些长篇演说所带来的不幸后果而害怕言论自由。一个人在他的书房里独自安静地读一本书或杂文。怕不怕他会被作者的热情所感染,或由于一篇宣言而激动得不能自已呢?即使他有着一种叛逆精神,他也绝不会立即找到机会来发泄自己的感情的。所以,言论出版自由,不论怎样被滥用,也是不会激起群众骚乱的。至于它可能激起的窃窃私议和暗中的不满,那么,对于当局来说,当人民只是在口头上而还不是在行动上受到煽动时,它不是起着一种及时警告的作用吗?这样,当局就可以采取补救措施。我们必须承认,在任何地方,公众都倾向于相信那些对执政者不利的说法的,但是这种倾向在自由国家和在专制国家中并无二致。小道消息和小册子可以传布得一样快,并造成同样的效果。在那些人们不习惯于公开说出自己的思想,并分清事实与讹传的国家里,小道消息可能更有害;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必为这类空谈所可能造成的危险而忧心忡忡。

最后,如果政府认为,人民的独立性就使政府有理由授权给什么人,来任意惩罚任何使他们不快的事,那么,再也没有什么比这更能激起一个国家内引起骚乱的言论和诽谤了。在一个自由国家中,这样的授权会成为破坏自由的罪行,如果用这种办法在一个国家,例如英国,成功地钳制了言论、出版,那么,在这里也就再没有自由可言了。所以,我们必须十分注意,绝不允许建立这种言论检查制度。见《谤书》条。

本文节选自《狄德罗的〈百科全书〉》,[法]狄德罗主编,[美]坚吉尔英译,梁从诫汉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第348—350页。

【导读】

本文节选自法国狄德罗主编,美国坚吉尔英译,梁从诫汉译的《狄德罗的〈百科全书〉》。《百科全书》这部划时代巨著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象征,是一部多卷本的畅销图书,是传播启蒙运动思想的最好载体。

主编丹尼·狄德罗(1713—1784)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在编书之前他曾因抨击专制和神学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组织多名思想家编纂《百科全书》,坚持二十余年,最终于1772年完成这一跨时代巨作。

这本巨作创作于法国大革命背景下,起初的著书计划来源于勒布勒东,他是巴黎最主要的书商之一。勒布勒东打算让人翻译E.钱伯斯的《百科全书》,因此他找到了曾经为他翻译过书的狄德罗。当狄德罗接手此事之后,他希望把出版思路立足于多个维度,从而完成对知识的思辨性的、彻底性的、展望性的多维总结。

狄德罗根据百科全书给出的分类知识树,把当时全部知识,如科学、哲学等,汇编为一部以字母顺序排列的多卷本图书,并大量出版发行,这一做法使书籍出版通过代数、分类学、符号构建一种“总的科学的秩序”。这种出版思路本身就是出版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是整理人类有史以来全部信息的出版精神起源。

D.莫尔奈曾说过,《百科全书》对所取得的知识和经验作了汇报,是“已有的进步之总结,未来的进步之保证”,包括在社会政治的组织方面——这就是它潜在的颠覆性和它出版过程的复杂之所在。

此篇选文的作者是《百科全书》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德·若古(1704—1779),他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与著名学者孟德斯鸠齐名的思想家。他在这部百科全书中编写了近两万个词条,词条涉猎极广,其中包括政治学、人类学、出版学、历史学诸多方面,可以说几乎编撰了《百科全书》中超过四分之一的内容。

德·若古在文章中认为言论出版自由是公民的一种政治权利,它应当成为世界性的普通权利,而且认为所有政府都应当实施这一自由。他认为如果公民怯于公开说出自己的思想,讹传的小道消息可能对公民、对国家更有害。他对类似英国的言论检查制度也持非常审慎甚至否定的态度。

狄德罗在着手编辑出版初期,急切需要结识社会名流,通过此方式来获得资金和学术上的支持,所以他通过德·若古邀请“法国启蒙运动三杰”之一孟德斯鸠为他引荐欧洲社会名流及知名学者,同时德·若古的政治思想、出版思想与孟德斯鸠也不谋而合。所以德·若古也为狄德罗这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强大的人脉支持和思想支持。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启蒙时代标志性巨著,销量也非常可观。本书中多个维度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启蒙时期法国出版业的主要特征,即国际化、分流化。本篇文章主要体现了作者推崇言论和出版自由的思想,同时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启蒙运动历史背景下欧洲出版思想的基本情况。

(郭雨晴)

[1] 题目为编者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