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文】 宣纸说(1 / 1)

胡朴安

泾县古属宣州[1],产纸甲于全国,世谓之宣纸。近自国内,远至东瀛[2],无不珍重视之,以为书画佳品。宣纸每年之输出者,价约百余万元,区区之数,诚不足多,然以一县之制,独重艺林,举世无出其右,或亦足以自豪。惜工人不解笔墨,士子未知记载,致使佳纸虽见重于世,无有能说其原委者。余窃不自揆[3],略纪如下,然亦不能详也。

胡侍《珍珠船》[4]云,永徽中宣州僧欲写《华严经》[5],先以沉香种楮[6]树取以造纸,当是制造宣纸之始。宣城、宁国、泾县、太平皆能制造,故名宣纸,而泾县所制尤工。今则宣纸惟产于泾县,故又名泾县纸。泾县产纸之区惟枫坑及大小岭与漕溪之泥坑业纸之工,曹翟二姓为多。非泾地皆产纸、泾人皆能为纸也。纸之种类据县志所载,有金榜、潞王、白鹿、画心、罗纹、卷帘、公单、学书、伞纸、千张、火纸、下包、高帘衣诸名。千张、火纸以竹为之,下包、高帘以草为之,皆非上品,不足论已。伞纸非文人之用。卷帘、连四、公单、学书不入书画之选。纸之佳者,厥为金榜、潞王、白鹿、画心、罗纹。罗纹近不常制。今纸统名画心。画心本澄心堂遗法,宜书宜画,为艺苑之珍宝。其长短有丈二尺、八尺、六尺、四尺之别;其厚薄有单层、双层、三层之异;其用料也有全皮、半皮、七皮三草之不同。纸之制造,首在于料,料用楮皮或檀皮,必生于山石崎岖倾仄[7]之间者方为佳料,冬腊之际,居人斫[8]其树之四枝,断而蒸之,脱其皮,漂以溪水,和以石炭,自十余日至二十余日,不等皮质溶解,取出以碓[9]舂[10]之,碓激以水,其轮自转,人伺其旁,俟其融,再漂再舂。凡三四次,去渣存液,取杨枝藤汁冲之入糟,搅匀,用细竹帘两人共舁[11]捞之。一捞单层,再捞双层,三捞三层,叠至丈许而榨之,榨干粘于火埴,随熨随揭,承之于风日之处,而纸成矣。

本文节选自《朴学斋丛书·宣纸说》第二集(丛刊第三册)第八本,胡朴安著。万安伦、王剑飞据《朴学斋丛书》民国十二年安吴胡氏自刊本点校。

【导读】

《宣纸说》选自近代泾县籍国学大师胡朴安(1878—1947)撰写于1923年自刊的《朴学斋丛刊》第三册中。原文为《纸说》,分为十部分,计有《正名》《原始》《用料》《详品》《稽式》《染色》《辨潮》《分地》《考工》《故事》,另附《纸工》及《宣纸说》。《纸说》被认为是从苏易简以来讨论纸的最全面的著作之一,对前人积累的资料按照传统的方法做了概括。《宣纸说》是该书中的一篇关于宣纸的专论。该篇文章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宣纸自唐以来的历史沿革,在对泾县枫坑、大小岭以及泥坑产纸区进行了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以树皮纸为主的宣纸基本情况以及制作工艺等内容进行了观照。这是关于我国重要的纸质出版载体——宣纸的重要文献,也是宣纸研究中一篇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

胡朴安是近现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南社诗人。本名有忭,学名韫玉,字仲明、仲民、颂明,号朴安、半边翁;以号行世。安徽泾县榔桥镇溪头村人。曾先后任教于上海大学、持志大学、国民大学和群治大学等。著有《文字学ABC》(世界书局,1929年)、《中国文字学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中国训诂学史》(商务印书馆,1939年)、《俗语典》(主编,上海广益书局,1922年)、《中华全国风俗志》(上海广益书局,1923年)等。

他对出版符号中的中国文字有着精深的研究,例如《文字学ABC》这部书,就是他在持志大学、国民大学、上海大学、群治大学历次讲授文字学知识的讲义结集。《纸说》则是对出版载体的梳理。胡朴安先生在学术上把出版符号与出版载体两者作为他研究中的重要两翼,进行了开拓。

《宣纸说》一文,首先就对“宣纸”进行了历史地位的界定,说在安徽宣城泾县这里出产的纸,在全国最有盛名,被称为“宣纸”。一个字“甲”,道出了“宣纸”的历史地位与盛名,那时的日本等国,也同样将宣纸视为珍宝。早在唐代,书画评论家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就写道:“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也是较早提到了宣纸的著作之一。在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浓缩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长卷,就是在以泾县宣纸制作过程为背景的序幕中,徐徐展开的。这也是因为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一的宣纸,在国人心中,始终是承载着中华千年传统文化的独特出版载体。

作者在点出了宣纸的历史地位和独特价值之后,又进一步说到了宣纸的量极少,在安徽泾县出产的纸,竟然能成为一个国家的珍宝,在文化界和出版界享有如此崇高声誉,胡朴安自己作为泾县人,他也感到了无限自豪。但一直以来,普通的制作工人并不太了解“笔墨”文化,而其他的文化人,也没有对此进行太多的记载与书写,因此大多数人并不能道出宣纸背后的道理来。胡朴安先生决定自己来解开这其中的奥秘,也道出了写此文章的缘由,也算一个引子。他谦虚地表示,“然亦不能详也”。

后面,胡朴安对此进行了一层层分类和解析。第一步是从文献中找寻了宣纸制作工艺的记载。随后是对所谓宣纸产地和制作工艺进行了界定,因为泾县一带,并非所有的纸做出来,都是最好的宣纸,而是“惟枫坑及大小岭与漕溪之泥坑业纸之工,曹翟二姓为多”。第二步,他又对宣纸进行了分类,这一分类,让人发现,原来所谓宣纸,还有高下之分,并且分类还很细,这其中,哪些为上品,哪些是普通的,读完让人有了新的认知。另外,从“长短”“厚薄”“用料”三个方面给出了分类方法。

但作者表示,要制作出优良的宣纸,首先就在于“用料”,也就是选料。他在本文中强调了“料用楮皮或檀皮”,并且必须是生在山石崎岖的斜坡中间的,才是首选。有了好料之后,则进入了制作工艺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作者非常详细地记录了宣纸的制作工艺流程:“斫其树之四枝,断而蒸之,脱其皮,漂以溪水,和以石炭,自十余日至二十余日……”。整个后面大段的关于技术的描写,达到了非常精细的地步,给出了宣纸制作成为成品的全过程,也让后人领略了古人在宣纸制造方面的精湛技艺。

本篇《宣纸说》之所以选入本书,首先,作者胡朴安作为一代著名学者,对出版符号、出版载体等方面的研究,有着精深造诣,在中国出版研究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次,《宣纸说》该文本身就是对中国文房四宝中宣纸介绍的最重要的文献资料之一。此外,该文对宣纸的历史和分类,特别是宣纸的制作工艺的介绍,达到了非常详尽的地步。对宣纸制作技术和工艺,都进行了准确生动的描绘,也对这门技术的流传和保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最后,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而宣纸又被称为“纸中之王、千年寿纸”,它能够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宣纸不仅是题诗作画的最佳用纸,同时也是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用纸。据了解,我国目前现存的大量古籍珍本和名家书画墨迹,大多是用宣纸为载体,虽历经千年,依然色泽如初。宣纸这种珍贵而独特的软质出版载体为中华文化的保存和流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王剑飞)

[1] 宣州:现今安徽省南部宣城地区。

[2] 东瀛:瀛是指海中岛屿,东瀛则为东边海上岛屿。这也是古代中国对日本的称呼。

[3] 揆:揣测。

[4] 《珍珠船》:应作《真珠船》,明胡侍撰,杂采经史故事及小说家言。

[5] 《华严经》:即《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主要经典,华严宗的立宗之经。

[6] 楮(chǔ):落叶乔木,叶似桑,树皮是制造桑皮纸和宣纸的原料。楮树,一般指构树。

[7] 倾仄(zè):也作倾侧。指偏斜,倾斜。

[8] 斫(zhuó):用刀、斧等砍劈之意。

[9] 碓(duì):用木石做成的捣米器具。

[10] 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11] 舁(yú):共举也,共同抬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