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前期(1644—1840)的史学,是古老而辉煌的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明后期腐败的政治,尤其是明皇朝的灭亡,以及清前期统治者一度实行的文化高压政策,都深刻地影响着这个时期史学的面貌。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史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思想和文献的积累,丰富而厚重;在历史进程中,它们不仅为人们所传承和弘扬,也不断为人们所审视和估量。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衰老的景象,新的社会因素开始滋生和微弱地发展,从而使这种审视和估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现出新的趋向。这两个方面的原因,使清代前期的史学发展,具有总结与嬗变的特点。总结,既反映在历史思想和史学理论方面,也反映在历史文献学方面;嬗变,主要反映在历史思想领域。在中国古代史学上,这个时期是名家辈出的时代。清初的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乾嘉时期的章学诚、王鸣盛、赵翼、钱大昕、崔述等,以及稍晚的阮元、龚自珍,都各有名作,反映了这个阶段史学发展的特点。
这个阶段的史学,在官修和私撰两个方面,呈现出明显的界限。大致说来,官修史书的成就,一是关于本朝史事的记载和典章制度的整理,二是关于历史文献的汇集和编纂;私人撰述的成就,则更多地反映出史学发展的趋势,代表着这个阶段史学发展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