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王圻和《续文献通考》(1 / 1)

李贽去世的第二年,即万历三十一年(1603),王圻所撰《续文献通考》刊行于世。这部典制体历史巨著的诞生,是晚明史学的又一个重大成就。

王圻,字元翰,上海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历官陕西布政参议。后罢绝仕途,“筑室淞江之滨,种梅万树,目曰‘梅花源’。以著书为事,年逾耄耋,犹篝灯帐中,丙夜不辍。所撰《续文献通考》诸书行世”[100]。王圻所撰诸书,见于《明史·艺文志》著录的有以下几种:《续定周礼全经集注》14卷(经部礼类),《续文献通考》254卷、《两浙盐志》24卷(史部故事类),《东吴水利考》10卷(史部地理类),《三才图说》106卷(子部类书类),《鸿洲类稿》10卷(集部别集类);其未著录著者,还有《稗史汇编》175卷。以上,除《鸿洲类稿》(亦作《洪洲类稿》)是他的诗文集外,都是历史著作或与历史有关的著作。清人评论王圻说:“圻所著述,如《续文献通考》、《三才图会》(按即《三才图说》)、《稗史类编》诸书,皆篇帙浩繁,动至一二百卷。虽庞杂割裂,利钝互陈,其采辑编排,用力亦云勤笃。计其平日,殆无时不考古研今。”[101]在著述的繁富上,王圻是可以同王世贞并驾齐驱的。

《续文献通考》是王圻的代表著作。这部包含254卷的典制史巨著,共分为30门: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节义、职官、郊社、宗庙、王礼、谥法、乐、兵、刑、经籍、六书、帝系、封建、道统、氏族、象纬、物异、舆地、四裔、方外。书首载有王圻于万历十四年(1586)所书凡例16条,以及他所撰的《续文献通考引》;还载有温纯序文(万历三十一年)、周家栋序文(万历三十年)、许维新书后(万历三十一年)。王圻在本书引言中简略地说到了他撰写此书的目的:“文与献皆历朝典章所寄,可缺一也与哉?贵与氏(按指马端临)之作《通考》,穷搜典籍,以言乎文则备矣,而上下数千年忠臣、孝子、节义之流及理学名儒类皆不载,则详于文而献则略。后之说礼者能无杞、宋之悲哉!”[102]质言之,在马端临《文献通考》的基础上,充实“献”的部分,即“忠臣、孝子、节义之流及理学名儒”的言论,使“文”与“献”都得以广泛流传,“俾往昔贤哲举得因事以见姓名,而援古据今之士不至溟涬无稽”。在书的内容所包含的时限上以及门类的划分上,他是“辑辽、金、元暨国朝典故以续其后,而又增节义、书院、氏族、六书、谥法、道统、方外诸考,以补其遗”。至于这书的撰述经过,作者并未论及。据温纯序说,王圻同他同举进士,又同应召,乃“日相与聚谈今昔典故”,知王圻有致力文献之志,“肆力搜罗,且四十年,遂成此考”。从万历三十年上推,“且四十年”恰当嘉靖之末,王圻“搜罗”资料的工作当开始于此时。他在万历十四年手书凡例16条,或许是他正式撰述的开始。前一阶段大约二十一二年,后一阶段大约十七八年。

在典制史撰述上,《续文献通考》有三个方面是很突出的。首先,是门类的增多,唐代杜佑撰《通典》,全书分为9门。元初马端临认为:“杜书纲领宏大,考订该洽,固无以议为也。然时有古今,述有详略,则夫节目之间,未为明备,而去取之际,颇欠精审,不无遗憾焉。”[103]根据这一认识,马端临所撰的典制史《文献通考》,全书分为24门。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在这24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节义、谥法、六书、道统、氏族、方外诸考。这六考中,谥法、六书、氏族等目,已见于郑樵《通志》的《二十略》;节义、道统、方外等目,是王圻所创立的。典制史之门类这种逐步增多的趋势,确如马端临所说,是“时有古今,述有详略”的客观需要。这里,包含着史学发展与历史发展之相互关系的认识。王圻所增节义一门,反映了明代社会统治者在思想领域的特点;所增道统一门,一方面是反映了“世教”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明代学人对思想的历史萌生了全面考察的要求;所增方外一门,反映了佛、道在社会生活中还有相当大的影响。王圻于各门之下,有的也增设了细目,往往反映出当时国计民生的迫切问题,这在下文还会论到。

其次,是十分重视辽、金典制。《续文献通考凡例》第一条指出:马端临《文献通考》绝笔于宋,然自宋宁宗嘉定(1208—1224)以后事,“什不得一”,而元代典故自亦未备,本书“悉依贵与目录,编次成帙”。这是本书所“续”之由来,即交代了它记事的上限。凡例第二条很重要,它指出:“宋真[宗]以后,辽、金事迹十居六七。旧考削而不入,岂贵与乃宋相廷鸾子,故不乐叙其事;抑宋末播迁之际,二国文献不足,故偶缺耶?然舆图之沿革,祥异之昭垂,及政事美恶之可为戒法者,恶可尽弃弗录。余故摭其大节,补入各目下,事则取之史乘,序则附之宋末。”[104]《续文献通考》上接南宋嘉定,囊括元代,下迄于明代当世,自无疑义。难得的是,王圻能够如此重视辽、金事迹,可谓史家卓识。尽管元、明大一统的历史会改变人们的民族关系观念,对历史提出更深刻的认识,但歧视“夷狄”的传统观念,毕竟不是可以一下子就消失的。在这一点上,王圻的历史思想是反映了历史的进步的。他没有去指摘马端临,而是提出两种人们都不难理解的可能性,反映出他对前朝史家的敦厚和宽容。

《续文献通考》记载了自宋宁宗嘉定以后至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以前,大约400年间,包括南宋、辽、金、元、明五朝的典章制度[105],是《通典》、《通志》、《文献通考》诸多续作中的佳作,代表了明代史家在典制史撰述上的成就。

王圻的另外两部资料性著作,也颇具特色。一是《稗史类编》(一作《稗史汇编》)175卷。此书搜采野史笔记,分类编次,为28纲、320目,所载引用书目达808种之多。它同王世贞的《明野史汇》一样,反映了明代稗史之盛和学人对它们的重视。二是《三才图说》(一作《三才图会》)106卷,汇辑诸书图谱以类成编,包括天文、地理、人物、时令、宫室、器用、身体、衣服、人事、仪制、珍宝、文史、鸟兽、草木等类。其例,先图后文。这书采摭浩博,是关于天、地诸物和人的形象的历史文化类书,有较高的文化史价值。

王圻是一个知识渊博、兴趣广泛又有明确治史目的的史学家;他对历史文献的善于利用,是他在史学上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这两点,也正是王圻史学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