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地理书和中外交通史撰述(1 / 1)

元代是一个盛大的朝代,在当时的世界观念上说也是一个开放的朝代。官修地理书《元一统志》和私人行纪《岛夷志略》、《真腊风土记》、《安南行记》等,是这个时代特点在史学上的反映。

《元一统志》,原称《大一统志》或《大元大一统志》。至元二十二年(1285)七月,元世祖敕秘书监修《地理志》,要求大集万方图志而一之,以表皇元疆理无外之大。由札马剌丁、虞应龙等编纂,约经10年,至至元三十一年(1294),初步撰成,凡700余卷,其书编类天下地理志书,备载天下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土产、风俗、里至、宦迹人物,赐名《大一统志》。这是第一次编纂。第二次编纂,增补云南、甘肃、辽阳三省图志,由孛兰盼、岳铉等参撰,至成宗大德七年(1303)完成,全书600册,增为1300卷,并附有彩绘地理图,定名《大元大一统志》。两次编纂,历时18年,是为元代最重要的官修地理书。此书在内容上和体例上都借鉴、吸收了前代地理书的成果,同时增益了本朝的内容,所叙涉及山川形胜、地质地理、建置沿革,历史人物及有关史事,也反映出元代辽阔的疆域和统一的政治局面。它于顺帝至正六年(1346)刊刻行世,上距始修已有60年左右;其时,正是《宋史》刊刻之年,《辽史》、《金史》刊刻的第二年。这是顺帝君臣对史书编纂刊刻做出的重要贡献。《元一统志》原书已佚,近人金毓黻有辑本,收在《辽海丛书》;又有赵万里辑本,按《元史·地理志》之例,编次为10卷,于196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此虽原书一鳞半爪,但据此仍可依稀想见它的丰姿。

《安南行记》(一作《天南行记》)1卷,徐明善撰,有《说郛》本传世,今存。此书记至元二十五年(1288)十一月,元世祖命礼部侍郎李思衍出使安南,徐明善为副使同行。[62]当月二十六日起程,次年二月二十八日至安南;三月十五日启程返回,七月八日至京。书中载有“安南国世子陈日烜”表文与元世祖诏书等文献,以及李、徐在安南的活动和陈日烜进献方物的清单(《说郛》涵芬楼百卷本卷五一)。这是一次元朝与安南通使的实录。

《真腊风土记》,周达观撰,1卷,凡列目40则,今存,以近人夏鼐校注本(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为佳。作者在《总叙》中说明了撰写此书的缘由:元贞元年(1295)六月,元成宗“遣使招谕”真腊国(今柬埔寨),作者为从行。次年二月二十日,自温州港口开洋,三月十五日抵占城,“中途逆风不利”,七月始达真腊。大德元年(1297)六月回舟,八月十二日“抵四明泊岸”。作者在真腊逗留整整一年,故云:“其风土国事之详,虽不能尽知,然其大略亦可见矣。”故其归而著此书。《总叙》还详细说明自中国经海路去真腊的方位、里程、航道,以及真腊国之四至,说它“旧为通商来往之国”。全书40目次第是城郭、宫室、服饰、官属、三教、人物、产妇、室女、奴婢、语言、野人、文字、正朔时序、争讼、病癫、死亡、耕种、山川、出产、贸易、欲得唐货、草木、飞鸟、走兽、蔬菜、鱼龙、酝酿、盐醋酱曲、蚕桑、器用、车轿、舟楫、属郡、村落、取胆、异事、澡浴、流寓、军马、国主出入,几乎包括了它的自然状况,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状况,以及社会习俗状况。这是元代中国人对真腊社会历史的生动描述,“是现存的同时人所写的吴哥文化极盛时代的唯一记载,连柬埔寨本国的文献中,也没有像这样一部详述他们中古时代文物风俗生活的书籍”[63],因而显得更加珍贵。

以上二书,是元代前期的著作。

《岛夷志略》(原称《岛夷志》),汪大渊撰,1卷,凡百目。此书是作者年轻时“尝附舶以浮于海”,归后记其“所过之地”,书中涉及国名、地区名220个,范围涉及东自今菲律宾、西达非洲东岸之广大亚、非地区。其《后序》自谓:“皇元混一声教,无远弗屈,区宇之广,旷古所未闻。海外岛夷无虑数千国,莫不执玉贡琛,以修民职;梯山航海,以通互市。中国之往复商贩于殊庭异域之中者,如东西州焉。”[64]这段话,反映了自汉、唐以来中国学人之世界观念的发展,以及元人的开放意识和当时海上中外贸易之盛。《后序》说的书中所记各国、各地区“山川、土俗、风景、物产之诡异,与夫可怪、可愕、可鄙、可笑之事,皆身所游览,耳目所亲见,传说之事,则不载焉”,这正是此书价值之所在。

《岛夷志略》撰成于至正九年(1349),附于吴鉴所撰《清源续志》之后。书首有吴鉴同年所作之序和张翥至正十年(1350)所作之序。据张、吴二序,可知汪大渊,字焕章,江西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当冠年,尝两附舶东西洋”。称赞他“少负奇气,为司马子长之游,足迹几半天下矣”。此书有传本数种,近人苏继庼比勘各本,撰《岛夷志略校释》(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使这一“难读”的奇书大放异彩。据苏继庼考察推测,汪大渊第一次浮海是在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至元惠宗元统二年(1334),第二次浮海是在元惠宗(即顺帝)至元三年(1337)至至元五年(1339)。他的数年海上漫游所得,其价值又在周达观之上。

《真腊风土记》和《岛夷志略》是元代学人关于中外交通和域外情况撰述的杰作,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文献。

[1] 道润梯步:《蒙古秘史》卷一,新译简注本,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15页。

[2] 道润梯步:《蒙古秘史》卷七,新译简注本,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188页。

[3] 道润梯步:《蒙古秘史》卷十,新译简注本,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270页。

[4] 道润梯步:《蒙古秘史》卷二,新译简注本,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37~38页。

[5] 道润梯步:《蒙古秘史》卷九,新译简注本,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233页。

[6] 道润梯步:《蒙古秘史》卷九,新译简注本,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233页。

[7]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十一《元朝典故编年考》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710页。

[8] 钱大昕:《潜研堂集·文集》卷二十八《跋元秘史》,吕友仁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01、503页。

[9]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十二《杂史类·存目一》,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74页。

[10] 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十三册《圣武亲征录校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40年,第62~63页。

[11] 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85页。

[12] 欧阳玄:《元朝名臣事略》序,《元朝名臣事略》书首,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页。

[13]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523页。

[14] 王理:《〈元朝名臣事略〉序》,《元朝名臣事略》,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4页。

[15] 王理:《国朝文类》序,《元文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4页。

[16] 宋濂等:《元史》卷一百八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227页。

[17] 此书旧题平安庆撰。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与《四库全书总目》均认为系刘敏中所撰,今从。

[18] 刘敏中:《平宋录》卷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

[19] 参见《二十五史补编》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8406页。

[20] 宋濂等:《元史》卷八十一《选举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016页。

[21] 宋濂等:《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纪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44页。

[22] 宋濂等:《元史》卷一百八十九《儒学一·金履祥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317页。

[23] 此近人张煦侯说,参见张煦侯:《通鉴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37页。

[24] 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资治通鉴》卷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28页。

[25] 胡三省:《通鉴释文辨误》后序,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第218页。

[26] 关于马端临家世及其撰《文献通考》一书的经过,参见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一十四《马廷鸾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2437~12439页。陈光崇:《马端临家世考略》,载《史学史资料》1980年第3期。

[27] 马端临:《文献通考》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10页。以下所引凡未注明出处者,均见此序。

[28] 马端临:《文献通考》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页。

[29]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十一《史部·政书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697页。

[30]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五《经籍考二十二》“杂史”按语,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647页。

[31]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十三《史部·政书类·存目一》,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714页。

[32] 参见《沈刻元典章校补缘起》,《励耘书屋丛刻》上册第1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2页。

[33] 苏天爵编:《元文类》卷四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490~506页。

[34] 宋濂等:《元史》卷三十四《文宗纪三》,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751页。

[35] 参见宋濂等:《元史》卷一百八十一《虞集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179页。

[36] 宋濂等:《元史》卷二十一《成宗纪四》,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57页。

[37] 宋濂等:《元史》卷二十七《英宗纪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611页。

[38] 宋濂等:《元史》卷三十八《顺帝纪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826页。

[39] 宋濂等:《元史》卷二十四《仁宗纪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549页。

[40] 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十二《内翰王文康公》,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39页。

[41] 宋濂等:《元史》卷五《世祖纪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96、100页。

[42] 宋濂等:《元史》卷一百八十一《虞集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179页。

[43] 参见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三“正统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38页。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十三“宋辽金三史重修”,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95页。中华书局《宋史》、《辽史》、《金史》点校本出版说明。

[44] 修三史诏及《三史凡例》,均见脱脱等:《辽史》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553~1554、1556页。

[45] 脱脱等:《辽史》卷六十七《外戚表》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027页。

[46] 脱脱等:《辽史》卷七十《属国表》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125页。

[47] 上文所引王鹗建议修辽、金二史,说“金实录尚在”。又王恽《玉堂嘉话》卷一记:王鹗所撰《金史》,“帝纪、列传、志书,卷帙皆有定体”。

[48] 脱脱等:《金史》卷一百二十一《忠义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633~2634页。

[49] 脱脱等:《金史》卷七十七《挞懒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765页。

[50] 脱脱等:《金史》卷一百二十五《文艺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713~2714页。

[51] 阿鲁图等:《进宋史表》谓“列传、世家二百五十五卷”,今《宋史》类传中有“世家”一目,记十国之降于宋者。

[52] 参见《进宋史表》及《宋史》卷末所附“修史官员”名录。

[53] 宋濂等:《元史》卷一百五十六《董文炳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672页。《宋史·瀛国公纪》亦记:德祐二年(1276)二月,“大元使者入临安府,封府库,收史馆、礼寺图书及百司符印、告敕”。

[54] 阿鲁图等:《进宋史表》,《宋史》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253页。

[55] 脱脱等:《宋史》卷二十三《钦宗纪》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36页。

[56] 脱脱等:《宋史》卷四十七《瀛国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938~939页。

[57] 脱脱等:《宋史》卷四十七《瀛国公纪》,北京:中华书局,第945~946页。

[58] 脱脱等:《宋史》卷四十七《瀛国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939页。

[59] 脱脱等:《宋史》卷二百二《艺文志》序,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5031页。

[60] 脱脱等:《宋史》卷四十七《瀛国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938页。

[61]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二十七《道学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2710页。

[62] 《元史·世祖纪十二》记:至元二十五年十一月,“己亥,命李思衍为礼部侍郎,充国信使,以万奴为兵部郎中副之,同使安南”。这与此书所记有异,录此备考。

[63] 周达观:《真腊风土记》序言,夏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页。

[64] 汪大渊:《岛夷志略》,苏继庼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