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政书和实录(1 / 1)

一、《元典章》和《元经世大典》

在《文献通考》刊刻行世前后,《元典章》和《元经世大典》这两部官修本朝制度史陆续撰成。它们反映了元朝法典、典故的历史,具有突出的政治性质,历来被史家称为政书。

《元典章》,原名《大元圣政国朝典章》,不著撰人。它包含正集60卷,分诏令、圣政、朝纲、台纲、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10门,记自元世祖即位(1260)至仁宗延祐七年(1320)元朝前、中期典章制度;新集2册,不分卷,按国典、朝纲、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8门,记英宗至治元年至至治二年(1321—1322)六月以前典制条例,故原称《大元圣政典章新集至治条例大全》。新集目录跋尾记:“至治二年以后新例,候有颁降,随类编入梓行,不以刻板已成而靳于附益也。至治二年六月日谨咨。”这说明了新集编纂的准确时间,也说明它并不是一部成稿。

《元典章》的内容及其纂集目的,在书首有明确的交代,即以“建元至今圣旨条画及朝廷已行格例”,“编集成书,颁行天下”,“庶官吏有所持循,政令不至废弛”。它的体例,门下立目,目下各有若干条格,正集有目凡373,条格多至数千;新集条格亦近于千数,足见其纂集之细密。此书除“诏令”一门,收录世祖、成宗、武宗、英宗四朝诏书35篇外,其余各门皆按目汇集有关法令、规定及案例,全书没有严格的体例要求和关于元朝典制演变的阐说,颇类于档案、文牍的汇编。再者,所书文与目间有不相吻合者,又流传中已有佚亡,故其在历史撰述上实未可与《文献通考》这样体大思精的著作同日而语。但有元一代,没有留下一朝制度之详史,“遂使百年掌故无成书可考。此书于当年法令,分门胪载,采掇颇详,固宜存备一朝之故事”[31]。可见,此书在内容上和编次上虽不免“细碎猥杂”,然而它毕竟反映了元代经济、政治、军事、法制、教育、宗教等多方面历史状况,且未经文饰,保存着原始面貌,因而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它的不少内容为《元史》所未载,故尤为治元史者所重。近人陈援庵先生以元刻本及其他诸本,校清代沈家本刻本《元典章》,撰成《沈刻元典章校补》10卷,含札记6卷,阙文3卷、表格1卷,纠正沈刻本讹误、衍脱、颠倒诸处12000余条[32],使此书得以大致恢复原来面貌。

《元经世大典》,原称《经世大典》,又名《皇朝经世大典》,虞集等纂修,全书880卷,目录12卷,附公牍1卷,纂修通议1卷。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冬诏修,至顺二年(1331)五月成书,历时仅一年半时间。此书已佚,现今只能从《元文类》(《国朝文类》)等书中所保存它的少量佚文,以及《元史·文宗纪》与《虞集传》、《儒学传》的记载中,大致可知其纂修宗旨、内容、体例和成书经过。元文宗诏命纂修此书的目的,虞集在《经世大典序录》(以下称《序录》)中概括为:“慨念祖宗之基业,旁观载籍之传闻,思辑典章之大成,以示治平之永则。”[33]这反映出了元朝最高统治集团的政治上的考虑,元文宗赐名“皇朝经世大典”,主要是在“经世”。文宗在文治方面的确做了一些事情,而诏修此书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经世大典》以文宗所建奎章阁学士院承修,赵世延、虞集等纂修,燕铁木儿如国史例监修,又命蒙古族学士:“译国言所纪典章为汉语。”[34]纂修过程中,虞集等“以累朝故事有未备者,请以翰林国史院修祖宗实录时百司所具事迹参订”,“又请以国书《脱卜赤颜》增修太祖以来事迹”,均因“实录,法不得传于外,则事迹亦不当示人”、“《脱卜赤颜》非可令外人传者”而未果。[35]而其正式开局纂修,已是至顺元年(1330)四月了。奎章阁学士院以独立纂修,仅一年多的时间,成此巨制,虞集等人的筹划、组织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元经世大典》的体裁,是仿唐、宋《会要》之体,又仿《唐六典》之体而折中之,“其书,悉取诸有司之掌故而修饰润色之,通国语于《尔雅》,去吏牍之繁辞。上送者无不备书,遗亡者不敢擅补”。全书凡10篇:“君事”4篇,即《帝号》、《帝训》、《帝制》、《帝系》;“臣事”6篇,即《治典》、《赋典》、《礼典》、《政典》、《宪典》、《工典》(见《序录》)。“臣事”诸典,各自立目,典有总叙,目有小叙。“君事”各篇,有叙无目。此书在体裁、体例上,都比《元典章》来得规范。其内容,从诸典总叙及各目小叙的说明中,可知其大体。如《治典·总叙》说:“《书》曰:冢宰掌邦治。天子择宰相,宰相择百执事,此为治之本也。故作《治典》。其目则有官制沿革,以见其名位、品秩、禄食之差;有补吏、入官之法,以见用人之序;附之以臣事者,则居其官、行其事,其人、其迹之可述者也。”其下立目有:官制、三公、宰相年表、各行省、入官、补吏、儒学教官、军官、钱谷官、投下、封赠、承荫、臣事等。可见总叙所述,唯举梗概而已。《赋典》分目,还要细致得多。其他各典,皆如此。苏天爵编集《国朝文类》,把《经世大典》的序录及各典总叙、各目小序尽数收入,反映出他的卓见别识,也使它们免于佚亡,为后人了解元代这一浩大工程留下了宝贵的文献。《元经世大典》的佚文,还见于《永乐大典》残本,以及《广仓学窘丛书》所收《大元马政记》、《元代画塑记》、《大元毡罽工物记》、《大元官制杂记》、《元高丽纪事》;《海国图志》所收《元经世大典图》。

《元典章》和《元经世大典》极鲜明地反映了元代政治与史学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