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目录学的新成果(1 / 1)

这个时期的目录学,在分类和解题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果,而目录学之朝着解题方面发展,宋人的成就尤为突出。《新唐书·艺文志》和《通志·艺文略》在文献分类上各有特色,而前者在目录学史上的影响要更大一些。在文献解题方面,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都是名作;高似孙的《史略》和《子略》也有一定的价值。北宋庆历元年(1041)成书的《崇文总目》和南宋淳熙五年(1178)、嘉定十三年(1220)先后成书的《中兴馆阁书目》及《续书目》,是两部大型官修目录书。前者为66卷,后者分别是70卷、30卷,反映了两宋皇家藏书的情况和整理历史文献的成绩。它们兼有分类与解题结合之长。然二书久佚,今存皆后人辑本,虽所存十不及二三[83],仍可大致反映出它们在历史文献学史上的价值。

这里,着重阐述宋代目录学在解题方面的代表性作品。

《郡斋读书志》原称《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晁公武,字子止,号昭德先生,澶州清丰(今河南清丰)人。此书在南宋时已有几种刻本流传,它们都源于所谓衢本和袁本,各种刻本的卷帙各异,以20卷本的比较完备。衢本和袁本都有晁公武的序,意同而文稍异。他以别人所赠之书合于家中旧藏,除去重复的,可得24500余卷,“日夕躬以朱黄,雠校舛误。每终篇,辄撮其大指论之”[84]。全书按四部分类(经10类,史13类,子18类,集4类,共45类),著录书1490余种。全书有总序,各部有大序,每类亦多有小序,著录诸书皆有解题(小序即暗含于每类第一部书的解题之中,有小序25首)。[85]解题对著录之书的作者、内容、编次、学术渊源等,视具体情况予以介绍,间有考订与评论。今传本还附有宋人赵希弁所著《读书附志》2卷,这是由袁本沿袭而来,亦可补本书之不足。《郡斋读书志》是现存历史较早、内容最为完备的解题性质的目录学著作,在目录学史和学术史上都有很高的价值。

《直斋书录解题》的作者陈振孙,字伯玉,号直斋,安吉(今属浙江)人。晁公武去世于宋孝宗淳熙中,陈振孙约在宋理宗景定年间去世[86],二者相距70余年。《直斋书录解题》56卷,按四部著录群书,分为53类,类有小序,共著录书3000余种、51000余卷,多于《郡斋读书志》而大致近于官修《中兴馆阁书目》。其各书解题体例,与晁书略同,所论则各有长短。此书自明代以后不传,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录出,纂为22卷,而各类小序多有未录出者。清人亦有试图恢复全书56卷面貌的努力,但今传本仍以22卷本为宗。《直斋书录解题》和《郡斋读书志》所著录、考订、评论诸书,有不少后已亡佚,或仅存残篇、零简,其基本情况赖此二书略存一二,故显得格外珍贵。它们对于反映南宋和南宋以前的学术文化面貌,也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史略》6卷,是高似孙的史籍汇考著作,有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自序。卷一记《史记》及有关之书,卷二记《汉书》至《五代史》各书,卷三记《东观汉记》、实录、起居注、会要、玉牒等书及修史掌故,卷四记史典、史表、史略、史钞、史评、史赞、史草、史例、史目、通史、《通鉴》及有关书,卷五记霸史、杂史、《七略》、东汉以来书考、历代史官目、刘勰论史,卷六记《山海经》、《世本》、《汉官》、《水经》、《竹书纪年》等。此书远不及晁、陈二书完备、宏富,其旨在于“网罗散轶,稽辑见闻,采菁猎奇,或标一二”,“汇其书而品其指意”(自序),于考订中带有明显的史评性质。其特色如此,固未可以目录书苛求于它。

以上三书,在史学批评上都各有本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