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要体史书是典制体史书的一种形式,记一个朝代或一个时期的典章制度,因以“会要”名书,故以会要体称之。在中唐苏冕《会要》、晚唐杨绍复等《续会要》的基础上,五代末年王溥撰成《新编唐会要》100卷,于北宋建立第二年即建隆二年(961)上奏朝廷。这就是后来人们所称的《唐会要》。王溥同时上奏的还有《五代会要》一书。[68]此后,有南宋徐天麟撰《西汉会要》和《东汉会要》;而宋朝秘书省则设会要所编类本朝历朝会要,屡有所成,卷帙浩繁。会要体史书乃得到了相当的发展,数量大增。
《五代会要》30卷、分279目,记五代时期梁、唐、晋、汉、周等朝的典章制度。撰者王溥在五代时历仕汉、周两朝,谙练五代制度。他依据五代历朝实录撰成此书,所引奏章、诏令都有较高史料价值。此书为宋人撰述五代史事之最早著作,又多取材于实录,故颇为后人所重视。清四库馆臣称此书“条分件系”、“务核典章”,并据此指出欧阳修《新五代史》之遗略与谬误,认为是研读五代史者不可不读之书。
《西汉会要》70卷、《东汉会要》40卷。撰者徐天麟,字仲祥,南宋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进士,多任地方官职,晚年谢官归里。其事迹,附见《宋史·徐梦莘传》。《西汉会要》撰成于其任抚州教授任上,宁宗嘉定四年(1211)表进于朝。全书分帝系、礼、乐、舆服、学校、运历、祥异、职官、选举、民政、食货、兵、刑法、方域、蕃夷共15门,367目。此书仿《唐会要》之体例,据《汉书》之所记,以类相从,分述西汉典章制度,铨次精审,经纬了然。清四库馆臣称作者亦可谓“《汉书》功臣”。其所不足者,唯采撰仅限于《汉书》。
《东汉会要》系撰者官武学博士时续成,于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奏呈,上距前书撰成已历15年。全书亦分为15门:帝系、礼、乐、舆服、文学、历数、封建、职官、选举、民政、食货、兵、刑法、方域、蕃夷,共384目。清修《四库全书总目》时,此书36、39两卷各佚其半,37、38两卷全佚。后经清人蒋光煦予以校补,乃成今传本。本书仍依《西汉会要》体例,述东汉一代典章制度。它比之于后者,有两个特点。一是所据文献不限于一书,它以范晔《后汉书》为主,兼采司马彪《续汉书》志及刘昭注、袁宏《后汉纪》等,采撰既广,裒次清晰,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二是间或著论,以申己见,反映了撰者的历史见解,则其已不限于对文献的爬梳、分类和编次了。徐天麟《〈东汉会要〉进表》自谓:“穷经不足以采微,嗜史乃几于成癖”,“集事迹而为鉴,或可参往牒之言;条章奏而请行,期有补于当今”。这表明了他对于史学的专注和认识。
宋朝统治者十分重视纂修本朝会要,于秘书省设会要所,与日历所、国史实录院并立,以省官或日历、国史官兼修会要。其先后所修有《六朝会要》、《中兴会要》等多种,计2200余卷,但均未曾刊布,只有抄本流传。原书均佚,今有清人徐松自《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宋会要辑稿》传世。宋朝官修本朝会要的盛况,反映了这个时期官府对当代典章制度在历史编纂上的重视,这也是宋人重视当代史撰述的一个方面。
会要体史书经两宋时期官修、私撰的发展,后世相沿承袭,屡有述作,乃卓然成为历史撰述的一种独立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