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有讲求文采的优良传统,《资治通鉴》在表述上的艺术性成就,使它成为以文采见长的史书中的上乘之作。
《资治通鉴》的这种成就,首先表现在写战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善于把战事前的策划、战役中的防守和奇袭写得十分出色。《资治通鉴》写赤壁之战,是脍炙人口的一段文字。它的主要特点,是用近六分之五的文字写战前的决策。第一步,写鲁肃向孙权陈述联刘抗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联刘],恐为操所先。”第二步,写诸葛亮会见孙权,先以词相激,试探其意向所在,继而陈说刘、曹在军力上的优劣,以坚定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并指出“成败之机,在于今日”。第三步,写曹操致书孙权进行恫吓后,孙权集团内部主和派与主战派的不同态度,而着重写出了主战派将领周瑜对孙、曹双方之政治、军事力量的分析,坚信“将军禽(擒)操,宜在今日”。最后写孙权决心已定,“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此段文字精彩之处,是在写决策过程中诸葛亮、周瑜分析各方军事形势时,已言及胜负之数。故在叙述战役本事时,反不必过多着墨,只用了本段六分之一的文字。[31]《资治通鉴》记北朝西魏韦孝宽之守玉壁[32],为写战役中攻守之术的佳作,是史书中很少见的。它记唐宪宗时李愬平蔡州之役[33],写得细致入微而又奇峰突起:战前,李愬的种种谋略写得淋漓尽致;战役本事,是一次惊心动魄的奇袭,但却写出了一幅恬静的雪夜行军的画卷。它写秦晋淝水之战、刘裕伐南燕之役、韦睿救钟离之役、高欢沙苑之役、宇文泰伐北邙之役、李晟移军东渭桥之事,也都写得很出色。
《资治通鉴》写历史场面,也有不少精彩之笔。卷二二三记郭子仪单骑见回纥,其中有一段文字记述郭子仪在回纥军营中的场面和气氛。作者笔下的这个历史场面,写出了郭子仪的统帅风度和政治家的胆识,写出了唐与回纥希望和好的共同要求。郭子仪所说的三个“万岁”和酋长们转述二巫师的“预言”,不仅加重了这个场面的热烈气氛,也扩大了这个场面的社会含义。
写人物,不是《资治通鉴》的主要目的。但它所涉及的人物,有不少是写得颇具特色的。淝水之战中的谢安,蔡州之役中的李愬,作者都刻意写出了他们的沉着和谋略。作者写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事,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纷呈的条件下,写出了魏孝文帝的善谋和果断,以“南伐”为名而得迁都之实。这一段文字把魏孝文帝之长于计谋刻画得入木三分,也烘托出了北魏当时新旧势力斗争的复杂。
在中国史学上,司马光能够同司马迁并称“两司马”,《资治通鉴》在表述上艺术性的成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