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史撰述的成就
在《史记》以后的数百年间,通史撰述甚为寥落,而断代为史的皇朝史撰述则风靡一时。南北朝时,梁武帝曾命史学家吴均等撰《通史》600卷,北魏元晖也曾召集史学家崔鸿等撰《科录》270卷。[121]这两部书都是通史,但都没有流传下来。隋末陆从典试图“续司马迁《史记》,讫于隋”[122]。但他并未实现这个著述计划。盛唐史学家中,有不少人具有通变的历史思想。虞世南撰《帝王略论》5卷,其序称:“暨乎三代,则主有昏明,世有治乱,兴亡之运,可得而言。其明者可为轨范,昏者足为鉴戒。以某狂瞽,请试论之。”这是一本历史通论,是中国史学上较早的历史评论书。[123]李延寿撰《南史》、《北史》共180卷,“以拟司马迁《史记》”[124]。睿宗、玄宗时人韩琬曾撰《续史记》130卷[125],惜其书已佚。萧颖士亦曾“起汉元年,讫隋义宁,编年,依《春秋》义类为传百篇”[126]。这两部通史,前者尊《史记》,为纪传体;后者崇《春秋》,为编年体。萧书也不曾流传下来,他是作为一个文学家被人们记载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其实,他对后世编年体通史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应当被遗忘的。
中晚唐时期,中国史学上的通史撰述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不少新成就。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史学发展上的又一个转折。
概括说来,这个时期通史撰述的新成就有三个特点:一是体裁多样,二是出现了有影响的著作,三是开拓了历史撰述的新领域。这不仅是唐代史学上的重要成就,也是中国史学总的发展过程中具有转变风气重大意义的成就。为简省笔墨,便于浏览,兹将这一时期的通史著作列表如下:
据上表,从许嵩至陈鸿,都是中唐时人,所撰各书,多成于德宗、宪宗两朝;唯姚康是中晚唐之际人,其所撰《统史》则成于晚唐。这些撰述,除《建康实录》是贯通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历史的著作外,其余多是贯穿古今的通史。韩潭的《统载》,“采虞、夏以来至于周、隋,录其事迹善于始终者六百六十八人为立传”[127]。杜佑的《通典》,已如前述。高峻的《高氏小史》,“一以《太史公书》为准”[128],钞节历代史而成,间或也有创作,下限至于德宗、顺宗时期。姚康的《统史》,“上自开辟,下尽隋朝,帝王美政、诏令、制置、铜盐钱谷损益、用兵利害,下至僧道是非,无不备载,编年为之”[129]。以上四书,分别是传记体、典制体、纪传体、编年体,它们的共同特点则都是通史。这样突出的成就,在中晚唐以前的史学发展上是不曾有过的。这些成就对于发扬中国史学的通史家风,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