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犬与猎犬(1 / 1)

哲学心语 陈先达 1829 字 22天前

我们的宿舍是混居的,有教员也有工人。我的邻居就有工人,特别能干。修车,修灯,样样能干。房子拾掇得干干净净,可我就样样不行。难道是因为他能干才当工人,而我生活无能才置身教员?当然不是。应该反过来说,他因为当工人才变得样样能干,因为他的生活环境使他这样;而我则因埋头书本而变得生活无能。正如亚当·斯密讲的,哲学家与清道夫的区别并不比家犬与猎犬的区别大。还是这些知识分子,在江西干校时,打石头,盖房子,养猪种菜,样样都像模像样,连老乡都称赞。易地而处,人的才能是会变的。

家犬与猎犬的区别,是由人工选择造成的,而哲学家与清道夫的区别则是社会分工形成的。人是社会的人,人既是社会的创造者又为社会所决定。个人的状况、发展和才能,归根结底决定于他所生活其中的社会。私有制的产生,社会的分工,特别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文明进步。没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就没有古代希腊罗马的思想家,就没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中国就没有孔子、老子、庄子,没有诸子百家,没有古代的文化繁荣。整个阶级社会的发展都是这样。

可是,在以往社会的文明进步中,包含着不可克服的矛盾。由于旧的分工而带来的是人的才能的片面化,个人被终生固定在某一种职业上,从而造成人的畸形发展。由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及其矛盾,为整个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劳动者终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被剥夺了发展自己的智力和精神才能的机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这种由私有制和旧的分工造成的人的片面发展更加尖锐,马克思批评资本主义社会说,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财富则表现为生产的目的。这样,在整个阶级社会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历史上,有些思想家已经看到了人类文明进步所包含的这种矛盾,例如,卢梭赞美人的自然状态而批评文明社会,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下比文明社会更加自由和平等。他的观点曾经遭到伏尔泰等哲学家的反驳和嘲笑,认为他对文明社会的批评使人想重新回到用四只脚走路的动物时代。其实卢梭绝不是想回到动物时代,而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种种不平等现象的不满。何止是卢梭,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和旧的分工带来的种种弊端进行过抨击。可是在人类历史上,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种文明进步中所包含的矛盾进行了科学分析,认为这是历史进步不可避免的代价。恩格斯说过,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我们的全部经济、政治和智慧的发展,是以奴隶制既为人所公认同时又为人所必需这种状况为前提的。这不是对奴隶制的赞美,而是一种科学态度,不以后人对奴隶的义愤为据进行道德的评价。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进步过程中的一定时期,人的不自由和片面化是不可避免的。人类发展到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人类消灭自身的不自由和片面性不断在创造物质和文化条件。

理想的人,是许多思想家都曾经思考过的问题,中国的儒家追求的是圣人、贤人。孟子说过,人人皆可为尧舜;庄子的理想是至人、真人。这些都是从个人的道德修养的角度讲的,而且也是根本不能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也有自己关于人的理想,这就是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经尖锐地批评过旧的分工,并描述了自己的理想。他们说,当分工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这段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设想,不能看成对未来社会要取消社会分工的科学判断,而只能视为对废除旧式分工后人的全面发展的具有浪漫色彩的文学描述。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个人自由和才能全面发展的社会。所谓自由就是个人能够摆脱外界异己力量的支配而进行自觉的活动,他的个人的自由不再与别人的自由相对立,而是为其他人的自由创造条件;所谓全面发展,是指个人不再束缚于旧式的分工,终生只从事某一种职业,使自己多方面的潜在的才能得到发挥,特别是消除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与对抗所带来的种种弊端。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类用来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会大大缩短,闲暇时间会大大延长,因而个人完全有可能在多种领域发展自己的才能。马克思所描述的人可以在多种领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兴趣,不是说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不再有分工,不再有专业,不再有特长和专长;相反,人的全面发展可以使自己在旧的分工下得不到发挥的才能得到释放,使人真正成为自由的、有个性的、具有多种爱好又学有专长的人。人不可能自由到没有任何约束,不可能全面到无所不能。人不是神,在任何社会中都不是神。离开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强制性分工、人的异化和畸形发展的对比,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真正意旨。

如果说人类以往的全部历史是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准备条件的话,那么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处在实现这一伟大理想的历史进程的起点。我们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距离将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仍有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但共产主义的前途并不渺茫。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做的一切都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要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当然首要的是要发展生产力,特别是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没有高度丰富的物质资料产品,当人们还处于贫困状态的时候,为自己的生存而斗争的时候,一切陈旧的腐朽的东西都会死灰复燃,根本谈不上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问题。

我们不是古代的圣人,我们不提倡“安贫乐道”。当然这不是说只要物质生活丰裕,只要吃好、穿好,只要高消费就行,这是另一种片面性。君不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我们国家先富起来的一些人所养的宠物,例如,狗,有华丽的狗衣,美味的狗食,可狗仍然是狗,仍然是动物。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不仅有物质生活,而且有精神生活。单纯的物质需求,只表明人是一种有生命的存在物,只有当人同时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时,才是真正人的生活。动物的生命是生存,而人的生命是生活,所以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是以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前提的。

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不可分的。没有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是一个永远不能实现的幻想。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等。而文化素质又可分为人文素质和科技素质。在当前,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在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伟大事业中,我们社会的许多部门包括家庭都负有重要的责任,但最直接、最关键的是我们的各级教育部门。我们要在教育改革中,改变中国长期的应试教育的传统,重视素质教育,不然的话,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很难达到的。

当然,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个教育问题,更重要的是个实践问题。因为人的才能的多方面的发挥和形成,不可能脱离人的实践活动而仅仅在课堂里就能达到。何况,我们说的是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某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这只能通过社会全体成员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马克思早在一个半世纪以前就明确指出:只有改变了环境,他们才会不再是“旧人”,因此,他们一有机会就坚决地去改变这种环境。在实践活动中,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

我们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可我们面临的矛盾还很多,义务教育的普及问题、城乡二元对立问题、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等,总之,虽然总体状况在改善,但家犬与猎犬的区分不仅难以消失,而且在不断强化这种区别。我们离理想的实现还任重而道远。我这个“百无一用”的书生,是历史潮流造成的,也可以说是分工造成的。历史中形成的可以在历史发展中消灭。我相信未来的青年人将比我们老一代发展全面,潜在的才能得到合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