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应该是哲学的障碍(1 / 1)

哲学心语 陈先达 695 字 22天前

佛经说,一切烦恼,皆因有我。我们也可以说,一切哲学争论皆因有人。我们是人,我们面对的是人的世界。在我们全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都有我。我,永远在场。我看、我想、我交谈,如此等等。因此,人是任何一个“我”的活动中不可能抽象掉的主体。这本来是简单的事实,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事实。只因有人,才有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只因为有人,才有人对世界的认识问题;只因为有人,才有审美活动的问题。这些都是哲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人的存在是一切哲学研究的前提。没有人,一切都无从谈起,也用不着谈。可哲学家们却把这个前提当作结论。无论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还是萨特的《存在与虚无》,都是以人的存在当作世界围绕旋转的轴心。既然人是存在物中独特的存在,是一切存在得以展现和揭示的窗口,那么一切存在都只能是人眼中的存在,都只能是依存于人的观念的存在。

毫无疑问,人与世界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世界不会向人走来,而是人向世界走去。人要通过人的实践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当然首先要在人的头脑中形成关于世界的主体形象。可是,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必然有个前提,这就是存在一个被认识和实践的对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人都不可能从虚无中构造一个对象性存在。客体的存在先于它在主体中思维的存在,这是不可改变的规律。有人说,我们人类创造的东西,哪一样不是先在主体中存在然后才成为现实存在?可没有一个人问,主体中关于客体的存在的构思,哪一样不是从对象中形成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起点是物质和改造物质的实践活动,而物质的存在先于活动。如果说物质与意识都不是起点,起点是实践,这也不对。因为实践只能是人的实践,它天生不能离开主体,而存在并不必然具有对主体的依赖性。

以人是主体为由,把一切存在纳入主体存在的结构之中,注定不可能超越唯心主义。这种观点认为,既然审美是人的活动,因而美与丑的问题完全是由审美主体的内在意识决定的。美不是发现,不是欣赏,而是根本与对象无关,是由审美的眼睛创造出来的。既然认识是人的认识,没有主体就没有认识,而主体认识是以自己的先验认知结构和前在的认识为条件的认识,因而反映论是机械论,认识只能是主体在观念中的重构和选择。总而言之,只要有人参与,一切认识都有理由被移入主体的意识与自我之中。所以根本不存在反映的问题,一切都是主体的理解和解释。什么客观性、规律性都是“胡说”,都是实体性思维。

在所有存在物中,只有人才有意识,才有语言,才有主体间性的交流,这本来是优点,是人优于一切动物的长项。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要正确认识自己面对的自然,认识所处的世界,认识自己的对象,可在一些哲学家那里,人的高度发展的自觉性和意识没有使人能超越一切动物的本能而深入世界,而是变为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人不可能认识对象,因为意识是个人的、主体的;人不可能真正交流,因为语言是不可言说的,要通过彼此“解读”才能越过这个卡夫丁峡谷。人对客观对象、对历史、对文本甚至对人们的语言交往,只能是理解、解释,而不可达到真实。

人,有意识和自我意识,有思维,有语言,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本来是人之为人的力量所在。可当对这些加以唯心主义的解释,就把人作为抽象的主体,把一切客观的东西都移入主体之中,其最后结果反而使人变为人的认识和行动的障碍。人的主体性变为哲学永远解不开的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