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与失败者在生活中是常见的。可如何对待失败、如何对成功者与失败者进行评价,这既是历史观的问题,也是人生观的问题。
谁都不愿失败,都喜欢成功。但拒绝失败,肯定难以成功。
谁都不愿成为失败者,都愿当胜利者。可处于失败地位如不能善处,可能即使在处于胜利地位时也难以把握自己。何况社会生活中失败者与成功者的评价标准可以是截然相反的。
一般地说,失败与成功不是固定不变的。失败中可以包含成功的因素,而胜利中也可能包含着失败的种子。有人说,成功是多次失败的回报,或者像中国老话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讲的都是同一个意思。顶峰只有愿意走弯路的人才能到达,的确如此。可是这种说法也是概而言之,不能抽象化普遍化。因为失败的性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其结局可以迥然不同。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某一试验的失败、某一新产品制作过程中的反复试验,都是达到成功的必经之路。据说,日本有个学者专门研究失败并提倡建立一门名为“失败学”的学问。他认为失败的结果形成重大的事态就是事故,通常因事故而陷入困境。事故应着力防止,但失败不等于事故。失败有两种,一种是可容忍的失败,一种是不可容忍的失败。失败的好处在于,它不仅向本人,而且向他人、向后来者提供经验,以获得成功。人是容易健忘的。在人类历史上有许多事故和灾难被遗忘,以致后人重犯错误。这证明人们应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这个角度说,失败的确是人类一笔宝贵的财富。
可在社会领域中,在政治、军事斗争中,一个阶级及其代表人物的失败并不必然导致成功,关键是自己处于斗争的哪一方面,是站在历史潮流的反面,还是站在历史潮流的前头。经验证明,反动阶级及其代表人物的失败是无可挽回的。不管他们具有何种才能、知识,拥有多大力量,到头来仍然避免不了失败。当然,作为一种历史经验,这种失败可以从反面给人以历史的智慧和启迪,但绝不会转变为成功。
就个人而言,在社会活动中,个人的目标能否达到,取决于多种因素,既有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的问题,也有个人机遇、拼搏精神等方面的差异问题。因此考察失败与成功的关系时,应该弄清个人行为的性质,如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只能失败到底。一个聪明人应该善于从自己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吃一堑,长一智,不要一条路走到黑。
失败者与失败不可分,但又有区别。失败是就具体事件说的,它可以是完整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或某些环节;而失败者是就过程的最终结果说的,它表明一个过程的结束。在一个过程中,虽经多次失败,但结果转败为胜获得成功;因此失败只是一次挫折,它是短暂的,而由失败得到的教训则是永远的,在失败中生长是失败对挫折的最高奖赏。相反,虽有多次成功但最终仍然失败的事并不罕见。何况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地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彼此互换位置。在社会生活中,类似越王勾践、吴王夫差这样的故事,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因此真正的智者,是变失败为胜利,防止由胜利转变为失败。功败垂成,是最具悲剧性的。
当然,何谓失败与成功,由于价值观念不同,评价标准不一。有“聪明人”所谓的成功,有投机倒把、溜须拍马、登龙有术的所谓成功,也有科学研究和个人事业中的成功。在社会领域中情况复杂,无法一概而论。古代歌谣《神鸡童谣》中说:“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这是说以善斗鸡获宠而致个人成功的例子。所以古时人们对这种个人成功与失败颠倒的事极为不平,“杀人放火的享着荣华,吃素看经的活活饿杀”,就是对这种现实的抗议。我这里所说的成功都是从个人目标对社会有益至少无害的角度说的。投机获利、抢银行得手,自然不在我说的成功之列。
从个人与自己确立的目标看,一个人既要经得起胜利的考验,全身放光时不昏头昏脑,又要在处于失败和失败者的地位时善于自处。这两种情况对人的一生都很重要。特别是处于失败与失败者的地位时,能够不气馁,有韧性,坚持到底。经过奋斗,即使失败,也是光彩的。鲁迅是提倡“不耻最后”的精神的。在马拉松比赛中,我们不仅要为跑在最前面的人喝彩,也应该为落在后面仍坚持到底的人鼓掌。最不应该的是中途溜走的人。自甘失败才是真正的失败。
处于失败和失败者的地位是人生的最大考验。在生活中我们会碰到两种人,一种是活得烦;另一种是活不下去。活得烦是感到生活空虚。这种人不一定是失败者,也可能是世俗的所谓成功者。有些人,有钱、有名,但感到没劲,没有活头儿,这是精神生活空虚的结果。空虚,可能走向醉生梦死、彻底的堕落。
在个人活动中,要变失败为成功,我以为必须目标正确与适当。志大才疏、好高骛远,是不可能成功的。人应该有自知之明。“挟泰山以超北海,非不为也实不能也;为长者折枝,非不能也实不为也。”人在确立自己的目标时,应该区分不能与不为。应该使自己的个人目标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需要和社会提供的可能性相协调。任何与历史和社会相悖的事是不能最终获得成功的,即使可获一时之利,但也只能昙花一现,过眼烟云。留下的是历史的遗憾甚至是历史的笑柄。
人在实现自己的正确目标时应该有干劲,有韧劲,有一股子拼命精神。说实话,要想在任何事业中有点成就,不能等天上掉馅饼,坐享其成。即使有兔子碰到树上的事,也是不会重复的。这种所谓成功也是不会持久的。在这方面,毛泽东提倡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愚公移山精神还是应该发扬的。
但是,我以为人在实现自己的目标时应该有弹性。人不可能一开始就明确地认识自己的潜力和才能。我们应该思考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条件,矫正自己的目标和要求,务求合理而可行。何况,修改目标,不等于放弃目标,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使目标更切实可行,为以后的发展创造条件,这比抱着难以实行的宏伟蓝图而嗟叹,更为明智、更为可行。
而且,从人的一生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建功立业,彪炳千秋,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在科学、文学,或其他方面有杰出的成就,青史留名。我们绝大多数都是一般人,但也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人。没有我们这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人,世界就不复存在。没有一个社会是单靠天才和伟人独立支撑的。这也就是鲁迅当年说的,花与泥土的关系,我们应该争取做花,但必要时也心甘情愿做泥土。这样,我们就会把单纯个人的失败和失败者的恶性情绪变为一种从整个社会着眼的良性情绪,从整个国家的兴旺和社会的发展中分享到成功的喜悦。
一个人,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即使终生默默无闻,仍然可以无愧地说,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我的汗水,我是倒进大海中的一滴水。我为大海而自豪。这样的做法和想法,永远没有失败情绪,永远是成功者。这不是阿Q的胜利,而是一个具有集体主义观念的有觉悟公民的人生观的胜利。
我们应该追求成功,但也应该懂得什么叫成功、什么叫失败。